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师 民初 晚清 山东人 跺脚

晚清民初,山东人在京师有多强,跺一跺脚,京师也要震三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0 06:49:03 浏览3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提起山东人,十个字,五个词瞬间脱口而出:诚实、尚义、节俭、好客、豪放。这样的真性情也让山东人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站住脚,扎下根。一个山东人,就是千万个山东人,千万个山东人,也能凝聚成一个山东人。前者所谓,山东人朋友多,一个山东人,千万个朋友,后者云,千万个山东人一条心,犹如一个山东人。山东人齐心,没有办不成的事,没有过不去的坎,不惹事,也不怕事,以义相对,以诚相待,这就是山东人。山东人就是凭着这股刚柔并济的性情在一百年前的京师彰显了自己独特的“强”。

京师山东人

京师人的吃,离不开山东人

谚语云:“山东人好存粮,山西人好盖房,河北人好穿衣。” 山东人好存粮,因为历来的天灾人祸让他们懂得,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山东人不仅喜欢存粮,更喜欢开粮店,甚至把粮店开到了京师的大街胡同口。当年,京师的大买卖都称“行”,其中人人皆知的“五大行”分别为粮行、布行、烟行、茶行、酒行,又以五大行中的粮行为首。而粮行恰恰就是以诚实、好客著称的山东人开设的。民以食为天,可以说当时的京师上至高官权贵,富商巨贾,下至贩夫走卒,即使没有亲自踏入山东人的粮店,也吃过山东人的粮食。不论在京师经营钱行的江南人,还是经营茶行的安徽人都对山东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连既经营酒行,又经营煤铺、钱铺、油盐杂货铺,能与山东人在京师比肩的山西人,也不得不对山东人另眼相看,竖起大拇指。

展开全文

京师山东人开的粮店

开办粮店,让山东人“抓住”了京师人的肚子,也在京师站住了脚,赢得了地位。但山东人并没有止步,因为他们还想“抓住”京师人的“胃”,所以以鲁菜为主的饭铺子、饭馆子、饭庄子出现在京师的大街上。尤其达官贵人和闲散的旗人对鲁菜情有独钟,垂涎三尺。他们“嘴尖”“讲究”“精益求精”,这不得不使得鲁菜师父不断地改造、创新,追求极致,以迎合他们的味蕾。在这样的“挑剔”“淘汰”下,鲁菜的滋味已让山东人的菜馆在京师站住了脚,甚至传到了紫禁城里御膳房。鲁菜的色香味已达极致,美得无可挑剔。就这样,山东人的鲁菜牢牢地把握住了京师人的“胃”。

山东人开的饭庄子

当时的京师人之间有四种请客方式。第一种最常见就是请客之人与被请之人相约在饭馆或饭庄中吃饭,面对面,喝着小酒,聊着小天。第二种,请客人把厨子请到自己家里,做好菜,派人用饭篮(竹制的)把菜送到被请客人的府上。第三种,请客之人把某一饭馆或饭铺中的票子(现在的饭券)送给被请之人,让他们自己拿着票子向指定的饭馆去消费,第四种,请客之人直接出钱,让厨子去被请之人的家里做菜。在当时,这四种方式都是京师人之间的请客方式。然而,在请客之中,不论他们选的厨子还是饭馆,都会倾向于鲁菜厨师或鲁菜饭馆,因为他们感觉鲁菜请客“长面子”。

山东厨师

京师人的喝,离不开山东人

俗话说“渴比饿利害。”两天四顿饭(当时一天两顿饭,上午十点一顿,下午四点一顿)不吃,可以忍受,但两天滴水不进,难以忍受。百年前的京师,一共有三种水,分别是甜水、苦水和“半口儿水”。苦水顾名思义,水发涩发苦,相当难喝,甚至不能喝,所以当时的京师富人只用苦水洗衣服,当然穷人也被迫喝苦水。苦水本来是甜的,因为京师人多、污染严重,地不洁净,冬天倒煤渣、一年之中污水横流,所以甜水变成了苦水。苦水井很多,分布在京师的大街小巷,但这些苦水井都又由山东人专管,他们负责给需要的人家挑水、送水,以此收取报酬。收入虽然微薄,但生意不错,因为很多旗人比较懒惰,加上很多家里都是妇女老人,他们不愿挑或者不能挑,所以山东人打水、挑水送给他们,年深日久,井就成了山东人的买卖。

山东挑水夫

所谓的甜水是从城西玉泉山上流下的泉水,味甜不涩。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都有水车装载着玉泉山的泉水驶过内城的西直门,进入城中,提供给皇亲国戚、达官贵人。所以,西直门又被称之为“水门”。这种甜水一般人喝不起,只能喝那介于苦水与甜水之间的“半口儿水”。他们经常用苦水洗衣服、煮饭而用甜水或“半口儿水”泡茶。除了直接运往紫禁城内的水车不是山东人负责的,而其他的一定少不了山东人身影。山东人既能让京师人喝得上甜水和“半口儿水”,又能让他们用得上苦水。可见,京师人的喝水、用水离不开山东人。

民国时期的玉泉山

京师人的穿,离不开山东人

老北京人形容一个人有钱又时髦,一句话“头戴马聚源的帽子,脚穿内联升的鞋子,身披瑞蚨祥的衣裳,腰缠四大恒的银票。”提起马聚源,那可是老北京做帽子的老字号,被誉为北京帽业之首,尤其三针缝定帽顶小结子的绝技,只有马聚源的师傅能做到;而内联升的鞋子更是让老北京人称道,其手工千层底(32层),百纳垫,着实吸引了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贵人们的眼球。他们的朝靴都出自内联升,寓意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而瑞蚨祥绸布店在老北京更是妇孺皆知。而瑞蚨祥绸布店的创始人就是山东济南章丘人孟传珊。1876年当时年仅25岁的瑞蚨祥掌门人孟雒川把目光投向了京城最繁华的商业区——大栅栏。从此,瑞蚨祥在京师落脚,并不断发展壮大,到清末民国初年,瑞蚨祥已成为北京最大的绸布店,并相继发展了五个字号。

瑞蚨祥绸布店

瑞蚨祥以商品齐全、服务热情,货品纯正、花色新颖著称,自行设计花样,派专人选厂家“定产品”,并绣明“瑞蚨祥鸿记”字样。其优良的布匹、绸缎不仅为老北京人所认可,还为海内外游客所称道。解放后,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的面料就是由瑞蚨祥绸布店提供的。可见,当年瑞蚨祥绸布庄在老北京的地位。当然,瑞蚨祥绸布店能发展为老北京最大的绸布庄,并拥有极高的社会地位,这与瑞蚨祥的东家,山东济南章丘孟氏家族的经营管理是分不开。那时,如果一个老北京人连一身瑞蚨祥绸布店的衣裳都没有,那他在别人眼中绝不是一个有钱的时髦人。

民国孩子穿瑞蚨祥的料子

京师人的洁净,离不开山东人

老北京人原本的厕所既有茅坑也有马桶,但茅坑确实脏得很。因此,紫禁城里一律使用马桶,每天都有专人清理马桶,然后把废物出安定门运往城外的化粪池中。而很多在京师做官的南方人更是倾向使用马桶,甚至很多北方人也学习他们,这样家里干干净净,无气味。但这样就需要大量的粪夫,然而能担当这一工作的只有吃苦耐劳的山东人。不要小看这些粪夫,没有他们,北京城尤其内城几天就要臭气熏天,甚至传到紫禁城内。山东人不嫌累,不嫌脏,每天都为京城做着“清道夫”的工作。清朝时期,很多皇亲国戚,文武百官深知粪夫的重要性,他们不敢得罪这些人,因为“清道夫”们一旦罢工,无人能顶替他们这样的工作。民国时期,南方人来京师做官的多,极个别富有的高官家里有自动冲水马桶,而一般的官员也只能用普通马桶而已。然而,这些初来京师做官的南方人没有意识到京师大街小巷的“清道夫”的重要性,居然建议警察厅取消他们。

老北京粪夫

当粪夫们听到这个消息,一起商量举行罢工,没想到不过三天,那些南方官员的家里即经熏气冲天,无法呼吸,最后取消粪夫的建议只能不了了之了。他们何曾知道,在京师的山东人既能让达官贵人吃喝不愁,又能让他们排得舒服,如果得罪了他们,后悔也来不及。山东人手中的粪车与粪桶既是他们的工具又是他们的“武器”。

京旗人的家庭,离不开山东人

老北京内城是旗人的天下,而旗人最佩服的就是山东人,不仅是山东人让他们品尝到了精致的美味,穿上了时髦的衣服,更重要的是山东人与他们投脾气。尤其那些始终保留着倔强的性格、勇武的精神、纯朴的风俗的旗人更是喜欢和山东人打交道。山东人的诚实、尚义、节俭、好客、豪放的性情让他们佩服至极。旗人最信任京师的山东人,每次旗人出征都要让家里的山东人作为“跟丁”喂养马匹,运输物资,而不让其直接参与战场厮杀。旗人的职责是出征打仗,山东跟丁的任务是为他们做后勤保障。然而,每当旗人战败,原本不需要厮杀的山东跟丁会勇武地,毫不犹豫地进入战场,参与战斗。山东跟丁的这种纯朴、勇武的精神让旗人刮目相看,他们认为山东人是武圣关老爷的化身。因此,山东人虽然在旗人中只做跟丁,但地位越来越高。

马车跟丁

京师八旗兵营住所中,经常有山东人的影子。他们平常在旗人官员家中做事,遇到战争作为跟丁随军出征,战场上立下战功,同样会被奖赏。山东人与八旗兵能相互融洽地生活在一起。有的山东跟丁年龄大了,没有了劳动能力,可能会被旗人(有饷银和饷米)一直养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纯朴山东人

在京师的山东人似乎是“万能的”,没有他们不能做的,没有他们不敢做的。凭着山东人的诚信好客,让山东菜馆与山东鲁菜在京师站稳脚跟,凭着山东人的吃苦耐劳,让京师变得更加洁净,凭着山东人的勇武豪放,让他们得到京旗人的敬佩,凭着山东人的淳朴本分,让京师人对他们信任有加。百年前的京师似乎每个角落里都有着山东人的身影,每个背景都有一股强悍的力量,似乎他们只要振臂一呼,跺一跺脚,京师也要震三震。因为,百年前京师这座老城的运转离不开这些默默奉献的山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