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学术史上,桐城派通常被视为文学流派。这固然不错,桐城派向以文章著称,素有“天下文章,其在桐城乎”之美誉。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又不尽然。桐城派从清初产生,延续有清一代,至民国依然余波不断,这三百年基业,显然不是单凭文章就可以支撑。如果深入了解桐城派,不难发现,它并非单纯的文派,其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艺术等诸多领域,皆成就斐然。
纵观桐城派三百年发展历程,桐城派不仅诞生了方苞、方观承、陈用光、邓廷桢、姚莹、曾国藩等朝廷大员,在禁烟、禁酒、治河、戍边、保疆、治军、通商、洋务等各个方面卓有建树;也涌现出郭嵩焘、黎庶昌和薛福成等出使欧洲,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的一流外交家;并孕育出以姚鼐、吴德旋、祁寓藻、张裕钊等人为代表的书法碑帖艺术,与桐城文章交相辉映。同时,桐城派人物几乎都有丰富的教育经历,从翰林院教习,到省级学政,再到书院山长,可谓人才辈出,令人瞩目。有鉴于此,桐城派实际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流派。众多流派成员之间虽然跨越了地域时空限制,但都遵循着大致相近的学术理念、价值追求与精神祈向,彼此声气相通,薪火相传,形成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
理念认同,是传统文化共同体生成的思想基础。共同体是人与人的群体集合,其彼此凝聚的基础是价值认同与思想归属。伊兹欧尼认为,共同体的形成不外两点:一是彼此交织的紧密关系,二是共同的价值规范与意义。从桐城派的生成历史来看,三百年一以贯之的是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而连接辞章与经世的理念是义法。义法最早是经史之学的通行概念,后来方苞把它引入辞章,开创“古文义法”。
简单地讲义法,“义”就是言有物,“法”就是言有序,两者相合而成文。其所言之物,并非凭空想象,而是源自现实,寄托经世济民之宏愿;所序之文,也并非辞藻堆砌,而是字里行间流贯生命之气。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后来刘大概发展了义法理论,强调文人之能事,通过字句、音节来体悟文章的神气,在吟咏唱叹之间荡涤灵府,在吞吐俯仰之际贯通古今。
姚鼐在方、刘基础上,吸收乾嘉汉学考据之法,与义理、辞章相融合,义理以尽性,考据以穷理,辞章发其奥蕴,最终实现三者的统一。此三合一之论,既欲合真善美而为一,又欲合儒林、道学与文苑而为一,体现了姚鼐“道与艺合”“天与人一”的文章至境论。
曾国藩绍述姚氏,在义理、考据、辞章之外,增加了经济之学,经济在孔门乃政事之科。在四者之中,曾国藩虽重义理,坚守桐城派一贯之立场,但更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如此一来,曾国藩挈揽众长,其文经史百家,其学思辨融通,其事经国济民,通达宏阔,中兴桐城,开辟新境。晚清民国,严复、林纾以桐城之文,翻译西文、西学,启蒙民智,他们与无数仁人志士合力,共同促进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现代的转化。可以说,桐城派三百年历史,延续几代人,弟子门人逾千,大体都遵循相近的价值理念,把辞章学术与立身相结合,把个体命运与时代家国相联结,与时俱进,觉世牖民。
当然,考察桐城派三百年历史,不难发现,其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属性,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桐城派体量庞大难窥全豹。对于多数非桐城派学者而言,对桐城派的了解主要来自文章,因此视桐城派为文派。对于桐城派学人来说,由于研究对象的限制,也很难触及桐城派全貌。
展开全文
(摘编自任雪山《作为传统文化共同体的桐城派》)
材料二:
桐城派的文论滥觞于戴名世,其后方苞提出义法说,刘大櫆在继承方苞的义法说的基础上提出“神气音节”和“品藻”说,至姚鼐集其大成,主张为文要“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由此逐步形成了中国文学史绵延时间最长、参与人数最多、覆盖范围最广的文派。
姚鼐所谓义理,主要是儒家经义,是以程朱理学为核心。义理是思想内容,是道的层面;考据是基本功,是文献资料,用来佐证义理的;辞章是文辞,属于创作技巧,是表达思想内容的。三者是学术的三个层面,是一体三面,“辞章”亦即文章,只是学术的一面,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纯文学”。姚鼐认为:作为一个学者,要追求思想,应当明“道”,所以“义理”最重要,放在第一位。“道”要通过辞章来传播,也要美,要写得平易畅达,不能像汉学家那样只讲考据。桐城派强调“文以载道”“文道合一”,崇奉程朱理学,所载之“道”为“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
桐城派不单研究散文的创作技巧,还包括创作目的、材料选择、思想道义、学术倾向等等。桐城派文章不只是审美,还有审智,不只是抒情,还有说理,即重思想性。桐城派集大成者姚鼐,在乾嘉时期,于汉学兴盛、摈斥宋明儒学的大背景下,将宋儒之性道与汉儒之经义相结合,考据与辞章相统一,现实针对性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方云龙《桐城派的文化品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桐城派既是文学流派,也是文化流派,在中国文学史上绵延时间长,参与人数多,覆盖领域广。
B.桐城派成员方苞将经史之学的“义法”引入辞章,倡导为文既要“言有物”,又要“言有序”。
C.桐城派的“义法”理论,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D.桐城派在乾嘉时期取得很大成就,姚鼐是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其理论有明显的现实针对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大量列举桐城派在多个领域卓有建树的人物,体现桐城派人才辈出,成就显著。
B.桐城派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但长期以来,其传统文化共同体属性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C.姚鼐提出他的为文主张,跟乾嘉时期汉学盛行、宋明儒学被摈斥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
D.两则材料都详细阐述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济的为文理念,但侧重点不同。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姚鼐弟子姚椿曾写过《运米行》等文章,提议从四川贩米解决两江、两湖灾民以及其他民生问题,被林则徐认为是恤民长策。
B.邓廷桢任安徽巡抚时,援引梅曾亮、管同、方东树、陆继辂、宋翔凤等桐城派成员人其幕府,建言献策,参赞政务,政绩斐然。
C.桐城派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文化名人如胡适、郭沫若、钱钟书、朱光潜等,都受到过桐城派散文的潜移默化的润泽。
D.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县画家就达一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4.材料一作者认为,桐城派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共同体,请结合材料阐述其理由。(4分)
5.曾国藩对姚鼐的思想理念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仇(节选)
汪曾祺
这座庙有一种什么东西使他不安。他想了想那座佛殿。这和尚好怪!和尚是一个,蒲团是两个。一个蒲团是和尚自己的,那一个呢?佛案上的经卷也有两份。而他现在住的禅房,分明也不是和尚住的。
这间屋,他一进来就有一种特殊的感觉。墙极白,极平,一切都是既方且直,严厉而逼人。而在方与直之中有一件东西就显得非常的圆,不可移动,不可更改。这件东西是黑的。白与黑之间划出分明的界限。这是一顶极大的竹笠。笠子本不是这颜色,它发黄,转褐,最后就成了黑的。笠顶有一个宝塔形的铜顶,颜色也发黑了,——一两处锈出了绿花。这顶笠子使旅行人觉得不舒服。什么人戴了这样一顶笠子呢?拔出剑,他走出禅房。
他舞他的剑。
自从他接过这柄剑,从无一天荒废过。不论在荒村野店,驿站邮亭,云碓茅蓬里,废弃的砖瓦窑中,每日晨昏,他都要舞一回剑,每一次对他都是新的刺激、新的体验。他是在舞他自己,他的爱和恨。最高的兴奋,最大的快乐,最汹涌的激情。他沉酣于他的舞弄之中。
把剑收住,他一惊,有人呼吸。
“是我。舞得好剑。”
是和尚!和尚离得好近。我差点没杀了他。
旅行人一身都是力量,一直贯注到指尖。一半骄傲,一半反抗,他大声地喊:
①“我要走遍所有的路。”
他看看和尚,和尚的眼睛好亮!他看这双眼睛里有没有讥刺。和尚如果激怒了他,他会杀了和尚。然而和尚站得稳稳的,并没有为他的声音和神情所撼动,他平平静静,清清朗朗地说:
“很好。有人还要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
万山百静之中有一种声音,丁丁然,坚决地。从容地,从一个深深的地方迸出来。
这旅行人是一个遗腹子。父亲被仇人杀了,抬回家来,只剩一口气。母亲拾起了父亲留下的剑。到他长到能够得到井边的那架红花的时候,母亲交给他父亲的剑,在他的手臂上刺了父亲的仇人的名字,涂了蓝。他就离开了家,按手臂上那个蓝色的姓名去找那个人,为父亲报仇。
不过他一生中没有叫过一声父亲。他没有听见过自己叫父亲的声音。
父亲和仇人,他一样想不出是什么样子。如果仇人遇见他,倒是会认出来的:小时候村里人都说他长得像父亲。然而他现在连自己是什么样子都不清楚了。
真的,有一天找到那个仇人,他只有一剑把他杀了。他说不出一句话。他跟他说什么呢?想不出,只有不说。
有时候他更愿意自己被仇人杀了。
有时候他对仇人很有好感。
有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仇人。既然仇人的名字几乎代替了他自己的名字,他可不是借了那个名字而存在的么?仇人死了呢?
然而他依然到处查访这个名字。
“你们知道这个人么?”
“不知道。”
“听说过么?”
“没有。”
“但是我一定是要报仇的!
“我知道,我跟你的距离一天天近了。我走的每一步,都向着你。”
“即使我一生找不到你,我这一生是找你的了!”
他为自己这一句的声音掉了泪,为他的悲哀而悲哀了。
天一亮,他跑近一个绝壁。回过头来,他才看见天,苍碧嶙峋,不可抗拒的力量压下来,使他呼吸急促,脸色发青,两股紧贴,汗出如浆。剑在背上,很重。而从绝壁里,从地心里,发出丁丁的声音,坚决而从容。
他走进绝壁。好黑。退出来?不!他像是浸在冰水里。他的眼睛渐渐能看见面前一两尺的地方。他站了一会,调匀了呼吸。丁,一声,一个火花,赤红的。丁,又一个。面前飘来了冷气,不可形容的阴森。咽了一口唾沫。越走越窄,他得弓着身子。一个又一个火花爆出来。好了,到了头:
一堆长发。长头发盖着一个人。匍匐着,一手錾子,一手铁锤,低着头,正在开凿膝前的方寸之地。錾子从下向上移动着。一个又一个火花。他的手举起,举起。旅行人看见两只僧衣的袖子。他的手,奇瘦,瘦到露骨,都是筋。旅行人后退了一步。和尚回了一下头。一双炽热的眼睛,从纷披的长发后面闪了出来。旅行人木然。举起,举起,火花,火花。他差一点晕过去;和尚的手臂上赫然有三个字,针刺的,涂了蓝的,是他的父亲的名字!
一时,他什么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那三个字。一笔一画,他在心里描了那三个字。丁,一个火花。随着火花,字跳动一下。时间在洞外飞逝。一卷白云掠过洞口。他简直忘记自己背上的剑了,或者,他自己整个消失,只剩下这口剑了。他缩小,缩小,以至于没有了。然后,又回来,回来,好,他的脸色由青转红。剑!他拔剑在手。
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
铿的一声。
②他的剑落回鞘里。第一朵锈。
他看了看脚下,脚下是新开凿的痕迹。在他脚前,摆着另一副锤錾。
他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
两滴眼泪闪在庙里老和尚的眼睛里。
③有一天,两副錾子同时凿在虚空里。第一线由另一面射进来的光。
约一九四四年写在昆明黄土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讲述“遗腹子”大半生为父报仇最终放弃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有些所谓的仇可以不报,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更重要。
B.小说插叙了旅行人为父亲报仇的原因,遗腹子的身份使他未出生就被赋予了沉重的使命,但这使命并非他自觉寻求到的生命意义。
C.文中多处运用伏笔,如两个蒲团、两份经卷却只有一个和尚、万山百静之中传来声音等,使下文长发僧人的出现显得合情合理。
D.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忽然他相信他的母亲一定已经死了”,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
7.下列对与“绝壁”有关的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绝壁”照应“没有路的地方”,“从没有路的地方走过去”表层意是开凿绝壁。
B. “绝壁”隐喻仇人处于你死我活的境地,而开凿绝壁则隐喻了化解仇恨的可能。
C.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绝壁的阴森冰冷反衬出火花的赤红明亮。
D.嶙峋绝壁与枯瘦僧人的形象相辅相成、互为比照又有机融合,审美意义同等重要。
8.文中三处划线句子有何含义?请结合文本分别作简要分析。(6分)
9.本文是汪曾祺青年时代的作品,在创作中尝试借鉴了意识流的创作方法。请分析本文意识流写法的特征及文学效果。(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圬①之为技,贱且劳者也。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听其言,约而尽。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天宝之乱,发人为兵,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弃之来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余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以偿之有余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粟,稼而生者也;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他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有一至者焉,又往过之,则为墟矣;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问之其邻,或曰:‘噫!刑戮也。’或曰:‘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或曰:‘死而归之官也。’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杨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节选自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有删改)
注:①圬:粉刷墙壁。②镘:粉刷墙壁的工具。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视A时B屋C食D之E贵F贱G而H上I下J其K圬L之M以N偿O之P有Q余R则S以T与U道V路W之X废Y疾Z饿a者b焉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京兆,可指京兆尹,即国都地区的行政长官,也可指京兆尹管辖的地区,本文指后者。
B.人,唐人避讳将“民”写作“人”,与下文“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用法相同。
C.稼,种植,常与表示“收割”含义的“穑”字合用,如《诗经》中的“不稼不穑”。
D.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与《孟子》“劳力者治于人”中的“劳力”同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人物传记,但对传主的经历叙述简约,重在引述其观点,发表议论,实际上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杂文。
B.王承福有自己的生存理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事,人与人是需要相互依靠、通力协作来求得生存的。
C.作者对王承福的评价富有辩证色彩,既肯定他的“独善其身”,又对他类似杨朱的“贵己”思想持否定态度。
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也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有这种行为的世人的批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镘易能,可力焉,又诚有功;取其直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2)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
14.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王承福选择“圬”这一职业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满江红
刘克庄
金甲雕戈,记当日、辕门初立。磨盾鼻①,一挥千纸,龙蛇犹湿。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有谁怜、猿臂故将军②,无功级?
平戎策,从军什;零落尽,慵收拾。把《茶经》《香传》,时时温习。生怕客谈榆塞事,且教儿诵《花间集》③。叹臣之壮也不如人,今何及!
注:①磨盾鼻:在盾牌的把手上磨墨,指在军中作檄文。②猿臂故将军:指李广。李广长年征战匈奴,却终身未能封候。③《花间集》:集中收录晚唐至五代18位词人的作品,刻意模仿温庭筠的词风。
15.以下句子最不可能选自《花间集》的一项是(3分)
A.花映柳条,闲向绿萍池上。
B.插花走马落残红,月明中。
C.昨夜西溪游赏,芳树奇花千样,锁春光。
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16.有评论家说本词“故作旷达语”,请结合具体词句谈谈你对该评论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阐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进一步强调国君要慎待百姓。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高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对权贵极度的藐视,与《将进酒》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一只鼻烟壶,一柄竹签笔,一颗清净心。凝神之际,手随心动,细毫挥舞在壶内壁,反向运笔,正面显图,所绘画面,线条仅发丝粗细,气韵生动、格调典雅。可谓方寸之间,① 。这便是神奇的内画艺术。
画笔的柄是极细的竹签,笔芯则是几缕狼毫或羊毫。几只琉璃、水晶等不同材质的鼻烟壶放在桌上,这是通过专门工艺制成的内画瓶胎。只见大师在灯光下托壶执笔,将勾笔伸进只有黄豆大小的鼻烟壶瓶口,在磨砂内壁上细细勾物,心随境迁,神与物游。一般说来,在狭小的空间内作画,构图须意在笔先,方能焕发出节奏韵律,生发出粗细、长短、浓淡等穿插变化。很显然,大师对此颇有觉悟。
正在完成的是一幅山水画,一丘一壑,生机盎然,灵气尽现。细细观其构图章法严谨,② ;色彩运用也是匠心独运,画面变化富有层次感;可谓美观与神韵兼具。“内画考验人的眼力和心力。欲得妙笔,需先得妙心,需要③ 。”大师淡淡地说。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4分)
20.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宝玉所居名曰“①”,他平生有个“爱红的毛病”,而雪芹撰写此书,所居之处也名为“悼红轩”。“红”是七彩之首,代表着美丽、欢乐、喜庆。过年了,千门万户貼上春联,那是一片红。结婚了,庆寿了,衣饰陈设,一片红。只要有吉祥喜庆之事,必然以红为主色。“红”还代表鲜花,花有各种颜色,古诗中有“②”。而人之中,“红”就属于女性了,“红妆”“红袖”“红裙”“红颜”“红粉”……都是对女性的代词与赞词。
雪芹在开卷不久即大书:“此书大旨谈情。”石头投胎,有一批“情鬼”下凡历劫,它才被“夹带”在内,一同落入红尘。《红楼梦曲》引子劈头一句就是“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须知,那情痴情种,不是别个,正指宝玉和雪芹。儒教不敢多谈情,把人的真情装镶在伦常、社会的人际关系的“服饰”箱框里,③,他赋予情更自由的空间,以及更新、更高、更大的精神文化涵义和容量。雪芹写书绝不会是单为了一男一女之间的“爱情”的“小悲剧”,他是为“普天下女子”痛哭。这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高级的博大崇伟的深情。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落红”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B.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C.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D.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英国的贵族学校伊顿公学的一任校长叫艾灵顿。有一次,一位家长问他,您的学校是要培养我儿子将来是从政还是经商呢?校长说都不是啊。家长就追问,那你能否用一个词来说明一下你们要培养他将来干些什么吗?校长说,如果非要用一个词的话,那就是“理解死亡”。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金华十校2023年4月高三模拟考试预演
语文参考答案
1.C.(“强调格律与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曲解文意。根据原文“义法既是格律与神气之统一,也是德行与辞章之统一,还是立言与立功之统一”可知,“义法”理论强调的是三个方面的统一,分别是格律和神气、德行与辞章、立言与立功。)
2.D.(“都详细阐述”错误,材料一阐述得相对简略。“但侧重点完全不同”表述不准确,两则材料都重点论述了“义理、考据、辞章”这一为文理念的内涵。)
3.C.(A项可以支撑材料一桐城派坚持以古文辞章和经世济民为思想基础的观点。BD两项可以支撑材料一中桐城派在诸多领域成就斐然的观点。C项“桐城派对后世影响深远”于文无据,材料一中没有关于桐城派对后世影响的论述,反而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故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4.①桐城派三百年来秉持古文辞章与经世济民相结合的思想理念、价值追求和精神导向。②桐城派成员之间声气相通,后代成员在继承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派理论,与时俱进,觉世牖民。(每点2分,共4分)
5.①继承:曾国藩继承了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结合,并以“义理”为重的为文理念。②发展:姚鼐所重视的“义理”是“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而曾国藩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经济之学,强调经世济民才是思想的基础。(每点2分,共4分)
6.D.(“这些含蓄地表达出了旅行人对母亲的不满”错误。他有时“愿意自己被仇人杀”“对仇人很有好感”是因为他个人与所谓的仇人并无恩怨,所以才会有如此犹疑反复的心态。为父报仇的使命是母亲赋予旅行人的,母亲相当于复仇的标签,“母亲一定已经死了”意味着他自我意识的觉醒,他要揭下这个标签,不再执行复仇的任务,并非表达对母亲的不满。)
7.C.(“旅行人的感受反衬出绝壁的阴森冰冷”错误,旅行人的感受是侧面烘托,不是反衬。)
8.①表现了旅行人即使走遍所有的路,也要找仇人报仇,传达出他欲实现母亲遗愿的强大决心。(2分)
②剑回鞘,意味着复仇之剑开始被搁置,仇恨开始被放下。(2分)
③表现出旅行人和僧人放下陈年旧怨,一同投入到“开辟新道路”“寻求新可能”的行动中;并寻求到了充满光明、充满希望、化解仇恨的新出路。(2分)
9.①在结构方面,以主角的意识活动作为串联全文的线索,将现实与过去勾连并组织成文,新颖独特。
②在情节方面,意识流所展示的心理对其种种行为起了解释说明的作用,使情节显得合理。
③在人物塑造方面,意识流直接而完整地呈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变化,使生来背负仇恨而终于实现自我意识觉醒的人物的形象更突出。
④在主题方面,意识流活动直接深刻地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变异状态,充分表现出个体精神变形过程中的痛苦和灵魂蜕变后的快意,深化主题。(答出3点给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10.GPR.
11.B.(“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中的“人”指“他人”,不是避讳的用法。)
12.D.(“作者借给王承福作传来反思自己的患得患失、贪邪无道”有误,作者是借给王承福作传来提醒自己避免患得患失、贪邪无道。)
13.(1)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4分,“力”“直”“愧”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贡献(事业)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4分,“所以”“自奉”“养于我”各1分,句子通顺1分)
14.①从军归来,失去土地。②技能容易掌握,力所能及。(只愿劳力,不想劳心。)③能自食其力,问心无愧。(每点1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15.D.(“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出自唐代杜甫的《登楼》这首诗。意思是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与花间词派的“艳丽香软的词风”不符。)
16.(1)词人搁置平戎策等与军旅有关的作品,转而关注《茶经》《花间集》等闲适之作,貌似旷达,实际上词人还在挂念当初的从军生涯,并借借李广、烛之武等典故,表达自己不被任用的悲愤。(3分)
(2)词人报国无门,只好故意借闲适的生活来掩盖军旅记忆,甚至怕听人谈起边塞的事情而勾起回忆。这种闲适是假装的,所以是“故作旷达语”。(3分)
17.(1)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18.别有天地 无懈可击 心无旁骛(3分)
19.一般说来,在狭小的空间内作画,构图须意在笔先,方能生发出粗细、长短、浓淡等穿插变化,才能营造出节奏韵律。(4分,改对一处给2分)
20.①运用排比,读之富有节奏感。表达对鼻烟壶匠人的赞美之情。(2分)
②运用短句,结构整齐匀称,读来朗朗上口。体现鼻烟壶匠人画师的高超技艺。(2分)
21.①怡红院;②落红不是无情物;③雪芹却把情从箱框里放出来。(每句2分)
22.C.(AD比喻;B用典;C借代)
23.立意指导
①教育是非实用的:教育不只是单纯的生存教育,更不是单纯的生存技能培训,而是一种更加深切的生命教育。从政和经商是为生存,活得富有,活得有面子,至多是为活得更尊严而已。生存教育,或生存技能培训,只需要培训就行,不用教育。教育目的,除了生存,更需要去理解生命的存在意义。理解死亡,就是理解生命的存在的意义的最佳切入口。
②教育是有超越性的:教育不只是对现实世界(此岸世界)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对未知世界(彼岸世界)的关怀。一个完整的人应该具备一种在无限时空中永不停息地进行终极追问和探求真理的能力。
③教育是帮助人进行价值拓展的:教育不仅仅要在空间维度上帮助人进行自我价值的拓展,更重要的是要在时间维度上帮助人进行自我价值的拓展。真正的教育是要拷问一个人能否为人类历史进步做出增益性的贡献,一个人的价值是否有穿透时间的力量,从而真正为自己赢得不朽。从政和经商,只不过是为国家服务,经商是为民生做贡献(商业是最大的慈善),是个人价值在空间上的拓展。
文言文参考译文:
粉刷墙壁作为一种手艺,是卑贱而且辛苦的。有个人以这作为职业,样子却好像自在满意。听他讲的话,言词简明,意思却很透彻。问他,他说姓王,承福是他的名,祖祖辈辈是长安的农民。天宝年间发生安史之乱,抽调百姓当兵,他也被征入伍,手持弓箭战斗了十三年,有官家授给他的勋级。他放弃官勋回到家乡,由于丧失了田地,就靠拿着镘子维持生活过了三十多年。他寄居在街上的屋主家里,根据当时房租、伙食费的高低,增减他粉刷墙壁的工价来给付给主人;有钱剩,就拿去给流落在道路上的残废、贫病、饥饿的人。
他说:“粮食,是人们种植才长出来的;至于布匹丝绸,一定要靠养蚕、纺织才能制成;其他用来维持生活的物品,都是人们劳动之后才完备的,我都离不开它们。但是人们不可能样样都亲手去制造,最合适的做法是各人尽他的能力相互协作来求得生存。所以,国君的责任是管理我们,使我们能够生存;而各种官吏的责任,则是秉承国君的旨意来教化百姓。责任有大有小,只有各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像器皿一样(大小虽然不一,但是各有各的用途)。粉刷墙壁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技能,可以努力做好,又确实有成效,还能取得应有的报酬,虽然辛苦,却问心无愧,因此我心里十分坦然。力气是容易用劲使出来并且取得成效的,脑子却难以勉强使它获得聪明。我只是选择那种容易做而又问心无愧的活来取得报酬罢了!
“唉!我拿着镘子到富贵人家干活有许多年了。有的人家我只去过一次,再从那里经过,当年的房屋已经成为废墟了;有的我曾去过两三次,后来经过那里,也成为废墟了。向他们邻居打听,有的说:‘唉!他家主人被判刑杀掉了。’有的说:‘主人已经死了,他们的子孙不能守住遗产。’也有的说:‘人死了,财产都充公了。’我从这些情况来看,不正是光吃饭不做事遭到了天降的灾祸吗?不正是勉强自己去干才智达不到的事,不选择与自己才能相称的事却要贸然去做力不能及的事的结果吗?不正是多做了亏心事,明知不行还要勉强去做的结果吗?我的心怜悯这些人,所以选择力所能及的事情去干。喜欢富贵为贫贱而悲伤,我难道与一般人不同吗?”
他还说:“贡献大的人,他用来供养自己的东西多,妻室儿女都能由自己养活。我能力小,贡献少,没有妻室儿女是可以的。再则我是个干体力活的人,如果成家而能力不足(以养活妻室儿女),那么也够操心的了。一个人既要劳力,又要劳心,即使是圣人也不能做到啊!”
我听了他的话,起初还很疑惑不解,再进一步思考,他这个人大概是那种所谓“独善其身”的人吧。但是我对他还是有些批评,觉得他为自己打算得太多,为别人打算太少。这难道是学了杨朱的学说吗?杨朱之学,是不肯拔自己一根毫毛去做有利于天下的事。而王承福把有家当作劳心的事,不肯操点心来养活妻子儿女,难道会肯为其他人操劳心智吗?尽管如此,王承福比起世上那些唯恐得不到富贵,得到后又害怕失去的人,比那些为了满足生活欲望,贪婪奸邪无道以致丧命的人,又好太多了!而且他的话对我多有警醒之处,所以我替他立传,用来作为自己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