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丘)姓是中国第六十八位姓氏,在广东分布最多。当今邱(丘)姓人口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总人口大约有423万。
得姓始祖丘木(也作邱穆),姜姓,吕氏。西周初年,吕尚(姜子牙)因功受封于齐,定都营丘。据传,吕尚治齐,齐国富庶,吕尚深受国人拥戴。后因故将营丘改称临淄,吕尚之子木(穆)怀念都城故称,遂以地为氏,人称丘木,丘木后人遂沿用丘姓。因“邱”姓为“丘”姓避讳加邑旁而来,实属同源,故后世子孙尊丘木为邱姓得姓始祖。
一、姓氏意义与原始图腾
邱姓本丘氏。自汉朝以来,为避孔子之名讳,不断有丘氏改为邱氏。到清维正三年,颁诏尊师重道,称先师孔子圣讳,理应回避,除四书五经外,凡系姓氏、地名,丘字一律加邑部为邱字。邱姓是中国百家姓中最年轻的,其历史不到300年。所以,汉族邱姓即丘姓。丘即士山,因地势的高下自然形成,并非人力所为。丘,是一个会意字,从北从一。一,表示地,人一般住在丘的南边,向阳,所以字从北,北边为丘。华夏之邦的居处位置,就在昆仑丘即昆仑山脉的东南,丘的另一解释是四周高,中间底的地形称为丘。甲骨文中的丘字,像山脉少了一中峰,之间的区隔为平地。丘人自然以所居住的环境作为氏族崇拜的原始图腾,进而形成氏族名和族徽,最终出现丘姓。
二、姓氏起源与发展传承
邱姓的起源主要有两大支:姜姓和曹姓
第一支源出姜姓。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而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武王灭商有功,周初封于营丘,为齐国,是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营丘先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后迁临淄西北,为齐国都城。姜太公支庶居于营丘者以丘为氏。其历史至少有3000年。
第二支源自曹姓。黄帝之裔高阳氏颛项,颛顼后裔祝融氏吴回,吴回之子陆终第五子安,曹姓,西周初,周武王始封曹姓后裔曹挟于棉,今山东曲阜东南南陬村,建立国,初为鲁国附庸,春秋时晋爵为子,后迁邹县南,亦称邦娄:春秋时邾大夫丘弱之后有丘氏。
三、民族融合与基因融入
丘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最重要的事件有:西汉初东胡族乌丸部为匈奴所灭,余部东奔内蒙古与晋冀辽相接的地区,称乌桓,乌恒山在今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西北,乌桓人有丘姓;十六国西秦时关人中有丘姓;南北朝北魏时鲜卑族丘敦氏族集体改为丘姓,后来成为河南丘氏的望族:匈奴族丘林氏族改为丘、林、乔三姓,也成为河南丘氏的一部分。这些外族很快与汉族相融,成为中原的丘氏汉族。
四、历史迁移与人口繁衍
先秦时期,丘姓活动的地区主要在山东,后向西进入陕西。秦汉时,丘姓南迁到江淮地区,定居于浙江绍兴的一支发展最快,在南北朝时形成了著名的吴兴丘姓望族,丘姓主体已经由中原和北方移人江南到唐朱时期,丘姓在华北,中原、四川等地均有分布。宋时丘姓已经成为江浙、闽中的大姓,广泛分布于南方各地:清初进人台湾,如今成为台湾的著名大姓。清末民国初,南方邱姓首先提出恢复丘姓,这样在当代的中国人中同时存在丘、邱两姓,但多数仍以邱为姓。
宋朝时期,丘和邱姓人口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2%,排在第八十三位。丘姓与邱姓的人数比率为73:1,以丘为主,丘姓几乎都分布在江浙地区丘(邱)姓主要分布于福建、湖南、江苏、浙江,这四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安徽、江西,这四省的丘(邱)姓占总丘(邱)姓人口的30%。福建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古丘(邱)姓总人目的17%。全国基本形成了江南多丘(邱)姓,江北少丘(邱)姓的局面。
展开全文
明朝时期,丘(邱)姓大约有3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5%,为第六十八位大姓。丘姓仍占优势,丘姓与邱姓人数比率为5:1,邱姓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区,在两湖、华北、四川等地也有邱姓。宋元明600余年中,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丘(邱)姓人口增长率超过全国人口增长率,丘(邱)姓人口净增长率为94%。主要分布于江西、福建、江苏,这三省丘(邱)姓大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58%;其次分布于浙江、广东、山东、湖北、陕西,这五省集中了丘(邱)姓总人口的30%,江西省的丘(邱)姓人口约占丘(邱)姓总人口的27%,为丘(邱)姓第一大省。全国的丘(邱)姓人口流动从北向东南迁移,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赣闽浙苏粤丘(邱)姓人口聚集区。
五、当代分布与姓氏图谱
当代邱姓的人口已达423万,为全国第六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2%。丘姓与邱姓之比的值已经变为1:7,邱姓成为主流。从明朝至今600余年中,邱(丘)姓人口由33万增加到423万,增长了12倍多,邱(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宋朝至今1000余年,邱(丘)姓人口呈^形发展。主要分布于广东、江西、台湾、福建、四川,五省大约占邱姓总人口的48.8%;其次分布于山东、江苏、广西,湖南,湖北、浙江,这六省区集中了邱姓总人口的26.4%,广东大约占邱姓总人口的17.2%台湾是邱姓密度最高的地区,占台湾省人口的1.5%,为台湾第十八位大姓。全国形成了粤赣闽台、川鄂湘两块邱姓聚集区。在近600年间,邱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相比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西部、华中、华南的迁移成为主流。
六、郡望堂号与楹联家训
1、郡望堂号
邱姓的郡望主要有河南、吴兴。邱姓的堂号主要有河南、文庄等,“文庄”堂号典出明朝邱浚。邱浚官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熟悉当代典故,著有《大学衍义补》,内容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司法、军事等方面,博采前人议论,加按语表述自己的意见。其代表作有《邱文庄集》。
2、宗祠楹联
文雅希范;像立昭陵。
吴兴才望;大学仪型。
山甫报国赐二字;上仪廉政列三清。
诸女工诗联吟郎署;寡母善教笃学琼山。
政迈沈刘,复见东南并美;御颂忠实,克兼文武双全。
3、族规家训
敬天地,奉祖先;积善德,笃守身。
孝父母,和兄弟;别夫妇,教子孙。
悯鳏寡,恤孤弱;杜奢华,尚简朴。
正颜色,执敬语;勤桑农,精文读。
慎交游,戒淫赌;攻职业,择邻处。
优奖劝,明赏罚;谨冠婚,重丧仪。
秉师道,厚友信;递薪火,传古今。
尊礼法,睦宗族;崇家风,承祖训。
目前国内外的图书馆和其他单位正式公布收藏了邱姓族谱304部。
七、姓氏名人与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人邱(丘)姓历代名人115名,占总名人数的0.25%,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34%,并列排在第六十五位;邱(丘)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3%,排在第八十三位;邱(丘)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3%,并列排在第六十九位。
历史上邱(丘)姓的重要人物
南朝梁文学家丘迟:唐朝右武侯大将军,冀陕二州刺史丘行恭,诗人丘为;南宋学者丘国富:元朝全真教真人丘处机;明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邱溶,大将丘福;清朝戏曲作家兼画家丘园,作家丘心如;民国诗人丘逢甲。
八、寻根探源与宗族名胜
游线一:山东省淄博市(发源地)——山东省济南市(腊山祥龙观)
(一)山东省淄博市邱姓发源地之一—齐国国都营丘
邱氏先祖姜太公吕尚,在现在的淄博市临淄区建立齐国时,这里还叫做“营丘”。古人有以地名为姓氏的传统,太公的一支后人便姓丘。后来“丘”逐渐演变成“邱”。到临淄寻根的邱姓,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齐国遗迹,其中也包括祖先姜太公的墓、祠。
(二)山东省泰安市腊山祥龙观——邱处机修炼处
据史载,祥龙观是道教全真龙门派创始人邱处机修炼的地方。观内有国槐、青桐各一棵,相传是邱处机亲手栽植的,含“怀童不老”之意,已有800多年历史。祥龙观所在的腊山,自古就是道家仙居之处,唐宋时期,就已经是鲁西南的道教圣地。腊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山东省第二大淡水湖——东平湖西畔,湖边“七十二山峰”险峰幽壑。此处称得上是胜景重重,古迹处处。历史上,周穆王曾来此狩猎,隋代瓦岗军首领李密曾在此留驻,唐朝药王孙思邈曾在此采药行医。这里又是程咬金、阮氏三雄的故乡,晁盖、吴用等初上梁山的起义根据地,水泊梁山的北路门户。腊山庙会自唐宋延续至今。
大明湖、千佛山与趵突泉,并称为济南三大名胜而闻名天下。赶上荷花节期间去大明湖是颇有一番风味的;在佛教名山千佛山登山远眺,明湖如镜,黄河似带,泉城风貌,尽收眼底;趵突泉依然是古风古韵。
交通参考:由泰安乘车到后屯,车程1个多小时,车票18元。再从后屯换车到腊山,车程1个多小时,车票6—8元。门票:35元。住宿:住腊山,经济房10元,舒适房50—80元,豪华房200元左右。美食:金牌化皮乳猪、干莱炯肉、金钱沙龙、北菇扣鸭掌。特产:“三龙牌”糖酥煎饼、黄家烤肉、玫瑰酱、“福”字牌阿胶、刺绣、面塑、黑陶、木鱼石。顺道游:济南市南距泰安60公里,南距曲阜155公里,都在一条铁路线上,交通方便。
游线二: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发源地)——北京市(白云观)
(一)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县邱姓发源地之一——陈国辖地宛丘
淮阳县是春秋时陈国的辖地,当时名为“宛丘”。古人有以地名作姓的习俗,所以当地的陈国人便改姓邱,为邱氏家族又增添了一支。淮阳县城东南4公里处的平粮台古城,就是4600多年前的宛丘之地。场址高约5米,面积100亩,呈正方形,是我国目前出土的年代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好的古城址。据考证这座古城是炎帝最早建都的地方、也是太昊的都城太墟。这里出土过大量的珍贵文物,包括原始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古城墟上有许多原始人住过的土房痕迹,并残留有原始人烧制陶器的窑址等。
景区:在郑州市的新东汽车站搭乘到淮阳县的大巴,从早上8点到下午5点每小时一趟,车程35小时,票价43元,在淮阳县招待所转乘开往大连乡的汽车在大朱庄下车,由此步行到平粮台还有约500米的路程。在郑州市中心汽车站也可搭乘到淮阳县的公交车,但车次较少。顺道游:淮阳县其他资讯详见引言。
(二)北京市白云观
北京市西城区的白云观是为葬丘处机遗蜕而建。是我国古代北方道教的中心,有“全真第一丛林”之称,也是北京最大的道观。丘处机,亦作邱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年轻时因慕道而隐修,后来成为王重阳的七位高徒之一。师傅死后,邱处机不遗余力地传播教义,他先借大金政权之力为道教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后又应蒙古大汗铁木真(成吉思汗)之邀,以75岁高龄赴西域与之见面,结合中原情况,为其提出许多治国安民的良策,深得成吉思汗赞赏,特赐他“神仙”之号,封爵大宗师。
回到中原后,丘处机由一方教主而位尊万乘国师,全真道也因他进入了鼎盛时期,位居各教之旨。但后来道教弟子自恃地位不凡,在民间胡作非为,对儒教、佛教大肆欺压,使道教大失民心。所以,丘处机死后,全真道一统教权的格局很快就被打破了。
交通参考:在北京市内乘16支、40、47、48、7/9、848等路汽车可达。门票:10元。时间:8:00~16:00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黄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2013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微信微博》,以及《百家姓寻根手册》五百零四部,《中华姓氏家谱》三百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