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里 乾隆 清朝 开花 时有

清朝极盛时有多强大,乾隆乐开花是啥样,故宫里这幅图都告诉你了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14:06:03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前两年发生过一件段子一样的事,说是有一歌手被一个名叫紫光阁的微博点名批评,粉丝们觉得紫光阁不就是个饭店,大家抵制不去吃就行了,据说还有粉丝花钱买了“紫光阁地沟油”的热搜想搞臭它。

这事后来成了笑话,紫光阁的微博认证是这样的:

紫光阁可绝不仅仅是本杂志,它的过去和今天都厚重得难以想象,稍有了解就不能闹出那样的笑话。

不过,紫光阁今天我们暂时难以近观,因为它位于中南海,是国家接待外宾的首选之地,并不对外开放,大多数人无缘得见它的真容。

没关系,有副老大老大的图,能让我们了解到原汁原味的紫光阁全貌——清朝的。不光这样,这幅图还能告诉你更多的信息,值得好好说一说。

展开全文

要看懂图中的紫光阁,先得捋一捋这座传奇楼阁的来龙去脉。

紫光阁是始建于明朝的,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挺能闹腾的一个皇帝,满心想的是效仿太祖成祖这些个祖宗,上马建功立业。

明朝到了武宗的正德年间,野怪基本上被他祖宗们给打光了,没给他留下什么打仗的机会,他只好在皇宫里练习跑马射箭,在中南海西侧整出一块地来练习,也不讲究名字,就叫平台。为了让皇上玩累了能就地休息下,平台上建起了一座小殿,这就是后来紫光阁的雏形了。

“台高数丈中作团顶小殿,用黄瓦,左右各四楹,接栋稍下,瓦皆碧。南北垂接斜廊,悬级而降,面若城壁……”

武宗之后的明朝皇帝不喜欢在皇宫里跑马,就把这高台给废了,重新建起了楼阁,正式命名为紫光阁。

名字也有来历,《艺文类聚》里说:皇弯垂象, 以示帝王紫微之则,弘诞弥光。

意思就是地上皇帝居住的皇宫,就是天上帝王所居的紫微星座。紫微星的光芒无边无际,正中的皇宫叫做紫禁城,西侧的这座楼阁就叫紫光阁,说明它与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

又经历百余年,到了明末崇祯时期,紫光阁面貌已大为不同,成了宫中一处景致所在。

“阁甚高敞,树阴池影,葱翠万状,一佳景也。”

明清易代后,紫光阁被康熙作为殿试武进士和检阅侍卫大臣校射的所在,康熙还曾留下紫光阁阅射诗一首, 其中有“ 队自花间入, 镰从柳下分” 之句。

不过在清朝,紫光阁真正被发扬光大是在乾隆手里。

乾隆时期,经过祖上几代人的努力,清朝国力臻于巅峰,尤其平定准噶尔后,版图达到极盛。在自己的十全武功里,乾隆最看重的也就是这次,毕竟开疆拓土是实打实的功绩。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当西征大军凯旋归来时,好大喜功的弘历决定好好办一办,搞个酒会慰劳一下大家,庆祝这个功绩。

地点选在哪呢,就在紫光阁了——紫光所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嘛。

乾隆是个讲究人,好面子,要在紫光阁办PARTY,场地得先装修一下,于是下旨大规模修葺紫光阁。这次装修花了一年时间,用掉白银65592两。

修缮后的紫光阁果然焕然一新,体量也大了不少,白石栏子, 雕龙望柱,尽显皇家威仪和楼阁雄伟,阁前留出400多平方米宽敞的平台,宴席就打算放在这里办了。

这样的格局从此固定下来,一直保留到今天。

来历讲完了,该说重点了,紫光阁现在不对外开放,但通过乾隆搞的这次规模盛大的庆典和流传下来的画作,我们能看到紫光阁的全貌。

——《紫光阁赐宴图卷》。

前面就讲过,这是幅老大的图,尺寸是纵45.7厘米,横486.5厘米——接近5米的一幅长卷,材质是绢本,由宫廷画家姚文瀚所作。

宴席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正月初二开始,宴请的对象是西征功臣107人。

从图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修葺后的紫光阁体量宏伟高大,是座两层的重檐楼阁,拥有7间阁面,前抱厦面阔5间。

乾隆穿着龙袍,挂着那串著名的念珠,在阁中间正襟而坐。对比下容貌,比另一幅著名的乾隆戎装图老了点,只是这幅图上乾隆的表情舒畅,龙颜大悦是挂在脸上的事。

这也不奇怪,准噶尔是相当难对付的对手,它是清朝对东部蒙古的称呼,极盛时中亚都是它的势力范围,并在大汗噶尔丹率领下意图染指外蒙古。清朝从康熙年间就与其作战,历经70余年、三任皇帝,到乾隆这里才终于彻底将它平定。几代人耗费无数国力,作为最高决策者的皇帝也是压力巨大,种种艰辛不为外人所知。

甭管对清朝怎么评价,乾隆的十全武功注水量有多少,平定准部确是实打实的功绩,难怪乾隆笑得这么开心。

乾隆背后的屏风之后,矗立着一排一色身穿黄马褂的侍卫,那是清朝的銮仪卫卫士,这个机构脱胎自明朝锦衣卫,在清朝他们不必再干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主要负责掌管皇帝皇后车驾仪仗,兼皇帝的保卫工作。

在乾隆的御座下,还能看到坐着三排官员,三排僧侣,前方还有数十人的乐队,以及跑来跑去赐食的太监们。

楼阁背后别有洞天,那是武成殿,以抄手廊和紫光阁相连,构成了一个典雅肃穆的封闭院落。

楼阁之下,就是赴宴的功臣们了,紫光阁前留有宽敞的平台,以前这里搞过武状元的殿试。功臣们左右共分五排坐定,里面包括了蒙古首领、西征将士、领兵将官等共计107人,身后堆放着准备赏赐给他们的锦帛。

在此之前,乾隆已下旨将平定准部、回部的100名功臣画像张悬于四壁,搞出了一个展厅,仿照的是汉代的云台和唐代凌烟阁的旧制,并亲自为其中勋绩特别显著者人撰写赞文, 另外的人由朝中儒臣拟写赞文。

乾隆在赞文前作序说“ 兹者事定功成, 写诸功臣像于紫光阁, 联亲御丹铅, 各系以赞。不过誉, 不尚藻, 惟就诸臣实事录之。”

这事乾隆相当重视,亲自指定画师,哪些画师画头像, 哪些画师画衣纹着色,唠唠叨叨规定得得十分具体。当然,这既是表彰西征将士的业绩,,也是激励后世之举,同时更是为炫耀他自己毅然做出西征决策而取得的显赫武功。

除了阁中的乾隆和下面坐着的功臣们,画面上还有不少细节。

穿着红衣的仪仗队在画面右边站成长长两排,手持金戈、鼓吹,功臣们正是从这里进入的主会场。乾隆让他们享受皇家礼遇以示重视,这份恩典颇有分量,一下抬高了宴会的档次。

还有左下角的露天厨房,准备饭菜的厨子们、忙碌的太监们、监督的内务府官员,看来即使是皇宫,准备一场百人以上的宴席也不简单。

此外,还有台下助兴的表演,侍卫们背后插着旗帜,手持弓箭、腰刀,模仿战场景象。

这幅画面被姚文瀚记录下来,《紫光阁赐宴图卷》成为清朝武功极盛时的一个见证。

可能是觉得效果不错,从这一年起,乾隆把原来设在南海丰泽园的正月例行向外藩和蒙古王公赐宴的活动移到了紫光阁,就此成为定制。饭后,还总不忘安排外藩王公参观紫光阁悬挂的战图、功臣像、缴获的兵器等等,向他们炫耀国威。

此后,乾隆又分几批增加功臣画像,前后共有460人画像陈列其中。乾隆四十一年,再次拓宽紫光阁抱厦,还命令把西征将士的得胜灵符和俘获的军器也藏于紫光阁的楼上,其中大多是甲胄、鞍辔、弓箭、撒袋之类。每件军器上,都写上所获将士的姓名,以志永久。

紫光阁的地位就此随着乾隆的重视和十全武功变得显赫起来。

作为悬挂功臣图像及功勋赞文,陈设各次战役地图,收藏作战旗子和缴获武器的特殊场所,它实际上成了清代的军事陈列馆,又相当于清朝版名人堂。

这幅《紫光阁赐宴图卷》,较为全景地描绘了宴庆的宏大场面,图中建筑借助西洋绘画手法而沿用中国画传统的手卷形式来表现。

文物有话说,此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成为历史的一个见证,紫光阁之兴由此而起。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皇帝开始在紫光阁接见外国使节,但此时大清已式微,不复当年之勇,也无心再好好维护紫光阁,建筑逐渐变得残破。

紫光阁由盛而衰,是三百年来中国由盛而衰的缩影。建国后,重修紫光阁作为我政府领导人接见外宾的场所,是我国国势日益兴隆强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