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649字,阅读时间约为3分钟
自古燕赵之地多豪侠,为人所称赞。赵国在战国中后期更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和秦国正面对抗的国家,战国四大名将更是有李牧和廉颇二人和秦国平分秋色,虽然长平一战赵国势力大损,但仍旧和秦国抗衡多年。
反观燕国,虽然和赵国齐名,然而却不见燕国有过何等傲人的战绩。长期偏安一隅的燕国,向北不敌北方游民民族,时常被打的需要请求赵国帮忙,向南敌不过齐国、赵国。那么,如此不堪的燕国,是如何做到位列战国七雄的呢?
一、特殊的地理环境
燕国的弱小,其实和燕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关。首先燕国居于北方,最主要的敌人不是中原的诸侯国,而是北方的山戎。
山戎从周王朝建立之初,便一直是周王朝的心腹之患。之所以会把召公如此尊贵的周王室之人分封在燕地,一个重要的目的便是为了抵御山戎的进攻。
因而从燕国立国之初,便一直在和山戎做斗争,双方之间你来我往,征战多年。而且山戎一直都非常强大,燕国在多次作战之中屡屡处于下风,不得不选择迁都来躲避山戎的进攻。不仅如此,山戎最强大的时候,甚至越过了燕国,南下侵犯中原之地的郑国、卫国等。
展开全文
这也就导致了燕国的不断落后,在其他国家忙着变法图强,增加实力的时候,燕国在抵御山戎;别的国家忙着称霸中原,开疆拓土的时候,燕国在抵御山戎。总之一句:别人忙着发展,燕国忙着干架,自然跟不上其他国家脚步,逐渐落后于各国。
等到中原诸侯相互征伐作战之时,燕国才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一大截。但是中原诸侯也并没有在一旁袖手旁观。
齐桓公的时期,齐国号召诸侯共同讨伐山戎,缓解了燕国的压力。趁着山戎休憩的时间。燕国在北方地区修建了用于抵御山戎的长城,极大地缓解了军事压力,腾出了更多的兵力用于南下争霸。
而且北方地区气候变化,草原食物短缺,山戎也没有了往日的强大,燕国不用担心后方的安全,开始着手中原争霸,对准的第一个目标便是齐国。
二、燕昭王改革
为什么燕国中原争霸对准的第一个目标就是齐国呢?因为齐国曾经差点让燕国灭国,因为齐国曾趁燕国内乱妄图捞取利益,甚至差点将燕国灭国。
燕昭王继位之后,便开始从六国之中招贤纳士,甚至筑造黄金台,千金买骨,从而引得各国的人才纷纷前往燕国。
不久之后便聚集了一大批的文臣武将,最出名的有乐毅、邹衍等。燕昭王此时没有北方的后顾之忧,便开始迅速在国内展开改革,任用这些招揽而来的人才,充斥到了各个部门,很快燕国便兵强马壮,殷实富足。
于是便派遣将军乐毅率领大军南下攻打齐国,以报当年齐国趁乱入侵燕国之仇。当时一同参与的还有秦、楚等多国,在乐毅的带领下,联军一连攻破齐国七十余座城池,齐国几乎灭国。
然而此时联军内部不和,最终不得已选择了撤军。此战之后,中原诸侯再也没有敢小看燕国的了,战国七雄的宝座也更加稳妥。
三、昙花一现
伐齐之战后,燕国的国土一下增加了千余里,成为了仅次于秦国和楚国的大国。然而如此盛况,持续了没有多久,便再次被自己人做没了。
燕昭王时期之所以能够有着如此功绩,所依赖的便是乐毅。然而等到燕昭王去世之后,燕惠王继位,乐毅便开始受到了猜忌。
燕惠王做太子的时候,便屡屡和乐毅发生冲突,对乐毅不满。等到其登基之后,便撤销了乐毅的职务,任命他统率燕国军队。
乐毅担心被害,便火速逃离了燕国,投靠了赵国。齐国也趁着燕国没有大将统率军队之际,发动了反攻,很快便收复了丢失的七十余座城池,再度复国。
而燕国也陷入了内乱,相国公孙操杀死了燕惠王,独揽大权。好不容易在燕昭王时期崛起的燕国,再次陷入了泥潭之中,实力大减,之后在与各国之间的战争中,也屡战屡败。
尤其是和邻居赵国。即便赵国经历长平之战,势力大损,燕国想要趁机谋求好处,依旧是打不过赵国。最终也是在公园222年,被秦国大将王贲率军攻破都城,燕王喜被俘虏,燕国灭亡。
燕国无法和其他国家争夺,最大的原因便是位置偏僻,这就导致愿意前来燕国的人才极为稀少。燕国的自然环境和征战环境都无法保证燕国能够长久维持强大的国力。
即便燕昭王千金买骨,但是招揽而来的人才始终有限,虽然侥幸成为战国七雄,也有着傲人的战绩,然而终究也是昙花一现。
参考文献:《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