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齐聚于此,是为了送别一群特殊的老师。遗体捐献者,在医学界尊称为‘大体教师’,尽管身份、背景不同,但他们却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慷慨捐体助力医学事业,引领医学生步入神圣殿堂,以逝者之躯启迪在生之人。”昨日,41位完成教学任务的“大体教师”乘着殡仪车缓缓驶出医科大学,遗体捐献者家属、市红十字会志愿者、医科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鞠躬送行,这是本市首次为遗体捐献者举办送别仪式。
在现场,当基础医学院老师郭琳庄严地读出了41位大体教师的名字时,作为遗体捐献者家属的温朝辉再也抑制不住地流下泪来。“我父亲是癌症晚期,去年12月底去世,是疫情发生以来恢复遗体捐献工作后接收的第一例。”温朝辉的父亲温鸿纾是天津师范大学的物理老师,享年84岁,老人三年前就决定捐献遗体。“这个送别仪式是生者对于捐献者的感恩和尊重,让我作为捐献者的家属感受到了无比安慰。”温朝辉哽咽着说。
遗体捐献志愿者家属邢蕴静的伯父和父母都是遗体捐献者,他自己也在2017年登记成为一名捐献者。“在红十字会和医科大学领导、老师们的努力下遗体捐献者实现了实名火化,今天又为逝者送行,请允许我代表遗体捐献者家属向你们表示诚挚的感谢!”邢蕴静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天津市人体器官捐献条例》颁布施行十周年,这项条例的颁布施行,也为天津开展此项工作开展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记者从市红十字会获悉,截至目前,本市人体器官捐献志愿登记达68968人;实现人体器官捐献1416例,捐献大器官4795个,实现角膜捐献802例,遗体捐献1132例。
图为医科大学师生送别大体教师。 本报记者 张立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