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贻芳 杨振宁 对撞机 中国 不要

杨振宁和王贻芳之争:中国要不要花360亿元建对撞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0 18:06:04 浏览3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科学进步功不可没。国家在科研领域的巨大投入,也是中国科学发展一日千里的主要原因之一。

科学家想要在科学领域有突破性的成果也无可厚非。但是在粒子对撞机的研发上,杨振宁院士与王贻芳院士却产生了巨大的分歧。王贻芳院士在对中国建造粒子对撞机方面有着强大的决心,但是杨振宁却坚决不同意中国研制粒子对撞机。

作为物理界的两个领军人物,为何会因此问题产生如此大的分歧呢?

王贻芳

说起杨振宁,大家都很熟悉,除了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之一,还有就是他在近年来回国后,为中国的科学建设做出了莫大的贡献。

但是对于王贻芳,可能许多人都不是特别的了解。不过提到丁肇中,大家肯定熟悉,而王贻芳就是丁肇中的学生。在1984年,改革开放还没几年的时候,王贻芳从南京大学到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中心,进行深入研究。

在对核子研究的潜心学习后,王贻芳发现了第三种中微子振荡方式。

这一发现在学术界轰动一时,当时的不少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王贻芳“距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一次”,因为这一个发现确实为后续的科学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许多之前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找到了初步的头绪。

不仅如此,这一发现还被美国的《科学》杂志评论为“中国本土迄今为止最重要的物理学成果”。可见王贻芳在中高能粒子上,确实有着远见卓识,以及常人难以匹敌的科学嗅觉。

展开全文

王贻芳:对撞机必须要建!

在王贻芳眼中,我国在对高能粒子的研究,从无到有,实现了巨大的突破,让王贻芳看到了粒子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可能性。同时,由于王贻芳对于粒子有着多年的研究,他对我国能够研制出粒子对撞机有一定的信心。

除此外,粒子对撞机其实是一个像数学那样,有着能够在各领域的作润滑剂的能力。当粒子对撞机被研发出来后,我国会在更广的科学领域取得更多的、超越其他发达国家的成果。

在王贻芳看来,粒子对撞机的研发对于中国来说是超越欧洲等发达国家的绝好时机,能够实现中国在物理界的弯道超车。

同时又由于其他国家在对粒子对撞机研发上,无疾而终或是一片空白的情况下,中国如果将粒子对撞机研发出来,不单单是领先于其他国家,对于整个人类未来更是一个突破性的改变,让中国在物理界在粒子对撞这一方面做到世界顶尖。

同时,王贻芳还认为美国的折戟沉沙并不能代表中国就不能研制出高精尖的粒子对撞机。美国和中国的体系和体制是完全不同的,对撞机的研究在中国的土壤上更有可能开花结果。

现在唯一的“东风”就是,中国如果要研制粒子对撞机的话,就必须要投入360亿人民币作为研发资金参与研制。

王贻芳认为,虽然360亿数目庞大,但就中国的财政方面来讲,没有太大的赤字危机。所以研制粒子对撞机,虽然是一笔巨大的支出,但始终利大于弊。

2018年11月3日,在腾讯科技WE大会上,王贻芳院士公开表明了自己对粒子对撞机的狂热,并且将粒子对撞机的前景蓝图描绘得十分令人向往。仿佛中国实现飞跃的关键就在粒子对撞机的研发上。

既然粒子对撞机如此的尽善尽美,为中国勾勒出了物理界的美好未来,那为什么杨振宁院士却依然不同意呢?

杨振宁:数据说话,粒子对撞机就是无底洞

其实杨振宁一直以来都是用数据说话,是物理界少见的类型。

他指出,美国之所以暂停对粒子对撞机的研制,主要就是因为美国当时面临了极大的赤字危机。

而退一万步讲,就算中国政府比美国政府拿出来的钱要更多,但是面对360亿的天文数字,还是有一些吃力。

不仅如此,一旦中国政府决定拿出360亿全部投入到粒子对撞机的研究中,那么就没有多余的经费补贴给其他的项目,其他的项目也会因为粒子对撞机的研究而停止。

因为一项科学项目的研发就终止所有其他领域的科研,这对中国来说绝对是难以长久发展的。

如果粒子对撞机能够顺利研制成功,那么360亿的投入也还算值得。但粒子对撞机在现阶段只是科学界的一个猜想,却要以不惜“毁掉”一切的方式去证实,那绝对是猜想中的猜想,是非常不现实的。

尤其是在国家投入了360亿之后没有得到好的结果,这对中国来讲,绝对是无难以挽回的损失。

就中国的体制而言,政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了经济上的困难,那对寻常百姓来说,绝对是一个非常沉重的打击。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粒子对撞机真正研制出来后,它的归属到底是中国还是外国?

在现阶段,世界上很少有人具有研究开发粒子对撞机的能力,主要的人才都集中在国外。正因如此,中国在研发粒子对撞机时,势必会有外国人参与,杨振宁表示外国人的比例甚至可能会高达九成。

因此,如果粒子对撞机研究成功,那么这一成果将会被多国分享,那么之前说的中国在这方面的领先地位也就是个伪命题了。单从这方面来看,粒子对撞机的研究对中国的发展来讲的确是福祸难料。

在关于粒子对撞机的说法中,王贻芳和杨振宁都背道而驰、争论不休。

虽然两人的说法是站在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粒子对撞机研发的看法,但两人都是为了中国的科学发展考虑。

目前中国和民众来看都更支持杨振宁的说法,王贻芳的观点虽然细听也蕴含深意,但中国毕竟是要宏观考虑,粒子对撞机对我国而言,还是需要观望。

谁能保证耗资360亿后,粒子对撞机就能研制出来?谁能确保粒子对撞机成功后,后期的维修和使用无需更多的资金?总之,粒子对撞机要付出的代价太大,不是一家之言就能说服得了的。

文/枕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