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济大学 杨浦 卫生部 新四军 医学院

话说杨浦丨沈其震:从同济大学医学院走出的新四军卫生部部长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1 03:50:02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沈其震于1923-1926年就读于同济大学,1931年获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他在抗战全面爆发后参加新四军,任新四军军医处处长,“皖南事变”后任重建的新四军卫生部部长。1941年由刘少奇、陈毅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于1942年创办华中医学院,并任院长,1943年率领百余人医务小分队到达延安,后任中央军委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他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杰出的医学家,新中国医学科学事业奠基者之一,新中国第一批中国科学院院士;他还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长期致力于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曾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组组长,第七届全国政协医卫体委员会第一副主任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沈其震

沈其震的祖父沈克刚是近代一位德高望重的开明士绅,在岳麓书院讲学多年,支持康有为、梁启超等倡导的变法维新运动,叔祖父沈荩是近代中国第一位为维护国家领土完整而献身的烈士。沈其震的父亲沈明彝参加过同盟会,是辛亥革命的热心支持者。1906年(光绪31年),沈其震出生在湖南长沙这样一个名门望族、书香门第。

幼年时代沈其震与母亲合影

展开全文

受家族长辈及徐特立等爱国教师影响,沈其震青少年时期便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运动。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席卷全国,正在长沙长郡中学读书的沈其震阅读了《湘江评论》等进步刊物,参加了驱逐反动军阀张敬尧的斗争。

1923年,沈其震即将从长郡中学毕业。这一年,他年仅38岁的母亲因肺结核病逝世。受此影响,沈其震立志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随即他于1923年9月考入慕名已久的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后升入医科,即后来的同济大学医学院。在读期间,沈其震参加了“五卅”运动。在反“誓约书”运动中,沈其震和金世杰等爱国学生运动骨干毅然告别同济,一起南下,转入广东大学(今中山大学)医学院。1927年,他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仅用三年时间,通过博士论文答辩,于193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这一年,他26岁。

青年时代的沈其震。沈其震1931年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到祖国

“九一八”事变后,沈其震义愤填膺,迅速收拾行囊回到祖国。在北平,经同乡熊希龄介绍,他认识了胡适和陶孟和。经胡适推荐,他到协和医学院在林可胜教授的指导下从事医学研究工作,直到1934年。

其间,他接触了部分共产党人,包括在同济读书时的同学徐冰(即邢西萍,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统战部长),与表哥、共产党人陈公培保持着联系,参加了他们组织的“读书会”,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列主义书籍,并将英本版《苏联五年计划概论》翻译成中文;他也曾应陶孟和之邀,到陶孟和主持的社会调查所,业余研究一些社会问题。这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

1934年春,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建议,沈其震前往天津英租界开办诊所,开始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与他保持单线联系的是华北联络局负责人、留日归来的王世英。

1937年4月,因受到特务日夜监视,沈其震根据华北联络局的指示,紧急离开天津前往上海。抵达上海后不久,沈其震就创办了社会慈善团体——“上海健康保障会”。淞沪抗战爆发后,沈其震以“上海健康保障会”名义组建伤兵医院,收容和救治上海保卫战伤员,全力以赴投身抗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立后,经国共两党商得一致,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叶挺被任命为新四军军长,沈其震成为叶挺为新四军招募的第一个部下。

1937年,沈其震随叶挺军长到武汉,在新四军成立初期组建军医处,并任军医处处长

1937年10月,沈其震随叶挺到达武汉,开始紧锣密鼓地筹组军医处,后任新四军军医处长。1938年夏,新四军军部移驻安徽泾县云岭。在时任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队长林可胜教授的帮助下解决了医护人员、医药物资等棘手问题后,沈其震在泾县云岭南堡村和邻近的太平县小河口两地分别设立了前方医院、后方医院。此后,通过支持中国抗战的外国友人,沈其震在上海的一家英国富商俱乐部——扶轮社举办了展览会,为新四军募集到一大批药品器材。接着,他又通过宋庆龄的引荐,在香港和上海为新四军募捐到一批药品器材。

1939年秋,叶挺军长偕沈其震赴重庆向蒋介石交涉增加经费、途经贵阳图云关红十字会总队部时,沈其震再次得到了林可胜的帮助。林可胜不仅拨发了一批奎宁(抗疟疾药),还派遣了两支医疗队支援新四军。这两支医疗队到达新四军后,大部分成员参加了新四军。

1939年春,沈其震与第一批参加新四军的年轻医师合影

“皖南事变”后,中共中央迅速重建了新四军,沈其震任重建的新四军卫生部部长,领导重建了正规的军医系统。奥地利著名泌尿科专家雅各布・罗森菲尔德(沈其震为其取名“罗生特”)就在这个时候来到苏北新四军军部所在地盐城,加入新四军,受到刘少奇、陈毅的亲切接见。1941年3月,新四军军部、抗大五分校、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等单位还联合召开了欢迎大会。

1941年5月,经刘少奇、陈毅介绍,沈其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2年11月,沈其震在新四军二师驻地淮南盱眙县大刘郢创办了华中医学院,并任院长,这是新四军在华中抗日根据地最早创办的,以提高营团级医务干部和医务人员的医学理论和技术水平为主要任务的医学院校。

1939年8月8日,在安徽泾县云岭南堡村新四军军医处门前,沈其震与参加军部第二期卫训班的师生合影

1943年,沈其震率领一百余人医务界小分队,步行八千里,历时9个月,到达延安。1945年7月,作为华东解放区的代表,在延安参加了中国解放区人民代表筹备会议,并被任命为中国解放区救济总署副主任。日本投降后,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1946年1月,沈其震任中共代表团医学顾问,随中共代表、第十八集团军参谋长叶剑英到北平参加“军事调处执行部”(即军调部)的工作。

1979年8月,在北京的新四军老战士歌咏队合影

1946年6月,沈其震奉命转至山东解放区。根据陈毅司令的指示,他利用自己和上海、天津、重庆、香港、澳门等地社会名流和行业精英的关系,积极开展统战工作,为迎接解放筹集物资,招揽人才。1947年秋,沈其震向中央建议在大连开办大学,为新中国培养科技人才。在他的积极周旋和精心安排下,一批有声望的科学家从各地汇集香港,通过海路达到大连。1949年1月,大连大学成立。4月,中央委派沈其震任大连大学常委兼大连大学医学院首任院长。

1952年11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沈其震为中央卫生研究院首任院长。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成为全国医药卫生界来自解放区的老干部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人。1956年8月,中央卫生研究院更名为中国医学科学院,1957年11月,北京协和医学院并入中国医学科学院,沈其震改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从1950年开始,沈其震领导创建了药物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所、医学生物学研究所、放射医学研究所、我国第一个抗菌素研究所,为创建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打下坚实基础。七十年代初,沈其震响应党“科技扶贫”号召,带领一批老科学家亲临云南贫困山区考察,提出了种植我国稀缺的植物药(草药)的建议,并组织技术力量辅导种植技术。经过两三年的时间,植物药成为当地脱贫重要途径。1976年10月,恢复工作后,曾任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组组长,中国农工民主党第八、九届中央副主席。因为始终牵挂着位于云南昆明的医学生物学研究所,1993年6月,年近九十高龄的沈其震前去调研、指导工作,不幸因病逝世。

1980年2月4日,沈其震和林巧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召开的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二次会议上亲切交谈

1991年9月,在国际交流协会成立十周年庆祝会上,沈其震(左)与国务院副总理乔石亲切握手

来源:上海杨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