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丰收 之年 答卷 河南 来之不易

特殊之年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写在河南全年粮食再获丰收之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1 13:37:03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特殊之年来之不易的丰收答卷——写在河南全年粮食再获丰收之际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晓辉

食为政首,粮稳天安。在经济形势纷繁复杂、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在洪涝灾害、疫情防控等“大考”之下,“河南粮食”成功演绎了“开局不利,转化良好,丰收在手”的胜势,再次交出高分答卷:12月13日,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发布消息,2022年河南粮食总产量为1357.87亿斤,位居全国第二,比上年增产49.03亿斤,增长3.7%。

中原熟,天下足。特殊年份、特殊背景、特殊困难,河南粮食总产量再次迈上1350亿斤台阶,中原粮仓再次稳稳地扛起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上下合力“闯关” 丰收来之不易

“小麦抗秋汛、促弱苗转壮、防治病虫害,秋粮防高温、抗干旱……这一个个关口闯过来,今年的粮食丰收真可以说是上下合力争回来的!”12月12日,正在麦田里察看苗情的清丰县农业农村局六塔乡区域站站长晁豪感慨地说。

去年秋天,受夏秋洪灾影响,全省1000多万亩小麦晚播,比常年延后15天左右,个别蓄滞洪区和低洼农田甚至推迟了30天以上。开局不利,让不少种植户捏了把汗。

一亩地小麦打1300斤左右!卫辉市上乐村镇凡店村种粮大户王现柱现在回想起今年的小麦产量还是一脸兴奋。

去年7月下旬,卫辉市遭受严重的洪涝灾害,9月底农田里还都是水。正当王现柱和乡亲们愁眉不展时,政府调来挖掘机,开挖排水沟,将田间积水排了出去,省、市、县派来了专家指导组和农技人员,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翻地放墒、选种拌种。

2022年的秋粮生产更是经历了多重考验:播种时碰上干旱天气,墒情不足,授粉期遭遇持续高温等极端天气影响,收获时还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风险挑战。全省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农民选用优良品种,大力推广玉米种肥同播、水稻机械化插秧等技术措施,18个秋粮专家指导组分包市县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一丝不敢懈怠,压茬推进田间管理。

“若不是从上到下农业农村部门、科技人员的跟踪服务,今年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王现柱说。

展开全文

2022年河南粮食生产遇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如此艰难的背景下,全年粮食产量超出预期。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说:“坦率地讲,行政推动力度之大、政策扶持力度之大、科学指导服务力度之大,也是多年少有,这都为扭转不利局面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始终坚持把粮食生产摆在各项工作重中之重的位置,坚决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小麦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700亿斤以上,河南用全国1/1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1/4以上的小麦,不仅解决了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向全国输出原粮和制成品600亿斤以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持续贡献河南力量。

筑牢多维“防火墙” 守护“中原粮仓”

每年丰收都令人期待,今年的粮食丰收更是振奋人心。特殊之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牢牢扛稳粮食安全,全省上下全力以赴。

省农业农村厅聚焦强化技术示范引领、重大病虫防控、灾害天气防范、技术指导服务、加快农田设施建设、农资稳产保供等,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抓种子、抓技术、抓服务,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力夺取粮食丰产丰收。

全省广大农业科技人员不辞辛劳,18个省级专家指导组分区分类精准指导,通过电视、远程专家系统、12316等手段,指导农民落实关键技术措施,为创高产提供了科技支撑。

河南倾上下之力做强种子“芯片”,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1/10,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中河南占了4个,在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制种供种上优势明显。仅“十三五”以来,河南就审定小麦品种324个;在国审小麦品种中,河南选育的有152个,“百农系列”“周麦系列”“郑麦系列”……一大批小麦良种扎根田野,为确保河南夏粮丰收,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发挥了重要作用。

“河南小麦品种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使产量跃上一个新台阶。”河南省小麦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省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雷振生说。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坚持藏粮于地,挖掘产能新空间,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步提升地力和粮食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总面积位居全国第二;同步发展高效节水灌溉2426万亩,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平均每亩耕地提升粮食产能150斤左右。

全省上下积极开展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行动,集成节种、节水、节肥、节药、节能技术,开展试验示范,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农业物联网、大数据、绿色防控、智能农机等新技术新装备方兴未艾。截至目前,全省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全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6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6.3%。除了通过政策、科技等手段增产,我省还在“减损耗”上做足了文章,确保颗粒归仓。

上一季的丰收,也是新一季劳作的序幕,眼下我省小麦又进入越冬期。“小麦种植‘三分种,七分管’,目前要加强旺长麦田的管理,控旺转壮,实现壮苗越冬,才能为小麦高产打好基础。”最近一段时间,晁豪在农技直播讲座中不厌其烦地提醒种植户。

“今年俺家的150多亩小麦苗情非常好,来年还是个丰收年。”12月11日,方城县小史店镇种粮大户李桂德在电话里自信地告诉记者,坚信种地还得靠科技,他常在抖音等平台上听农技人员的讲座,前段时间看到小麦有旺长趋势,他根据专家的指导方法,紧急采取了打控旺药和镇压相结合的措施,现在小麦长势很好。

寒冬里一垄垄蓄势待发的麦苗,正透着来年丰收的希望。

激发种粮新动力 让国人饭碗装上优质“河南粮”

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关键则在主体、在人。肥沃的土地如果没人愿意种,先进的技术如若没人掌握得了,那就是捧着金饭碗受穷、守着热灶台挨饿。

近年来,我省坚持政策激励,充分调动政府抓粮和农民种粮“两个积极性”,全省粮食种植面积已连续9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

“因为种粮政策越来越好,一直在外做生意的儿子,过了农历年也准备回来跟我一起种地。”谈起支撑自己租地种粮的动力,将政策研究得通通透透的李桂德告诉记者,种地打粮,国家给粮食补贴;买大型农机具,国家还是有补贴;市里、县里、镇里不定期开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安排技术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种植;庄稼有啥问题,一个电话,农技人员就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还有不少免费助农项目,如免费播种、统防统治等,不仅为种粮户减少了成本,还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和质量。“种粮的收益比出去打工强多了。”李桂德说。

政策是粮食生产的推动力,只有种粮不吃亏、农民能赚钱,粮食才可持续安全。

我省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惠农惠民政策,持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全面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小麦最低收购价等惠农政策,加大补贴力度和产粮大县奖补力度,三大主粮完全成本保险政策实现全覆盖……这一系列既有顶层设计,又有配套措施的“组合拳”,给广大种粮农民吃了“定心丸”。

种粮大户连着小农户,不仅有能力种粮,还能带动更多人种粮,是粮食生产的带头人。为此,我省还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在高素质农民培育以及增量补贴发放、统防统治、农机具购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引导、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时进一步推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如今,我省许多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入股、流转、托管等经营形式,与小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以大户带小户,为小户提供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经营性农业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提升了粮食规模化生产和服务水平,还推动粮食产业向高质量发展。

“引导新型经营主体开展社会化服务,大大保证了缺乏农业劳动力的地方粮食生产的有序进行,让打工在外的农民种粮更省心。”河南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省已发展12.5万家社会化服务组织,服务覆盖农户1570多万户。

全方位擦亮粮食生产这张王牌,建设好新时代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有河南粮,中国人的饭碗,更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