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群 2月24日,银登网更新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账户机构统计表,除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外,城商行、消费金融公司的名单不断增加。
近年来,不良贷款转让因为流程较短成为银行处置不良的渠道之一。2022年12月30日,银登网发布《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二批不良贷款转让试点工作的通知》,为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银行处置不良拓宽了渠道。
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认为,相较于发行不良债券ABS,银行开展不良转让业务中间流程较短,聘用的中介机构较少,处置周期较短,在成本效益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不良贷款转让将成为中小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重要渠道之一,预计未来将有更多省份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被批准纳入不良贷款转让机构范围。
中小银行风险暴露
《通知》将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以及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纳入试点机构范围;注册地位于北京、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广东、甘肃的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银行机构也将获准纳入不良贷款转让试点机构范围。
《通知》发布后,据记者统计发现,2023年年初至今,已有南京银行、上海银行、江苏银行等16家城商行(含分行),江苏紫金农商行、兰州农商行等4家农商行,捷信消金、中银消费等5家消费金融公司,广汽汇理汽车金融1家汽车金融公司以及民生金融租赁等2家金融租赁公司在银登中心新开设账户。
密集开户的背后是中小银行不良承压。2022年上半年,全国中小银行共处置不良资产6700亿元,同比多处置1640亿元;批准34家中小银行合并重组;经国务院金融委批准,分配了1874亿元专项债额度补充中小银行资本。
2月15日,银保监会发布的2022年商业银行主要指标分机构类情况表显示,四季度末,大型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分别为1.21万亿元和1.31;股份制银行分别为0.51万亿元和1.32%;城商行分别为0.48万亿元和1.85%;农商行分别为0.75万亿元和3.22%。城商行和农商行的不良贷款率明显高于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
“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经营风险。”2022年6月22日,中国人大网发布的《国务院关于2021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显示,一是资产质量不实。23家中小银行少披露不良资产1709.62亿元。20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偏离主业违规对外融资,其中151.07亿元形成不良或逾期。二是存在一定流动性风险。23家中小银行有9家资本充足率不足,13家未按监管要求对流动性进行全面实时监测,8家流动性指标虚假或人为调节,6家出现流动性风险后采取高息揽储等短视行为。
展开全文
“中小银行金融风险防控工作持续深化,金融监管当局不断加强对中小银行的监管。”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发布的《中国金融监管(2022年Q3)》显示,过去数年,我国多家中小银行风险暴露,凸显中小银行监管存在不完善之处。违法犯罪分子通过多种迂回手段入股甚至控制地方中小银行,通过虚假手段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另一方面,部分地方中小银行在互联网平台流量优势的“加持”下,通过开放平台“逾越”了区域经营的空间限制,吸收或迂回持有超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存款或资产管理产品,明显提高金融系统复杂性,显著增加金融体系风险。
银保监会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强调,2023年加快推动中小银行改革化险,要积极稳妥推进城商行、农信社风险化解,稳步推进村镇银行改革重组。
不良处置规模激增
2月23日,中国债券信息网发布招元和萃2023年第一期不良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文件,发行总规模5.68亿,基础资产为个人类信用卡不良贷款,全部未偿贷款本息费总额为36.75亿元。
这是银行业2023年第一期不良资产ABS。按照《“招元和萃”系列不良资产支持证券注册申请报告》,招行将在2023年末之前发行4-10期不良贷款ABS,注册总金额35亿元。
截至目前,已有广发银行、浙商银行分别申请15亿和20亿不良类公司贷款ABS。2022年,共有17家商业银行发行69单不良ABS共发行,规模共计320.12亿,已连续第三年保持增长。
“不良ABS占市场的比重自2020年开始连年上升,2022年的发行单数、发行规模占市场的比重分别为46.00%、9.23%,相较于去年的30.73%、3.40%增幅明显,市场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债资信的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不良ABS共协助发起机构处置不良贷款约1922亿元,较上年增加约18%。
当前金融机构不良资产处置有收购处置模式、资产证券化模式、债转股模式、收购重组模等多种方式,其中呆账核销占比较高。如,招行2021年处置不良贷款500.34亿元,其中常规核销235.8亿元,占比超过47%;华夏银行2021年清收处置不良资产389.11亿元,其中呆账核销234.35亿元,占比超过60%。
2月15日,银保监会公布的2022年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显示,截至2022年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2.98万亿元,较3季度末减少83亿,不良贷款率较3季度末下降3个基点至1.63%,不良指标实现“双降”。
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连续三年处置不良资产超过3万亿元。2020年至2022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别处置不良资产3.02万亿元、3.13万亿元和3.1万亿元;2017年至2021年5年间,累计处置不良资产11.9万亿元,超过此前12年处置总量。
1月13日,银保监会召开2023年工作会议明确了今年的重点工作,强调加快推进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并有效应对信用风险集中反弹,督促银行机构做实资产分类,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
东方金诚研究报告预计2023年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增速将会持续修复。基于前期纾困政策及房地产相关行业风险持续暴露等背景,商业银行新增不良压力依然较大,但考虑到高强度不良处置以及中小金融机构整合改革提速,预计行业信用风险整体可控。
资产包价格将趋于理性
近年,随着不良资产规模激增,不良资产包价格连年下跌。
据东方资产发布的《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2022》显示,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回收率平均水平为20%以下,与2020年相比,2021年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回收率平均水平呈明显下滑的特点。
2022年部分银行的资产包甚至低至一折以内。如光大银行福鑫2022年四期不良信贷资产收益权转共计转让原始金额为100.14亿元,实际转让金额为9.37亿元。银登中心发布的2022年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业务统计显示,上半年在平均折扣率方面,批量个人业务平均折扣率从2021年一季度的32.9%下降至2022年一季度的9.8%。
1月17日,中国信达召开的2023年工作会议指出,巩固主业优势,加大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力度,稳妥参与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积极探索高风险机构救助,防范化解风险展现新作为,并突出做好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大型企业危机救助、房地产市场风险化解等重要任务。
“不良资产行业正处于新一轮的起步探索期,发展前景广阔,华融公司要发挥专业优势和独特作用,成为中信在“大不良”领域的一张靓丽名片。”2023年2月11日至12日,中信集团总经理奚国华在中国华融召开的2023年年度工作会议上称。
“2023年市场的交易体量会增大,供给端、需求端参与者也会增加,律所、处置公司都在积极的拿包、拿资产,价格会更趋于理性。”北京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刘玲玲表示,更多市场主体通过参股地方AMC切入不良资产行业核心价值链。我国不良资产短期内行业将继续维持较高壁垒,牌照稀缺价值高。长期看竞争分化将加剧,在资金实力、项目甄别和定价、不良资产价值提升和处置等方面有优势的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有望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