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文 大会发言 广东 政协委员 点子

一文回顾大会发言,看广东政协委员们有哪些“金点子”?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1 06:12:05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月13日,广东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举行大会发言。16名政协委员登台发言,围绕广东高质量发展中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积极建言献策。南都记者逐一梳理他们的建议,一起来看看他们带来了哪些“金点子”。

关键词

产业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吴贤铭智能工程学院执行院长俞祝良:

稳定和发展产业链供应链 夯实新发展格局根基

建议全面摸查主要产业链供应链情况,全面梳理其国产化、本土化生产及可替代情况。对具有较好基础的行业,注入资金、科技、品牌、互联网等元素“强链”。对具有一定基础且增长潜力巨大的行业,下大力气抓紧“补链”。对区块链、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未来产业领域,建议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引进领军人才吸引企业集聚,推动产业规模逐步壮大“建链”。

深圳万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伟东:

坚持制造业当家不动摇 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广东力量

在现有政策基础上,适当时候以立法方式出台制造业发展的“1+N”地方性法规,构筑广东制造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全力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破除因行政区域或部门职能造成割裂的产业模式,强化产业集群间的横向互动,形成立体式的集群军团作战模式。深入谋划未来产业发展,不断加大对基础研究、试验研究、产业化项目的创新投入。同时,发挥多种所有制资本作用,提升企业家投资广东制造业的积极性。

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陈磊:

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 引导华侨华人更好发挥投资兴业

广东作为全国重点侨乡和侨务资源大省,有责任、有条件、有能力做好新时代“侨”的文章。建议着眼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生产要素,找准 “专精特新”的发展方向,在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以更大力度激励和吸引华侨华人回国投资或增加投资,促进侨商华商投资企业转型升级,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鼓励华侨华人与广东企业合作,引导华侨华人更好发挥国际人才资源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吸纳海外优秀华人专家,注意把握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建设机遇,提升对侨招商引资成效。

展开全文

关键词

企业发展

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林奎:

发挥数据要素精贷、强贷、拓贷 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

建议通过充分利用金融信用基础数据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采集,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评级和评级结果推介制度,提高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可及性。其次,进一步发挥深圳数据交易所平台支撑作用,培育普惠金融数据服务产品,提升对企业的精准扶持和监测预警能力。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建议运用数字化监管协议,建模分析企业经营数据,实时监测企业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构建统一的金融风险监管平台。

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省眼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杨小红:

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引领作用 建设更高水平科技创新强省

要坚持问题导向,在核心技术攻关中由企业“唱主角”,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核心技术攻关“广东路径”,依托横琴、前海、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采用“全球合作、广东承接”模式,引导企业在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开展国际合作。要突出龙头牵引,支持企业在产业链跃迁中“挑大梁”。聚焦“双十”产业,以领军企业带动产业链技术创新,走出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创新之路,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在市场带动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支持企业家在新时代发展中“立潮头”。

广东省工商联副主席、健帆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董凡: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民营企业基础创新能力,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充分整合科学、工程、金融、经济和管理领域专家,围绕创新链“卡脖子”技术领域,构建全产业链大数据平台,加强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引导,保护拥有核心技术的国产产品和企业,鼓励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加快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和领军和跨国高新技术企业。推动粤港澳三地在重大技术研究、创新平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等产学研领域的深度融合。

深圳技术大学副校长梁永生:

加大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分量

围绕广东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与新兴产业集群布局,超常规定向培养输送急需紧缺高素质工程人才,针对性加强广东省理工科高校及理工重点学科支持力度,对集成电路、核心软件等重点领域工程人才培养予以倾斜支持。引导高校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鼓励破除学科专业分割壁垒、进行多种形式的跨界交叉融合探索,推动理工结合、医工融合。同时,开辟产教融合工程实践教育创新示范区,切实加大企业在工程人才培养中的分量。多措并举夯实工程人才培养各环节基础建设,逐步将项目制课程、竞赛课程、实习实训等实践课程占比扩大至50%以上。

关键词

生态保护

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中医科主任秦鉴:

加强种质资源利用 助力生物多样性保护

种质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建议全方位开展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保存、编目工作,突出重点资源保护。深化广东省生物种质资源数据库管理平台建设,实现生物种质资源数据的开放共享。以广东省乡土优良种质资源开发和可持续利用为重点,开展重要种质资源、珍稀濒危物种和特有种的引种、培植、繁育、种群恢复技术研究。深度挖掘南药资源,支持人工种植培育,做大做优南药产业。

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党组副书记、广东省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陈俊光:

抓好绿美广东行动攻坚 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应重点抓好绿美广东“六大行动”攻坚。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对低效林进行林分改造和森林抚育;实施城乡一体绿美提升行动,高品质高标准建设森林城市群、森林城市、森林城镇及森林乡村;实施绿美保护地提升行动,建设一批示范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山地公园、郊野公园;实施古树名木保护提升行动,建立健全古树名木健康巡查、保护监管等制度。此外,还应注重发挥绿美广东的综合效益,着力强化绿美广东的治理保障。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广州黑石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震霄:

深化粤港澳法治协同,为横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设保驾护航

通过政策协调、法律规范,以法定形式进行疏导、指引,帮助人才落地,引进高端企业和人才,为推进科技创新强省提供法律支撑。要协调好各方利益关系,界定各方职责,积极推动粤港澳三地法律事务合作,构建粤港澳法律职业对接机制。探讨和争取授权,对三区诉讼案件采取“先立案者受理”模式,提高办案效率。构建粤港澳三方民商事判决和裁决协同执行机制,完善横琴、前海、南沙合作区法律救济制度,在立法层面对三区的治理创新作出回应,凸显立法对区域合作利益、公私合作各方利益的重视。

新世界发展执行董事、新世界中国董事兼行政总裁黄少媚:

港澳委员应发挥 “粘合剂”作用 发展壮大爱国爱港爱澳力量

要积极充当大湾区建设的先行者与生力军,在投资兴业、经贸往来、双向开放等方面进一步发挥龙头带动和桥梁作用。高水平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大力推动三地经济运行的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实现大湾区的融合发展。港澳政协委员应积极推动破解港澳与内地在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标准对接、资格互认等方面的沟通合作。

关键词

文化建设

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林俊敏:

增进文化自信自强 焕发广东文化新业态新活力

需要进一步明确文化新业态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通过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导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有序竞争,将广东打造为全球文化新业态发展新高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由高原冲向高峰的头部创作者。加大对重点项目和头部作品的扶持力度,提升文化传播力,发挥优秀作品对人才的“虹吸效应”。加强资源整合,形成统一的引擎助推内容产业发展,实现文化新业态全产业链贯通发展。

澳门中华总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马志达:

推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建议从政策引导,产业交流、数字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强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例如推行“数字文化博物馆”计划,建设大湾区统一标准的文化资源数据库,让湾区内文化资源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开放共享共用,推进文化数据转化为数字资产。在下一代人才培养方面,我认为在粤港澳三地交流过程中,应利用好网络文学、国漫、短视频、直播、电竞等形态,让港澳青年在互动交流中,加深对祖国的认同感,同时激发他们投身数字文化产业的兴趣。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珠海市理工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方芳: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 加强乡村传统产业与文旅融合

加强乡村传统产业与文旅的深度融合,推动农文旅全产业链发展,创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力的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发展高附加值的乡村特色产业,通过文创赋能,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加强两岸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人才的交流,两岸携手深度挖掘民宿在乡村文化保护和开发中的作用,打造地域特色鲜明、文化氛围浓厚的民俗集群。

揭阳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崔建军:

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以党建引领为乡村治理指向。通过“选”“培”“爱”“考”四个字上下功夫,培养出优秀的乡村振兴村干部。重点培养高素质村支部书记队伍,引导激励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外地乡贤等参与到乡村治理中来。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融媒体中心两大平台,实施乡村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和乡风文明培育行动,改良乡村治理的文化土壤。通过开展乡风评议,完善信用体系,用乡村之信改良乡村之治。利用数字乡村优惠政策和专项债,拓宽融资渠道,构建城乡数字资产交易平台,打通城乡资产资源流通变现渠道,进一步活化承包地、宅基地和集体用地“三块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乡村治理。

采写:南都记者 郑雨楠 王美苏 夏嘉雯 实习生 王楚暖 刘雯琪 彭仲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