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远 人民网 桃李 文武 一中

人民网:愿化清风润桃李——记怀远一中教师宋文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0 10:25:03 浏览4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月13日

人民网-安徽频道

愿化清风润桃李——记怀远一中教师宋文武

全文如下

今年1月23日,怀远县城尤其寒冷,苍天板着面孔,空气仿佛凝固了一般。告别仪式上,妻子早已哭干了泪水,同事哽咽无法自抑,学生悲泣长跪不起……灵车启动,花篮翻涌,哀乐悲戚,送行车队缓缓移动,无尽的哀思伴着送行的长龙……这是为共产党员、怀远一中教师宋文武送别时的情形。

宋文武,男,1975年7月出生,安徽怀远人,中共党员,怀远一中一级教师。从教二十三载,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学子和社会人才。在完成繁重教学任务的同时,他勤学好读,感悟思考,笔耕不辍,先后创作散文、诗歌和小说等文学作品近七十五万字。1月14日23时54分,他的微信朋友圈这样记录:阅卷结束,寒假开始!1月15日,寒假第一天下午,宋文武突发脑溢血,1月19日,经抢救无效,猝然长逝。

用心用情对待每个孩子

1999年9月,24岁的宋文武大学毕业后成了母校怀远一中一名语文教师。人生总是轮回,宋文武当年向往母校,后来成为母校的学生,他渴望和母校老师一样,成为这里的一员,如今他真的加入了这支队伍。

像所有的年轻教师一样,宋文武刚刚入校时,没有从教经验,即使担任主要科目的教学,也总是迎来同行质疑的目光。但他并不管这些,“大凡世间的事儿,不必太计较他人的眼光,只要自己尽心即可。”为了提升教学能力,宋文武用全部教学之外的休息时间读书思考,琢磨提升。

“他都是尽职尽责完成着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从不挑肥拣瘦。”据最初几年与宋文武搭班共事的老师回忆。对宋文武来说,同样是教书,面对的都是孩子,何必要厚此薄彼呢。“功夫不负有心人”,宋文武经过艰辛努力,用成功的事实和完美的答卷彻底消弭了他们的顾虑。

数年后,在同事的赞赏和学子的掌声中,宋文武的影响和名气也不胫而走。他的肩上迎来了更重的担子。2015年,基于宋文武多年来教学取得的成绩和口碑,他被任命为“华博班”的班主任。

“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把一个班级当作一个家庭,彼此关心,互相团结。一个班的学生来处不一,环境不同,生活差异……班主任就要针对这些情况,付出心血,关爱他们,同时为他们营造互相照顾关爱的氛围,让他们拥有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度过天真快乐的时光,为未来美好人生做好奠基。”对宋文武来说,教书育人与其说是工作,实际上是一项灵魂塑造工程。

“把学校当成家,每个学生都是他的孩子。”他的学生高蕾回忆起宋老师的点点滴滴,泪水夺眶而出。

正因为是一个家庭,把自己当家长的宋文武曾说:“不管好与差,都是我的孩子。只不过让他们扬长避短,快乐成长,蓬勃向上,追求真善。但我必须一样看待。”

展开全文

同事说宋老师面对学子,表现出的是一位恩威并济的严师形象。但后来方知,不到万不得已,他对学生总是温和关爱,很少批评指责,发火动怒,怕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因这一时期,学生成长的关键期,思维活跃、自尊心强。

有次上公开课,平素缄默的宋文武,一到课堂便来了精神。公开课被宋文武讲授的异常精彩。这时他发现一名本来学习不太好,课堂常开小差的学生,眼神分散,思想并不在听课上。他为了让这名学生长点记性,不顾那么多的评审专家和老师,突然提问授课中刚刚遇到的一个问题,结果这名心不在焉的学生答非所问,引得哄堂大笑。虽然授课没有达到宋文武自己要求的最佳效果,但从此这名学生改掉了听课开小差的习惯,后来他以优异成绩考上一所重点高校。宋文武就是这样,绝不放弃任何一个学习差的学生。

二十多年来,据不完全统计,出自宋文武门下的学生就有蚌埠市文科状元、理科状元;录取清华、北大、香港大学、浙大等诸多名校学子已不下百人……温暖的阳光下,当年那一棵棵树苗都蹿成了参天大树……

书写“三尺讲台”最美的风景

默默耕耘中,宋文武历经教坛风雨,走过春夏秋冬。他以娴熟风趣的授课风格驾驭着枯燥的课堂,学生们聚精会神,流连忘返。这背后倾注了宋文武大量的心血。

为了让学生真正理解课堂内容,每每教授的文章,他都找来相关辅助资料和故事,对学生现场解读辅导。如上茅盾的《子夜》,曹禺的《雷雨》,老舍的《四世同堂》……他总是边讲边放着电影,并配说作品本身的创作背景。他认为这样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感性,有助于学生记忆……

为了鼓励学生学好语文,提升写作能力,激起学子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宋文武牵头编办了校报《荆璞》和《语文写作》,传递校园各类优秀信息,刊登学生佳作,开展征文活动,解答教学疑难……经常的写作磨炼,许多在校学生语文和写作水平明显提高,一些学生的文章见诸各类报刊和文学刊物。也正是在宋文武漫长的语文和作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字水平的同时,也自然提升了自己的文学水平。2009年7月,在“太和三中杯”安徽省第四届校报校刊评选中,宋文武被评为“十佳校报编辑”。同年8月,宋文武被评为2008-2009年度安徽省教育新闻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枯燥而充实的教学生涯,叠加着漫长的人生岁月。转眼宋文武过了不惑之年。随着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的纷至沓来,宋文武成了怀远家喻户晓的名师。他不止一次地告诫学生,也告诫自己:“作为老师要为人师表,教你们诚实守信;而你们作为学生,就要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但无论在哪,都要先做人后做事。”

宋文武深知,要想带好学生,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

一个高三班,系着几十名学子的未来,连着近百位家长的期待。宋文武为此投入了自己全部的心血。

他在语文授课时,教导学生,要用词妥当,表达精准,切记马虎含混,大而化之,“就像写字,写得可以不好看,但一定要让人认识。这样才不至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他不仅在教学中对具体学业求真务实,而且教育学生在校遵纪守规上也要规范严肃。他每天早晨六点钟到校,每晚十一点半离开,风雨无阻,坚持不懈。

“他是我人生的灯塔,给了我航向。”他的学生许锐哭着说。

宋文武在教学工作上绝对是一位狂人,他为了赶时间,很多次来不及吃饭,就空着肚子上课;要么就是一桶方便面草草充饥了事,但他绝对不会耽误孩子。在他的舌尖上,很少有常人拥有的美味,翻开他的朋友圈,“方便面”、包子稀饭占据了半壁江山,这基本上是他全部的餐饮世界……他绝非在辛苦自己,而是无意间用一种敬业尽责诠释一名教师默默地付出、奉献。

可贵的是一直做好事

宋文武出生在怀远县淝河边的一个小村子里,成长路上,每每遇到困难,总有好心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工作后,当他初具基本生活条件的时候,心底那颗播种爱心的种子开始悄悄“萌芽”。

在宋文武的班级里,有一些孩子来自农村,有的是留守儿童,有的生活十分困难。当他看到孩子清苦甚至挨饿时,不能平静,总会想到自己的从前。“多好的孩子呀!”宋文武要帮助家庭生活困难的孩子走出沼泽,走向未来和新的生活。

有一次,一位学生来找宋文武,支支吾吾地表示自己没钱吃饭,宋老师只说了一句“我的饭卡拿去随便刷”,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饭卡塞进了学生手里。

还有一次,他得知一位单亲家庭的学生家境贫困,在学校生活非常困难,他就主动和该学生对接,不定期给予学生经济上资助,直到那位学生顺利考取大学。这件事情,还是那位学生在怀远县教研室主办的《榴火》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被发现的。

主动资助学生慢慢地变成了寻常举止。直到宋文武的突然离去,妻子在整理遗物时,这些事才“真相大白”:一些字母代号和捐出的钱数,并没有真正姓名的捐助对象。

据粗略统计,宋文武生前捐助的对象达30人之多。

宋文武把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为此需要付出自己无私的爱。他由此俯下身子听他们的心声,听他们的倾诉;久而久之,他离不开孩子,孩子也离不开他。

一段时间,宋文武无意发现学生陆某上课开小差,经常缺课,有时在背地伤神,情绪有些低落。宋老师委婉地靠近他,渐渐发现他厌学,遂多次找他谈话、谈理想、谈家庭、谈人生、谈未来……他的爱心和付出没有白费,他终于从迷雾中走了出来,能主动为班里做些有益的事,从此不再厌学,成绩迅速上升,从此走出自卑,投入了火热的学习生活。后来考上一所重点大学。

孩子们亲切地喊他“老宋”,喊他“宋爸”……那种亲昵胜似骨肉,已经远远超越了俗世间的师生关系。

他笃信,只要每个人都奉献,人间一定会更美好。

宋文武的妻子在整理遗物时,在家里隐蔽处还发现了一沓厚厚的献血证。自2002年首次参加无偿献血,至2022年12月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宋文武累计无偿献血13200毫升,先后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银奖、金奖……汩汩热血彰显人间大爱,宋文武默默地用自己的热血为他人的生命“续航”。多年来,在他的影响下,已有200多名学生加入无偿献血的行列。

有人说,做好事不难,难的是坚持做好事。

宋文武就是这样的人,直到生命的最后。

1月23日那天,天南海北的学子们都来送他们敬爱的宋老师最后一程,更多的陌生人也陆续加入了送行队伍,此刻,荆涂低垂,涡淮呜咽,花海翻腾,挽幛蔽空……这是对一位平凡至诚却无私高贵灵魂的充分肯定。

“我在怀远干了丧葬生意二十多年,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花圈,宋老师,好人!”一位丧葬生意人说。

如果生命可以召唤,“老宋”“宋爸”“好人”……有多少声音在呼喊:宋老师,您不要走!

宋文武走后,文友同事、作家同仁、媒体记者、网友亲朋……陆续撰文纪念,祈祝一颗如此真性美好的灵魂能够永生。

桃李不语,赤子情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优秀园丁,宋文武用短暂的生命抒写了善良质朴与正气执着的人生,他把爱心、真诚献给了学生,把青春、激情献给了党的教育事业,二十三年如一日,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诠释着人民教师的使命,用坚守和承诺浇灌着满园桃李。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编辑: 丁文婷

校对:宋玲芝

审核: 王 灿

监审:王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