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名花●杜鹃
福建花文化
杜鹃
杜鹃花又名映山红,每年清明前后开花,花时如火如荼,只见到处叠红堆紫,灿若蒸霞,映得满山一片火红,因此有这两个名称。
杜鹃花别名还有山石榴、山丹花、山踯躅、红踯躅、紫踯躅、山鹃等,其中黄杜鹃又称黄踯躅、闹羊花、老虎花、玉支、羊不食草等。杜鹃花是杜鹃花科杜鹃花属常绿、半常绿乔木或落叶灌木,花大形,花色除了红、紫、黄、白外,还有淡蓝、浅绿等色,春夏两季开花。杜鹃花品种繁多,全世界约有八百余种,主产于中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而中国就独占650余种。如今,除新疆外,各地都有野生分布,而贯穿滇、藏、川的横断山脉一带,种类最为集中,是全世界杜鹃花属植物的分布中心。
展开全文
大约到了唐代,野生杜鹃花才被引种到城中种植,并引起世人尤其是文人的注意。李白在宣城看到杜鹃花,间接证明那时已有人工种植。稍后有关种植的具体记载开始多了起来。大历十年(776年)进士王建,作宫词多首,其中一首曰“太仪前日暖房来,嘱向朝阳乞药栽,敕赐一窠红踯躅,谢恩未了奏花开。”说明长安宫中已种植红杜鹃,且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又有江苏镇江鹤林寺的杜鹃花,《丹徒县志》载“相传唐贞元元年(785年)有外国僧人自天台钵盂中以药养根来种之。”后来苏东坡在诗中曾几次提及此事 “当时只道鹤林仙,能遣秋光放杜鹃。”就是说,天台山附近的野生杜鹃被僧人先以钵盂培养的方式,再带到了镇江移植于鹤林寺内。后有东都洛阳城外平泉庄的四时杜鹃花。李德裕在《平泉山居草木记》中说他于“己未岁又得……稽山之四时杜鹃。”己未岁,即唐开成四年(839年),平泉庄是唐相李德裕在洛阳城外三十里苦心经营的“别业”,文中说的杜鹃是他从会稽(今浙江绍兴)移植来的,也获得了栽培上的成功。
在这段时间,最值得一书的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对杜鹃花表现出前所未见的巨大热忱。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5年)起,白居易遭贬谪,下任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司马,曾移种山野杜鹃于厅前,在《山石榴·寄元九》诗中,他对远在通州任刺史的元稹说:“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江城上佐无闲事,山下得厅前栽。烂漫一栏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元和十三至十五年(818~820年),他改任忠州(治所在今重庆忠县)刺史,热情依旧,又把江西的杜鹃带到川蜀的府上园庭中种植,有《喜山石榴花开》诗为证:“忠州州里今日花,庐山山头去年树,已怜根损斩新栽,还喜花开依旧数。”移种中,根虽有损,却经裁剪后,又茂盛如初,怎不令他惊喜!他嗜爱杜鹃,作有杜鹃诗多首,除以上外还有《山石榴花》《戏问山石榴》《题孤山寺山石榴花》《山石榴花十二韵》《玉泉寺南三里涧下多漫红踯躅繁艳殊常感惜题诗以示游者》等。而最能体现他的感受的可以说就是那首《山石榴·寄元九》诗了。
山石榴,一名山踯躅,
一名杜鹃花,杜鹃啼时花扑扑。
九江三月杜鹃来,一声催得一枝开。
江城上佐闲无事,山下劚得厅前栽。
烂熳一阑十八树,根株有数花无数。
千房万叶一时新,嫩紫殷红鲜麹尘。
泪痕裛损燕支脸,剪刀裁破红绡巾。
谪仙初堕愁在世,姹女新嫁娇泥春。
日射血珠将滴地,风翻火焰欲烧人。
闲折两枝持在手,细看不似人间有。
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
奇芳绝艳别者谁,通州迁客元拾遗。
拾遗初贬江陵去,去时正值青春暮。
商山秦岭愁杀君,山石榴花红夹路。
题报我何所云,苦云色似石榴裙。
当时丛畔唯思我,今日阑前只忆君。
忆君不见坐销落,日西风起红纷纷。
诗中把杜鹃比作下凡仙女,怨艾索愁,又比作出嫁少女,娇媚生春。更为脍炙人口的是“花中此物似西施,芙蓉芍药皆嫫母”两句,意谓与杜鹃相比,芙蓉、芍药都只不过是丑妇而已。从此,杜鹃花便争得一个美名即“花中西施”,传诵至今。
古代,杜鹃产地以蜀中较为出名。相传古代蜀国杜宇称王,号为望帝,曾遇天灾,大水泛滥,望帝不能治,以鳖灵为相,使他绝玉山,人民得以安居乐业,望帝自谦德薄,禅位鳖灵而去。望帝去时子规啼,故蜀人悲子规而思念望帝。又传望帝修道飞升,化为杜鹃鸟,或又称杜宇鸟、子规鸟,至春则啼,闻者凄恻。以后,民间又把杜鹃与杜鹃花联系起来,说杜鹃花是由杜鹃啼血滴地而变来的。李白曾于天宝十四年(755年)暮春旅居宣城,在《宣城见杜鹃花》一诗中最早对这种花鸟并名作了吟咏“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全诗对仗工稳,含意亦相叠合,“蜀国曾闻”与“宣城还见”应作互文理解。“子规鸟”“杜鹃花”,眼前所见皆故乡旧闻,一个“还”宇,清楚地表明,宣城的杜鹃花引起的恰恰是诗人对家乡杜鹃花的回忆。联系到杜鹃花名与蜀国故事有关,也可推知蜀地杜鹃花必负盛名。直到明代,《草花谱》作者高濂仍然认为“杜鹃花出蜀中者佳,谓之川鹃。花内十数层,色红甚。”蜀花所以出名,是因它花瓣堆叠,色红如血,特色鲜明,故号为“川鹃”。
实际上,杜鹃花属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由高达20米以上的大乔木至小到10厘米的灌木均有,主干直立或呈匍匐状,枝条互生或轮生。我国除新疆外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目前已知有650多种,其中长江以南地区种类较多,长江以北则很少,而以云南最多,西藏次之,四川排位第三,距此中心越远,种类就相应递减。但云南杜鹃直到明清时期文字记载才开始逐渐多起来,这显然是因为古代西南之地,交通不便,内地人士对其境况不甚了了,以致长期以来,云南风物多所忽略,并非云南杜鹃后来始盛。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张志淳在云南作《永昌二芳记》,书中记录杜鹃花有20种,清吴应枝《滇南杂记》提到滇中杜鹃花种类甚繁,当地常称为“山丹花”。乾隆《云南通志》说该省“杜鹃有五色、双瓣者,永昌、蒙化多至二十余种”。檀萃《滇海虞衡志》则叙述自己在滇山见到的大片的野杜鹃林:“杜鹃花满滇山。尝行环洲乡,穿林数十里,花高几盈丈,红云夹舆,疑入紫霄,行弥日方出林。”由于当地特多,人不知贵,而江南却无此品种,檀萃因生感慨地说:“此种花若移植淮扬,加以剪栽收拾,蟠屈于琼砌瑶盆,万瓣朱英,叠为锦,未始不与黄产争胜!”乾隆年间人张弘在《滇南新语》中更记下了滇西特产的蓝色杜鹃:“迤西楚雄、大理等均产杜鹃,种分五色,有蓝者,蔚然天碧。”他大加赞赏,称是“诚宇内奇品,滇中亦不多见”。1919年,英国植物学家傅利斯在云南腾冲高黎贡山西坡意外地发现了他从未见过的“杜鹃巨人”——大树杜鹃。大树杜鹃的花序是一个十分秀美的花团,多为水红色,每序有花20~24朵,每花瓣长6~8厘米、花径6厘米左右。贪婪之心,驱使他雇来苦力,横着心,举起斧,将这一株高达25米、胸径达87厘米、树龄达280年的大树杜鹃砍倒,捞了一个圆盘状的木材标本回去,至今仍陈列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里。但在63年之后的1981年2月,我国科学家又在原址,找到了这世界已知的最高最大的杜鹃王。后经腾冲县林业局进一步调查,现有胸径在1米以上的大树杜鹃尚有12株,其中最大的1株高25米,径粗3.07米,树龄在500年以上。此外,岭南杜鹃也不可不说。明王世懋《闽部疏》提到“闽中大都气暖,春花皆先时放。方二月下旬已见踯躅”。并说他每于此日坐肩舆行山径中,只见杜鹃灌丛与乔松互相掩映,“绿波外扬,丹崖内耸”,红红绿绿,极富魅力。清人屈大均《广东新语》记有粤中诸山杜鹃,如西樵山有大粉红者、青者、千叶者;罗浮山多蓝紫者、黄者,香山、凤凰山则有五色者。《闽产异录》说,福建有紫杜鹃,又名紫踯躅,产福鼎,凡山石干燥带土者皆生此花,又有红、白、黄等杜鹃品种。
此外,各地有名的杜鹃亦不胜枚举。如明代的庐山香炉峰顶,有垂生的山石榴,色似石榴花而小。清代,黄山云外峰有杜鹃花,绕峰而生。湖南衡山巾紫峰,盛长杜鹃花。黔阳山谷有野生者,干叶红花。楚北各地,花色兼备,干叶基者、单花者不一而足,牛羊践踏,死而复生。
杜鹃花一丛千朵,烂烂漫漫,赖如丹砂,灿若堆锦,美不胜收。更因它开放时,覆山盖野,宋《西溪丛语》记载有作者从其长兄处得花中“三十客”之品题,以及元《三柳轩杂识》增广为花中“五十客”,皆号杜鹃为“山客”,可谓得其神髓。杜鹃不仅深得文人的青睐,亦受到民间百姓的欢迎。《草花谱》说,每当映山红生满山顶时,当地农民认为是预示着当年庄稼将获丰收,于是高兴得竞相登上山冈采之。《会稽志》提到,今绍兴一带居民,常将杜鹃花种于花坛和盆盂中,采用结缚手法,将植株盘曲,使其成为翔凤之状,置于庭槛间,作为春夏间美丽的花卉观赏。如今,全国各地有许多杜鹃花观赏胜地,贵州有百里杜鹃、云南有香格里拉杜鹃花海、湖北麻城有万亩古杜鹃,浙江有乐清杜鹃岩等,福建也有许多著名的杜鹃和杜鹃观赏胜地,如屏南县棠口乡龙源村口,有1株树龄在400多年锦绣杜鹃,树高超过3米,冠径5米,七枝丛生,枝干上布满苔藓,一年中仅夏日7月份无花,其余时间均可见花,花色大红,十分珍贵。还有,在寿宁县仙岩山上的万亩杜鹃林,是目前福建省最大、华东少有的。每年4~5月间,便成为一片燃烧的花海,站在仙岩之巅,观云海、赏杜鹃,犹入仙境,令人心旷神怡。今天,杜鹃花被江西、安徽、贵州定为省花,辽宁丹东、湖南长沙、广东韶关、湖北麻城、四川巴中、福建三明、江西吉安、江西井冈山、安徽巢湖、江苏无锡、江苏镇江、内蒙古扎兰屯、云南大理、台湾台北和台湾新竹等十多个城市亦定为市花,而1987年上海举办的全国性中国传统名花评选中,被列为十大传统名花之一,足见人们对杜鹃花的厚爱了。
福建不仅有华东少有的寿宁县仙岩山万亩杜鹃林和屏南棠口花季开花的锦绣杜鹃,还有着全国最大的漳平市永福镇比利时杜鹃生产基地。永福镇位于漳平市的西南部,镇域平均海拔780米,自然条件非常适合于发展高山冷凉花卉,2012年,全镇比利时杜鹃花种植温室483.3公顷,年产各类盆栽杜鹃花1000多万盆,杜鹃花产量占全国市场总量的60%以上,2000年被国家林业局和中国花卉协会命名为“中国杜鹃花之乡”。
杜鹃木材致密坚硬,可作为农具、手杖及雕刻之用。杜鹃的根叶可作药用,根利尿、驳骨、祛风湿,治跌打腹痛;叶可止血;果可用于治疗脓肿、溃疡、肿瘤、皮肤病、痔疮、发疹、风湿、支气管炎等症。还有的杜鹃品种,花可食用。映山红的花味酸无毒,可生食;大白杜鹃、粗柄杜鹃的花至今是滇中人民的美味蔬菜。但一种名为羊踯躅的黄色杜鹃花却是有毒的。《神农本草经》指出其花辛有毒,生于淮南,可治贼风、恶毒诸邪气。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药用价值。为何称为“羊踯躅”呢?答案相当有趣。按西晋崔豹《古今注》解释,是因为“羊踯躅,黄花,羊食即死,见即踯躅不前进”。羊是否真能辨别黄杜鹃,见而踯躅不前,笔者不得而知。但羊见了也害怕,也许就像“鬼见愁”之类的形容词一样,世上并无鬼,不过是夸张之辞而已,借助“羊踯躅”这样的命名,正可警醒人们对此花毒性的戒备,在用药时须把握好分量,谨慎而用。稍后,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进一步介绍了黄杜鹃的药物学知识,说羊踯躅一名玉支,花黄,生太行山谷及淮南山地,三月采花阴干,可入药,主治邪气鬼疰和蛊毒。今天看来,黄杜鹃确有大毒。就像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说的“曾有人以其根入酒饮,遂至于毙也。”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杜鹃叶含黄酮类、羊踯躅毒素、司帕拉沙酚,全株有剧毒,切忌乱用。而红杜鹃则无毒,这是需加辨别的。《广群芳谱》载“有红者紫者五出者千叶者,小儿食其花,味酸无毒。”
来源:《福建花文化》
作者:陈璋
【免责声明】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本平台部分文章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及其他公众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供学习参考。如有侵犯您的权益或版权,请联系删除。
往期推荐
争优争先争效 | 福建省林业局领导到泉州市调研
争优争先争效 | 福建省林业局领导赴省林业科技试验中心调研指导工作 “闽”记此刻!最高法院工作报告中的福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