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夏,毛泽东南巡,在上海会见文艺界人士。他随口问在场的人:“你们住在上海,有没有出过海?”江西虹口区海门路南岸有一个浦,叫上海浦,在上海浦对面的北岸,也有一个浦,叫下海浦。
如果还有痕迹的话,可能就只有这座破败不堪的下海神庙了,这似乎就是下海存在过的历史证据。上海人正是通过这座小庙,破译了上海和下海的由来——黄浦江中的“浦”,原指吴语区的一条小河,多指人工河。
上海浦和夏海浦起初就像“亲兄妹”,因职位不同而取了不同的名字,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
上海之名源于上海浦,但最终因酒而名扬天下——吴淞江流域曾设立专门机构“酒务”,专门管理酒税。因靠近上海浦,故称上海市。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外贸口岸,一夜繁荣,甚至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都市。但是它的竞争对手呢?
其实,200年前的上海还是一座小桥流水的古镇。1843年上海开埠时,许多河流都被道路填满,使人们得以迅速发展,兴建各种高楼大厦。200年前,上海南北分别有上海浦和下海浦。后于1922年填筑下海浦淤泥,成为现在的海门路。
展开全文
1750年代,清朝乾隆年间,海浦还有水,出海相当危险。船民、渔民、沙船船主出海前都会到上海港祈福。他们乘船而来,系船上岸,走过提篮桥,进入下海寺,献上猪头和三只牲口,烧香磕头,祈求船平安。
就这样,霞海寺常年香火旺盛。后来,随着下海浦填筑道路,下海寺又名海神庙,逐渐发生了变化。
嘉庆年间,改为庵堂。霞海寺供奉着五位神灵:释迦牟尼如来、观世音菩萨、城隍、海王和妈祖。五神既包括西部大地、地方大地,又包括海、陆、空,充分体现了海派文化的开放性。怎么说?因为霞海神殿要做的就是,无论是谁踏入神殿,都能找到自己信仰的神灵,祈求人们平安出海。
仅此而已,所以会不会有冲突等问题不在考虑范围之内。
霞海寺历时数年建成,占地4000多平方米,位于上海市北外滩昆明路3号。非常高调。
配殿两侧的木雕、雕花、彩绘建筑看似年代久远,实则抗战初期被日军炮火烧毁后,于1941年重建。
今天小编就先介绍到这里。更多旅游资讯,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这里有最刺激的景点和最奇特的风土人情,热爱旅行和冒险的你千万不要错过!快来关注、评论、转发吧!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