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烽火恋情》一书,由中国民族博览杂志社红船编辑部、北京开国将军后代合唱团《烽火恋情》专刊编辑部共同出品。本书18万字左右,共收录了三十多位开国将军子女撰写的文章,生动详细地描绘了父辈在战争年代的婚姻故事,讲述了那一代人的不平凡的经历。红船编辑部于每周三、每周六连载《烽火恋情》。
今年是我父亲杨至成将军诞辰118周年,也是他离开我们的第54个年头。然而,他一生如火如荼的革命经历,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如同发生在昨天,一幕幕一件件,浮现在我们的脑海,激励着我们前进。
重温百年党史,汲取奋进力量。人民军队后勤工作主要创建人的杨至成将军,以他传奇奋斗的一生以及几段曲折悲壮的婚姻,将革命战争的艰辛和共产党人的奋斗史展现在我们面前。
1929年4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四军在福建长汀完成整编换装。官兵们第一次穿上了统一的红色领章灰色衣裤,军帽上佩戴红五星的军服。当时,具体负责换装工作的就是杨至成。
1903年出生的杨至成,是贵州省三穗县人。1926年,他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南昌起义。
1928年1月,他参加了朱德、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随后随朱德、陈毅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投入保卫井冈山的战斗中。
1929年4月,红四军在福建长汀整编,也就是在这期间,被任命为红四军副官长的杨至成出色地完成了筹划制作全军统一军装的任务。1930年至1933年,杨至成先后担任红十二军副官长和红军总兵站站长等职,统管全军粮秣、武器、弹药等生产与供应工作。
展开全文
遵义会议后,杨至成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负责打开前进道路和筹集粮食物资供给后续部队。他率领先遣工作团收集了大量羊皮毛、辣椒、竹竿等物资,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需要。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至成五次负伤、积劳成疾。1938年,经中央批准赴苏联治病。
1946年1月,杨至成回国,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东北人民解放军军需部部长等职,负责了四平保卫战、辽沈战役等物资保障工作。
东北解放后,第四野战军进驻中南军区,他任中南军区军需生产部部长兼中南经委轻工业部部长,为中南六省平稳接收、巩固革命政权,建立了100多家工厂和企业,为中南剿匪、抗美援朝战争及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等做出了显著贡献。
今天主要讲一下我父亲在革命生涯中几次婚姻。
那是1928年秋在井冈山上完成的。这一年1月底,父亲随朱德领导的南昌起义剩余的部队,在湖南的宜章县,举行了湘南起义,宣布成立了工农红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杨至成任师部副官长。
如火如荼的革命火焰不久便燃遍了附近的郴州和耒阳等县,各地群众纷纷起来闹革命。广大男女青年积极要求参加革命军。当时耒阳县有一批先后从衡阳市省里第三女子师范学校毕业的女学生,像伍若兰、伍道清等,也都参加了革命队伍。伍若兰、伍道清既是同学又是同村好友,一起在革命队伍里做宣传工作。
不久,伍若兰和师长朱德结了婚,作为师部副官长的杨至成参与操办了他们的婚事,同时也就认识了伍若兰的好友伍道清。
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队与毛泽东会师于井冈山,同时到井冈山的还有宜章、郴州、耒阳等地起义的农军。伍道清也上了井冈山,她比伍若兰小三岁,显得小巧玲珑,活泼泼辣。有时她们随着部队行动,一手提石灰桶,一手拿大毛笔,在墙壁上刷标语,在广场上演节目;有时她们跟着工作组到农村去,宣传党的政策,建立基层政权。连毛泽东朱德都夸她们是一伙厉害的湖南妹子。
我父亲在井冈山担任留守处主任时,与伍道清接触更多了,两人便慢慢产生了感情。
9月的一天,在朱德、伍若兰夫妇的关怀下,杨至成与伍道清结为夫妻,一间简陋的茅屋成了他们的洞房。伍若兰还领着宣传队的姐妹们来闹了一阵子新房。
年底,湘赣两省的敌人开始了对井冈山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1929年的元月,国民党军队的“会剿”总指挥部在江西萍乡成立,以何健为总指挥,金汉鼎为副总指挥,指挥6个旅,18个团的兵力,分5路向井冈山杀来。一时间井冈山四周炮声隆隆。上空战云密布,紧张的气氛牵动着每个人的心。
毛主席主持前委会议研究对敌方略,决定采取“围魏救赵”的方针,即由朱德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主力出击赣南,到外线去打击敌人,以便把敌人引开,留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留守井冈山,保卫根据地。
1月上旬,确定走留人员时,杨至成不用说是属于走的人,而伍道清因为身体原因还有一些工作的需要,所以被确定留在井冈山。被留在井冈山的还有后方医院、工厂、红军家属及伤病员等一大批同志。按前委设想,只要把敌人引开,粉碎他们的第三次“会剿”后,红四军主力会很快打回来,分别只是暂时的。
谁知红四军这次下山却出师不利。第一仗在大庾县遭敌袭击,杨至成就负了伤。接下去几仗,也连连失利,以致朱德的新婚妻子伍若兰负伤被俘,惨遭敌人杀害,献出了她年仅23岁的生命。
红军“围魏救赵”的计划眼看难以实现,只好向闽西发展,越过赣闽边界,来到了福建长汀一带。在这一段时间里,我父亲时常挂牵着在井冈山上的妻子,不知道她怎么样了。但战事匆匆,又无任何通讯工具,对红五军留守井冈山的情况一无所知。
直到1929年4月,当红四军和红五军在江西瑞金会师后,我父亲才从红五军那里了解到:
当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的第二天,敌人即以近 3 万人的兵力向井冈山发起了进攻。彭德怀领导的红五军,实际只有七八百人。他们率领山上军民奋起反击,激烈的战斗进行了三天三夜。1月19日,敌人利用夜晚偷袭并占领了黄洋界哨口,彭德怀率领教导队一部急奔黄洋界救援,力图恢复哨口阵地,但未能奏效。1月20日,八面山、桐木岭等几大哨口阵地相继失守,敌人截断了红军的退路。
为了避免全军覆灭的危险,彭德怀、滕代远集合起剩下的五百多人,加上能行走的轻伤员和红军家属及留守的后方人员,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在井冈山主峰腹部荆竹山一处不易被敌人发现的悬崖峭壁上,在猎人和野兽一般都不到的一条小道上,整整攀行了一天一夜,才算突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时值严冬,天降大雪,路上积雪过膝。当饥寒交迫的部队来到遂川县境内时,又遭到了40倍于己的敌人的三面包围,红五军又一次面临覆灭的危险。
“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彭德怀把剩下的部队集中起来,朝敌人的薄弱点突击。最后他们总算冲出来了,但跟随他们的伤员及家属却全部被敌人俘虏了。敌人对俘虏的红军和家属进行了疯狂的杀害。小井医院的 130 多名红军伤员,被他们赶到一块稻田地里,架起机枪扫射,没剩下一个……
以上便是我父亲从红五军那里了解到的情况,他不知道他的妻子伍道清究竟怎么样了,但肯定是凶多吉少。后来听井冈山上的老乡说,伍道清受伤,她不愿当俘虏,与敌人拼到了最后……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了。1933年1月,杨至成担任了中革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委。他工作非常繁忙。红军在万里长征中千难万险。在湘江战役中,中央红军从开始出发时的8万6千人,一下伤亡损失过半,还剩余近3万余人。在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后,红军才开始逐步转危为安。随后经过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到达陕北延安,与陕北红军汇合。长征中,我父亲担任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深入少数民族地区,耐心细致地做兄弟民族的思想工作,千方百计筹集粮食,物资和钱财,供给部队。1935年初,先遣工作团仅在贵州遵义、桐梓两地就筹集到银元6.7万元,粮食、布匹一大批,不仅使红军每人能分得到1元零用钱,而且各部门都得到一些钱物补充服装、被服、米袋、武器和购置药品,为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等战役准备了物资条件。红军过了大渡河,准备翻越大雪山。在爬雪山前,我父亲率领先遣工作团分头深入群众,了解过雪山的常识,然后大量收购羊皮羊毛、烧酒、生姜、辣椒、竹竿、木棍等,使红军胜利翻越大雪山。随后又经过人间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草地,即黄河上游的松潘草滩。这里海拔2000米左右,举目荒凉,没有人烟。地面上长满青草,草丛下边沟壑纵横,稀泥晃动。人走在上面好像踏上了“浪桥”,一不小心就陷进泥水里不能自拔。当地有一首民谣这样形容草地的险恶和恐怖:“草滩千年绝人烟,鸟畜无踪恶气寒,泥坑吞人黑水毒,雨雪雾雹时时变”。所以帮助大家做好过草地的准备工作,是当时先遣工作团最重要的任务。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经过全体指战员的共同努力,红军在毛尔盖、黑水等地区共筹粮115万斤,为维持红军的生存,迅速过草地北上抗日,准备了一定的物质条件,使红军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1935年9月,中央在俄界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决定将军委纵队和一方面军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兼政治委员,杨至成为后勤部长。1936年2月,红军准备东渡黄河,杨至成领导的后勤部很快筹集棉布2000匹、棉花8000斤、毛皮2000张,粮食330万斤、食盐5000斤,还建立起被服厂、兵工厂和3个后方医院,组织起1000人的运输队,3000人的担架队。我父亲亲自深入前线,要求后勤人员做到:部队打到哪里,后勤保障工作就做到哪里。由于后勤保障迅速准确,红军两个多月的东征战役歼敌7个团,缴枪4000多支,筹款30多万银元,扩大红军8000多人。在政治军事和物资上都取得了胜利。
1937年初,在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我父亲在延安组成了自己新的家庭。他的妻子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一位女红军叫钱家华。促成这次婚姻的月下老是叶季壮和总卫生部长贺诚。
1938年4月,因父亲在土地革命时期五次负伤,再加上长征时期的日夜征战,使杨至成的身体越来越差,到延安后,虽然环境相对稳定了一些,但是毕竟红军的医疗条件是有限的,再加上工作一直很忙,又得不到足够的休息,所以他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高血压、肺结核、癫痫时有发作。但他一直咬紧牙关,带病坚持工作。到1938 年初,有时病得连床都爬不起来。有一次,毛泽东主席找他谈工作,从驻地到毛泽东住的凤凰山路很近,他却已经走不动了,最后只好让人抬着担架送他去。
毛主席和其他领导对他的健康状况也是十分的担忧。正好这时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达成协议,决定从抗大、党校和部队中挑一批身体较差的领导干部,去苏联莫斯科一边养病、一边学习,为未来的持久战争储备指挥人才和骨干力量。杨至成的名字被列入赴苏的人员之中。
父亲怀着感激和负疚的心情,接受了组织的关怀。说负疚,他感到从中央苏区长征到达陕北的人剩下的不到原来的十分之一,现在一个人应该干十个人、几十人的工作,才能对得起那些倒在长征途中的战友。自己作为一个幸存者,正欲振奋精神,冲锋向前时,不争气的身体却要把自己拖下阵地,推向另一个环境中去,他感到内心很不安。
周恩来副主席看出了他的心思,他跟父亲讲,磨刀不误砍柴工:到国外看病,把身体养好,再学习一些新东西,开阔一下眼界,提高水平,以便将来挑更重的担子!
这样,我父亲只好告别首长,告别妻儿与刘亚楼、李天佑、钟赤兵、卢冬生、张子意、方志纯、贺诚、谭家述等,踏上了远赴苏联的道路。
在分别时,我父亲告诉钱家华时间不会太长,最多一年的时间就会回来。但他没有想到,到苏联以后,情况发生了难以预料的变化。在国外的时间不是多半年,也不是一年多,而是五年、六年、七年、八年……,苏联人民正在进行紧张的卫国战争,他们一行人被困在了国外,根本无法与家人通信联络。在国外两千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里,父亲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延安,思念着战友,思念着身在国内的妻儿。
直到1946年1月16日,杨至成才同在莫斯科学习的李立三、袁牧之等人,搭乘苏联的一架军用飞机回到了东北,回到了阔别八年的祖国。
当我父亲在东北民主联军总部见到叶季壮时,问他钱家华的情况,没想到他却有点闪烁其词。这下我父亲真有点急了。再三追问下,叶季壮只好说出了实情。原来父亲一去苏联就毫无音讯,后来又听说父亲从新疆回国途中被敌人杀害了……所以钱家华同志便带着孩子改嫁了。
听到这个消息,如五雷轰顶,父亲感到眼前发黑,几乎跌倒在地。
因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或不可逾越的组织纪律、或因为分别时间太长,又没有任何消息……总之,在革命的征途上,任何不测都可能发生。几位首长和好友知道他的遭遇后,都来安慰他,请他想开一点。因为继续革命的道路还长得很。几位好友还商量着以后碰到合适的再帮他组织一个新家庭。
1946年7月,担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委的杨至成,奉命陪同副司令员肖劲光去内蒙古的满洲里接收苏联军队交给我们的一批物资,这批物资是苏军接收的战败国日本军队的军用品,要在边境城市满洲里交给我们。路途远,时间长,又值炎夏季节,天气闷热,所以后勤部副部长兼卫生部长贺诚便从医院挑了一名护士,随同肖劲光、杨至成一起出发,负责他们的保健工作。
这位女护士名叫唐慧文:白皙的脸庞上长着一对明亮和善的眼睛。一身军装罩着她适中的身材,脑后扎着一对粗粗的大辫子,一说话就带笑,嘴里带着浓重的东北口音。
在执行任务的整个过程中,唐慧文吃苦耐劳,工作热情,认真仔细,深得大家的好感,杨至成更是不例外。
这次肖劲光和杨至成接收的军用物资,种类很多,数量很大:有坦克、汽车、火炮、山炮、各种枪支弹药。这些军用物资,不但保障了我们在东北战场的辽沈战役,而且还南运关内,支援了淮海战役的需要。
完成任务回到驻地后,贺诚问我父亲给他们派的保健护士怎么样,我父亲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不错,这姑娘工作真棒,我看应该给她记一功。”
贺诚的心里是另有主意。他是觉得杨至成需要有人照顾,于是就想当这个月下老人,我父亲觉得人家姑娘还年轻,怎么可能呢,要找也应该找一个年龄差不多的。
但是贺诚讲现在哪有40岁的老姑娘等着嫁你呀。贺诚告诉我父亲,帮你成家不但是我们这些老战友的希望和关心,也是总部领导特地关照过的事情,你应该感激才是。就这样吧,小唐那里你就不用管了,由周越华同志去做工作,你就等着听好消息吧。
周越华同志是贺诚的夫人,又是一位老红军,同时也是唐慧文当兵的引荐人,唐慧文对她十分尊重。当她把红线的另一头牵给唐慧文时,姑娘有点不知所措。当周越华将杨至成传奇的革命经历和他过去家庭的不幸,简单地向唐慧文说了一遍之后,还没讲完,唐慧文就被深深地感动了,并答应好好想一想。
接下来,唐慧文的心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一个是她老想着这件事,另一个是不断有人在她耳边“吹风”:
“我们的首长待人可好了,对人特别关心”这是杨至成的小警卫员跟唐慧文说的话。
“我们的首长可是老革命啦,黄埔军校毕业的,还参加过南昌起义,上过井冈山,并去苏联留过洋呢”这是杨至成的秘书对唐慧文说的话。
“小唐,杨政委是咱们的直接领导,工作那么忙,他身边没个人确实不行,你好好考虑考虑吧”,这是医院领导对唐慧文的谈话。
尽管大家的意向很明显,但共产党是反对包办婚姻的,所以谁也不能强迫唐慧文去嫁给我父亲。倒是唐慧文自己敬重老革命,又听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心里就同意了。
贺诚、周越华夫妇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我父亲,我父亲一听,自然十分高兴,甚至有点感动:多少人都在热情地关怀着自己啊!
就这样,在1946年10月中旬,杨至成和唐慧文在佳木斯组成了自己新的家庭。我父亲很爱自己的妻子,非常珍惜这次组成的家庭。他希望这个家庭持久、牢固,能伴随自己走完人生的道路。
最后事实证明,我父亲的感觉是完全正确的。他与唐慧文——我的母亲,一共生育了六个孩子,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都相濡以沫,心心相印,把我们六个孩子抚养成人,又教育我们怎么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从小在父母身边,看到他们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对待身边工作人员,态度和蔼可亲,关心备至。他们生活上勤俭节约,从来不搞特殊化。虽然父母已经离开我们有许多个年头了,但是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保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
【作者:杨子江 杨珠江】
杨至成
杨至成(1903-1967),出生在贵州省三穗县木界村。
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初转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井冈山留守处主任,红四军、红十二军副官长,红军大学校务部部长,中革军委总供给部部长兼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1935年起,历任中革军委先遣工作团主任,红一方面军后勤部部长。抗日战争时期,历任黄河两延卫戍司令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东北民主联军后勤部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军需部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轻工业部部长,中南军区后勤部部长。
1954年任中南军区第一副参谋长兼后勤部部长,1955年起任武装力量监察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兼院务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是第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1967年2月3日在北京逝世。
唐慧文
唐慧文,192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抚顺市。
1945年11月入伍;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11月任第四野战军司令部卫生所护士,1946年7月任第四野战军卫生部卫生所护士长,1947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卫生部前方后勤伤员收容所医疗组组长。
1950年1月任中南军区后勤部一局被服厂卫生所所长,1950年3月任中南军区军需部军工医院医务股股长,1957年4月任北京医院营养技师,1958年1月任总参三部门诊部保健助理员。1962年4月任军事科学院办公室秘书,1962年7月任高等军事学院办公室秘书。1980年2月任军委办公厅服务处正团职干部,1985年5月任总参谋部管理局第一服务处副师职干部。1987年12月离休。
2007年10月30日在北京逝世。
目录
统筹:张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