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历史,周朝是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国祚享800多年,周朝又分为西周与东周。公元前1046年,商纣王自焚于鹿台,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周武王姬发大肆分封各路诸侯,为后面春秋战国时期的到来埋下伏笔。西周时期,诸侯们尚礼,周天子还能统治及号令各类诸侯,但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雄,土地兼并严重,迎来春秋战国大乱世。而周天子名存实亡,只能眼睁睁看各路诸侯混战,东周还苟延残喘存在500多年,这是为什么?并且在500多年当中,为什么东周没有出现一位“复兴之主”,始终不能崛起?东周在历史上似乎存在感不强,听得多则是春秋与战国。
“先天不足”的东周疆域缩水,难有发展空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迁都洛阳,史称东周。东周的建立,本身有着“先天不足”。周平王继位似乎背负着“弑父篡位”的嫌疑,得位不正,不得人心。这样的“周天子”公信力大大降低,日后很难统一各路诸侯。
早在西周末年时期,即周幽王时,旱灾与地震同时降临,农业受到严重危害,给人民带来饥馑。与此同时,西北游牧民族不断进犯中原。就在这时,王室内部发生王位继承的斗争。西周末年,已处于内忧外患境地,国力不断衰弱。
可是周幽王在位时,却没有认识到危险即将来临,整天沉溺于花天酒地,荒淫无度,懈怠朝政。他宠爱褒姒,为了博爱妃一笑,竟闹出一场“烽火戏诸侯”的无理闹剧,让周王室威信力大大降低。
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後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襃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最致命的一击,周幽王废申后欲立褒姒,废太子宜臼立褒姒之子伯服,引来大臣们的不满。申后的娘家申国,申国国君申侯第一个站起来表示不满。
展开全文
申侯得知自己的女儿被废,心生怨恨,周幽王接报后决定发兵讨伐申侯。申侯担心自己势单力薄不是周幽王的对手,思来想去,他决定联合西方少数民族犬戎同时攻打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
申侯迎太子宜臼继位,即周平王。经战乱之后的西周国都镐京已惨淡不堪,此时周朝的国库空虚,无力修复宫室,于是决意迁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晋文侯和郑武公的拥护下东迁洛阳,这意味着他放弃宗周大片土地,而东周领土仅局限于洛阳周围几百里的范围,领土面积大幅度缩水。东周地处中原地带,旁边周围有晋国、郑国虎视眈眈,很难向外扩张。洛阳是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发展较早,较成熟,已趋于饱和,很难有发展的空间。而又加之本身就先天不足,所以东周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周王室内乱,失去公信力
周平王即位之初,背负着“弑父篡位”的嫌疑,很多大臣不认可。有些诸侯们视周携惠王为正统,一个国家有两个周天子,正所谓“一山不能容二虎”,周王室处于内乱当中,国力不断消耗。曾经东周也有“无君主”时代,“共和执政”,周公摄政,哪有心思发展本国实力。其他周边小国发展迅猛,势力不可小瞧,如楚国、郑国、晋国。东周王室还处于停滞不前,以致于无力掌控这些诸侯们。
诸侯们根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不按时朝贡,不俯首称臣,还要称王称霸。楚始王熊通,竟然敢独立称“王”,惹得周桓公很不爽,欲讨伐他,可是由于种种原因,周桓王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他去吧!
其实周桓公算是一位胸怀大志的君王,他想成为东周的复兴之主,可是有心无力。公元前707年,因郑庄公不来朝觐天子,忍无可忍的周桓王亲率陈、蔡、卫三国之师讨伐郑庄公,然而,实力强大的郑国不但打败了联军,还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周天子的威风扫地,“受天有大命”的说法也变成个笑话。从此,周天子在各诸侯心目中公信力大大降低,甚至变成一个“摆放”,各路诸侯争霸,造成乱世。
人才凋零,没有一个出色有魄力的领导
一个国家治理的好坏,取决于领导者的才能。一个出色有魄力的领导,往往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东周建立之初,周平王得位不正,即位之初兢兢业业,励精图治,但也未能力挽狂澜。第二任君王是周平王的孙子周桓王,周桓王在祖辈们的基础上,想复兴祖辈们的基业,但有心无力。
后面的君王从此就这样不思进取,停滞不前,不图大志,只求自保生命。其他诸侯发展迅猛,敢与周王室对抗,诸侯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称雄称霸。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问题。东周国都虽处中原之地,已发展成熟,但优秀的人才来到这里难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求发展,一些优秀人才去到诸侯国,去开发未开发之地,帮助国君成就霸业。如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西河战神吴起帮助魏文侯振兴国威,百里奚辅佐秦穆公成霸业。
东周人才凋零,而其他诸侯求贤若渴,本是东周的人才,却去到其他诸侯国,人们对周王室不屑一顾。
礼崩乐坏,覆水难收。
诸侯国君主身旁聚集了那么多人才,那才是权力的核心,周天子的附庸的附庸,不是周天子的附庸。
归根结底,东周不能崛起,源于周武王的分封制,分封各路诸侯,造成宗周的土地与权力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不足以与各路诸侯抗衡。其中还包括一些政治体制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