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有人问曾经在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的张震:“你那个班哪位学生最好?”
张震指了指卢胜,竖起大拇指:“老卢最好!”
为何卢胜能赢得张震这么高的评价?
与他合作过的陶勇、韩念龙、钟国楚等几位搭档,都认为他是个“好搭档”。陶勇认为“和卢胜共事,我受益匪浅。”韩念龙则说:“和卢胜搭班子,心情最愉快!”
1958年,卢胜从军事学院毕业之后,领导打算让他到北京总参的一个二级部担任政委。
当得知自己的任命之后,卢胜就提出要求:“去有仗可打的地方。”
巧合的是,当时福建就是前线,叶飞也想让卢胜到福建工作,一切顺理成章,卢胜就出任了福州军区副政委、军区国防工业领导小组副组长等职。
1911年,原名卢家扬的卢胜出生在今海南省琼海市九曲江万泉河边一个渔民家庭。
卢胜幼时家境非常惨,5岁时父亲病逝,8岁时母亲因瘟疫而病逝,15岁时相依为命的祖母病逝,他彻底成为了无依无靠的少年。
展开全文
1927年,海南军阀大肆屠杀革命,卢胜却迎难而上加入了琼崖讨逆革命军。
1928年,琼崖苏区的革命力量遭到敌人的破坏,革命骨干不得不撤退,卢胜等人前往了新加坡,在新加坡的时候他一边在制胶厂做工,同时还在夜校读书。在夜校他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文化水平,真正懂了革命的道理,加入了共青团。
1932年,卢胜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做海员,经常参加各种秘密活动,结果被英国当局以“共产党嫌疑”的罪名缉捕。
为了给他定罪,英国殖民者对他采用冰刑,卢胜的四肢每天都被大冰块压三四个小时,时常昏迷,但是他始终用“不知道”回答。
这次遭刑,给卢胜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监狱最后没有得到任何证据,就以“扰乱社会秩序”的罪名将他驱逐出境。
回到海南岛的时候,家乡的革命正处在低潮,无法联系上党组织,他就按照南洋党组织早先提供的线索,到了厦门与党组织接上了头,被安排到了交通站工作。
1932年底他被批准参加了闽南红军,开始的时候他被安排到了团部工作,但是他坚持到一线战斗,被任命为排长,战斗在第一线。
红军主力长征之后,卢胜等人失去了中央的支持,处境极其困难,但是卢胜扥人在没有中央的支持下,独立自主的将红旗牢牢插在闽南大地3年多。
1935年,为了革命的发展,卢胜带着40名骨干去开辟云(霄)(平)和诏
(安)边区,建立革命根据地。
在临出发之前,团长向他布置任务,临别的时候叮嘱道:“你们要注意斗争策略,加强革命团结,争取多打胜仗!”
为了表示自己坚持革命的信心,他特意将名字改为了卢胜。
1936年,卢胜所部被整编为闽粤边红军支队,卢胜出任支队长。他辞去了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紧紧依靠群众,不但粉碎了敌人的“围剿,还不断扩大革命根据地。”
闽粤边红军独立营成立之后,卢胜担任营长,成为闽粤边红军数一数二的军事干部。
在3年的艰苦斗争中,卢胜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游击战战术,取得了一个个胜利,最后坚持到了抗战的到来。
1937年,卢胜与诏安的国民党部队互派代表,就合作抗日进行谈判。
7月16日的上午,国民党借口漳浦是海防的前线,诱骗中共闽粤特委代理书记何鸣率领部队到漳浦县城接受受训,点名发饷,并对按时抵达的红军收枪缴械,史称“漳浦事件”。
何鸣要卢胜集合部队接受“点名”的时候就不同意,质问何鸣:“集中部队干什么?我不干!”
此时,国民党的157师参谋长张光前已经带着10个人一起过来了:“现在国共已经合作抗日,要你们集中主要是训练一下,先放下枪,训练用不到带武器。”
红军指战员们顿时觉得不对,立即将枪上膛举了起来。
张光前则是以提前埋伏的人员作为威胁。
卢胜立即示意何鸣进行反击,可是何鸣不但不反抗,还将枪放下,要求部队服从命令,等待中央的处理。
上千人无奈之下,只能将枪放下,上千的红军竟然一枪不发就被圈禁了起来。
眼见如此情况,卢胜的心都在滴血,他让人给各个骨干们传话:“这次教训让人痛心,但是我们决不能灰心,要设法和顽固派斗争到底。”
这个时候,第三连连长悄悄塞给卢胜一支枪:“上午放在干粮袋里的!”
卢胜再次拿着枪非常高兴:“好!要重新拿起枪,与敌人斗!”
当时他就安排大家联系,相约突围到溪南村汇合。当夜,共有100多人突围汇合,卢胜再次重建红三团的旗号。
卢胜要求国民党归还枪械却遭到国民党的“围剿”,卢胜带领部队在大沙岗一带痛击反动武装,歼灭了70多人,缴获了26支枪,重振革命热情。
1938年,卢胜带领改编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二营的原三团北上抗日。毛泽东听说之后认为他是“革命的卢俊义”,要求大家学习卢胜,走针锋相对、敢于反抗的“卢胜路线”。
1938年,在进入新四军军部学习之后,卢胜被调任新四军参谋处工作。第二年进入新四军教导纵队第九队学习。在学习之后,他被调回四团政委。
1939年底,为了冲破国民党对新四军的限制,组建苏皖支队,调任陶勇为司令员,上级领导考虑这支部队是卢胜带出来的,就将卢胜调来担任政委。
在临行之前,陈毅叮嘱他:“你是政治委员,关键时刻,要拉拉陶勇的袖子。”
苏皖支队,抵达月塘集之后,打了好几个胜仗,大大振奋了军民抗战士气。得到捷报,陈毅高兴地说:“陶勇加卢胜,无往而不利!这块‘金字招牌’,咱们得多亮亮!”
郭村战役的时候,陶勇和卢胜接到的命令是和江南支队一起增援。
可是陶勇在看了地图之后,怎么也找不到快速支援的方法,最后一拳狠狠砸在地图上,说道:“江南主力师来不及赶到了,我们离得最近增援只能靠我们了!”
卢胜则补充道:“克服一切困难,部队立即出发,第2营强行军赶上,没有编组的部队边走边编,能带走多少就带多少,必须尽快赶到!”
他们有惊无险地接近了日军的封锁线,这个时候是半天,就有同志建议晚上再走,但是陶勇直接拒绝:“来不及了,出敌不意,冲过去!”
可惜进攻并不是很顺利,3营长牺牲了,战士们纷纷要求打掉这股敌人,陶勇也有些意动。
但是冷静下来的卢胜直接道:“不行,赶往郭村要紧!”
陶勇也冷静了下来:“不行,赶紧赶往郭村。”
郭村保卫战开始之后,李长江打算以主力13个团吃掉坚守郭村的部队和增援的“苏皖支队”。
苏皖支队原本是来打增援的,结果打成了主力,承担着抗击李长江主力的重任。
陶勇乐呵呵地说:“看我面前这片开阔地,来多少敌人也不够喂我的机关枪。放心,敌人来,我摔跤也要把他摔出去!”
卢胜则是幽默地说道:“陶司令和李长江摔跤,我赌陶司令赢。”
郭村包围战之后,陶勇和卢胜创造了华中地区以少胜多的范例。叶飞则是开玩笑:“陶勇和卢胜趁我不在家,跑到我的地头上出风头!不过,如果他们不来,那块地头就恐怕不是我的了!”
不久之后卢胜出任新改编的第三纵队政委,黄桥决战的时候,他提出了:“有三纵就有黄桥,有黄桥就有三纵”的口号。
皖南事变之后,卢胜出任新改编的新四军第1师第3旅政治部主任。
在2月的“讨逆战役”中,陶勇率领部队追击敌人到了泰州城下,可是部队却被大河阻拦,一时之间又找不到渡河工具。就在众人面面相觑的时候,陶勇振臂一挥:“不要停,跟我杀过去!”
说完就率先跳下了河。
卢胜见状,立即动员道:“旅长带头,谁不争先恐后?”说完也跟着跳下了河。
战士们紧随而下,渡河占领了泰州城东门为次日的战斗,铺平了道路。
上岸之后,陶勇拍着卢胜的肩膀:“好同志!政治部主任就是讲政治。”
1944年底,陶勇南下作战,卢胜接任苏中军区第四军分区的司令员、政委。
转眼之间两人五年的合作结束,说起陶勇,卢胜就用了四个字“陶规卢随”。
1945年,中央组建华中野战军,卢胜担任第七纵队政治部主任。
当时的很多人都认为第七纵队是地方武装发展起来的,战斗力根本不行,但是卢胜却挺身而出,指出第七纵队完全有能力参加大战、恶战!
从1946年开始的华中百日大练兵运动中,他们的努力最后引起了粟裕的注意。并在“苏中七战七捷”中大胆使用第七纵队,然后在海安防御战中大出风头。
在4天多的战斗中,第七纵队使用了3000多的兵力,抗击了50000多敌人的轮番进攻。4天下来,七纵伤亡200多人,杀敌3000多人。
海安防御战之后,第七纵队一战成名,粟裕大为赞赏:“卢胜有眼光,有法子。”
1947年,华东野战军组建,卢胜受陶勇之邀调入第四纵队第十师师长。
1948年,卢胜出任第四纵队副司令,在淮海战役的时候,卢胜率领部队展开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仅仅20天,就有8000多敌军向我方投诚。
当时陶勇一本正经调侃:“你老卢一张嘴皮子,等于老蒋两个师啊!”
1949年2月,卢胜出任新组建的第二十三师政委,率军渡江,突破镇江、江阴、解放杭州。
1952年秋天,卢胜又入朝作战。
1955年,卢胜回国之后,进入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被授予中将军衔。
卢胜1958年到福建工作之后,加上以前在福建战斗的经历,前前后后有45年之久。
在他病重的时候还叫儿子和妻子陪着他乘车去福州市里的主要街道转一转。
第二天就住院治疗,再也没有出来过。
1997年,卢胜在福州病逝,享年86岁。
#开国元勋#
#开国将帅#
参考资料:《卢胜将军》、《陶勇与卢胜-战场上的好搭档》、《军政兼优的开国中将卢胜》、《一代名将卢胜》、《难忘卢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