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参与制作《满江红》铠甲,开淘宝店月入50万
文|沈嵩男
编辑|斯问
电影《流浪地球2》周边众筹破纪录,电视剧《狂飙》带动淘宝上的高启强(《狂飙》剧中角色)同款《孙子兵法》热销。可见,影视剧的良好口碑不仅能带来直观的收视率或票房,也可以借助高效的新媒体和电商销售渠道,推动“影视同款”的销量。
高启强同款《孙子兵法》走红
观众热衷于购买“影视同款”,部分原因在于实体物件是影视剧在现实世界的延伸,为观众进一步理解作品,提供了另一重方式。正如《狂飙》的观众所调侃的“读《孙子兵法》,品启强人生”。
春节期间电影《满江红》热映,也带动《满江红》字画热销,《满江红》中演员身上穿戴的铠甲,顺势成“淘宝热搜”。背后店铺“温陈华炼铠堂”的创始人温陈华对记者表示,热搜肯定会带来网店日访客规模的增长,但对甲胄这样的高单价商品来说,热度转化为销量,应该还需要一点时间。
展开全文
参与制作“满江红铠甲”的店铺
温陈华被誉为“中国唐宋甲胄复原第一人”,他参与了《满江红》铠甲中铁制部件的相关制作,包括易烊千玺、沈腾身着铠甲中的“甲片”,以及岳云鹏身着的甲胄中的“胸甲”,也是2019年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甲胄设计制作小组成员。
通过对温陈华的采访,《电商在线》尝试了解,《满江红》中道具铠甲的设计、生产过程是怎样的?这一小众商品的市场前景如何?剧组之外,还有谁会花重金购买铠甲?也希望借此解答一个问题:古老的铠甲在和平的现代,意味着什么?
为《满江红》剧组供应约10万件甲片
“合作的契机,其实源于在圈内积累下的人脉和口碑。同时剧组是带着比较完整的设计来的,我们主要负责生产铁制部件,如甲片、胸甲,其它部件由别的商家负责。”谈及与《满江红》剧组的合作,温陈华坦言自己的定位,更接近于供应商。自己交付的也并非成品,剧组有进行后期加工。“岳云鹏这一套也叫‘衷甲制’,其中胸甲是我们做的,肚子部位用到了鱼鳞甲,胸口用的是人字形甲片。甲片的包边,剧组应该有重新设计调整。”
温陈华的产品,与影视剧后期加工后的成品
本次合作,温陈华为剧组供应了约10万件甲片。“同一个朝代的甲胄上的甲片,具备一定的相似度,所以可以通过标准化设计,借助现代机械进行规模化生产,以降低单片的成本。并非行外人想象的纯手工打造。成本相较于过去,也因此下探到了一个较低的标准。”按温陈华的话来说,在以前纯手工做甲片,一片卖几十块钱也不能算贵。但如今便宜的甲片,确实能做到单片一块钱以下。
与影视剧组的合作,一度占到温陈华工作室约一半营收。而作为影视行业的半个参与者,他也明显感受到了当下行业在“服化道”(服装、化妆、道具)上日益的用心。早在2019年他为《长安十二时辰》制作铠甲时,剧中从将军到士兵的铠甲,就已全部采用真正的金属材质,由此带来的冷兵器的质感,是过去粗糙的道具所无法比拟的。
不止于影视,温陈华还为游戏行业提供了不少“铠甲”,比如《易水寒》《永劫无间》等。这既反映了甲胄设计在当下社会的广泛应用,也是甲胄产品在视觉上不断追求“写实性”“历史感”的一个侧写。
温陈华复原的游戏铠甲
入行者,并不都是为了赚钱
身披铠甲,金戈铁马,是男孩子年少时候的梦想。温陈华也不例外。小时候,他就为“战神”关羽所吸引,也常常为教科书中的人物画上铠甲。甚至,他还会修剪扑克牌、纸板,然后打孔、穿线,将之做成“实体铠甲”。
长大后,温陈华习得打铁、钣金技术,有了将梦想付诸实践的机会。2007年,他开始着手制作自己的首套甲胄——一套宋代盔甲。“唐宋是古代中国较为繁荣的时期,甲胄工艺也相对成熟,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目前面向消费市场,主要制作、销售的也是唐宋甲胄。”
符合现代人审美,但制作实属不易,首先就难在关于甲胄的史实资料上。“其实古代兵书对甲胄的介绍不算多,一方面是文献中较少图片说明,另一面是在古代,甲胄本就属于军事机密,所以流传不多。”温陈华解释,在复原过程中,他不仅翻阅了如《虎铃经》《翠微北征录》《武经总要》等大量古代军事文献,还实地探访了许多博物馆、寺庙。“寺庙的很多塑像上,会有甲胄的元素。”
甲胄的制作包括画稿、热锻、头盔制作、夹贮、编甲、錾刻、拼接七个步骤,涉及绘画、雕刻、漆器、臧刻、锻打等多种工艺。费脑筋,也耗气力。历时整整六年,这套纯手工打造的宋甲才算完成。在他的回忆中,光是对数千枚甲片的剪切、锻造,就让他长了满手的水泡。
温陈华复原的首套宋甲
这套来之不易的宋甲,最终以8万元的价格被他卖给了一名资深甲胄收藏者。“当然会遗憾,但当时我想的其实是,我还能做一套更好的。”而这一次成功的生产、销售过程,也成了他甲胄事业的商业启蒙。次年,他就开出了自己的淘宝店。“当时想的其实很简单,就是方便交易。”
或许他也未曾预料到,最终淘宝店成了他事业的一大支撑。他解释,因为甲胄在当下仍属于小众需求,线下门店所能辐射的消费者规模有限,其中真正的需求者当然更少。而电商渠道面向全国消费者,也就能找到更广泛的受众。“我们在海外也有客户,为主的当然是华裔,也有不少爱好中国文化的外国人。”
如今,他的淘宝店月销售额在50万元以上。影视、游戏之外,个人消费者支撑起了温陈华甲胄生意的另一半营收。
对这些个人甲胄爱好者来说,购买甲胄既是对童年金戈铁马梦想的补偿,类似于一件“大玩具”。同时也是一件收藏品,满足个人对中国文化的爱好。据温陈华观察,处在常规价格区间,用以走量的1—3万元的甲胄,消费者更多分布于北上广深这样的大城市。而更贵的高级定制款,就没有明显的地域性了。比如他最近还在制作中的一套价值极高的黄金甲,客户人在西藏。
不过温陈华解释,定价几千一万元的甲胄,其实未必挣钱。举例来说,一件甲胄需要用到上千枚甲片,即便甲片成本有所降低,但仍然不菲。与此同时,后期编甲、拼接涉及繁重的人力成本,所以利润空间很有限。
“平价产品,我们更在意的是打响业内的知名度。真正赚钱的,是高级定制款,那个价格并不固定,全看消费者需求。比如他是选择用镀金工艺,还是鎏金工艺,这些都会高度影响成本。但这类用户大部分时候都不太在意成本,而更看重的是设计。”
此外他还观察到近年来,女性消费者越来越多。“如果汉服能卖得那么好,铠甲为什么不可以?很多女客户买回去就是拍照用的,她觉得很好看。另一方面,因为女性铠甲是没有历史样本的,所以在设计上我们会迎合现代女性的需求,比如穿上后要显得腿长、腰细,这是纯现代化甲胄。”
现代化设计的女式铠甲、儿童铠甲
市场需求与日俱增,推动行业走向成熟。温陈华介绍在过去,制作铠甲的更多是小作坊或是个体户,业内有名的他基本都认识,数量有限。而如今公司、机构越来越广泛,同时参与者也在变多。
《广西日报》旗下媒体曾在去年8月,跟踪报道国内甲胄制作行业,发现“铸甲师”们年龄普遍在25—40岁之间,较为年轻,且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有之前从事3D建模、雕刻绘画的,也有做裁剪缝纫的。而推动他们走向甲胄制作行业的,一是对甲胄的热爱,其次也在于他们此前的技能,可以被应用在甲胄制作的某一环节之中。
比如报道中提到在高端服装行业工作近20年的设计师刘鹏,直到人生迈入40岁,才开始从事甲胄制作。“做服装久了,遇到了瓶颈期。了解到甲胄文化之后,就想去做一些有挑战、难度的事,也是帮助突破此前的行业瓶颈。”
他的日常工作除了甲胄的设计、绘制,还需要将40到60斤重的铠甲穿在身上行走。这在三伏天,动辄能流上几斤汗,但也得坚持几个来回,记录穿戴感受。至于收入,或许不是这一行业参与者的首要考虑因素。刘鹏坦言,业内收入低的仅5000余元。“主要是喜欢这一行,工作不算太累,而且收入也能跟着手艺一起涨。”
温陈华对此认同。“单纯奔着赚钱去,其实比做甲胄好的选择有太多了,说到底目前这还是一个小众市场,蛋糕也就那么大。”十余年里,温陈华修复、制作了6000余套甲胄。在他眼中,甲胄不仅是商品、道具,更是被复原的民族共同记忆。这也是他长期从事这一行,很重要的一个原因。“通过古铠甲的外形以及背后的故事,告诉全世界,我们是怎样一个民族。”
商业之外,如今他更多地参与到了甲胄的科普、教育工作中,与一些学术机构开办讲座。他还免费公开了很多自己习得的铠甲制作工艺。推出了由客户自行DIY的甲胄配件组合商品,整个编甲、拼接都让客户自己完成。
“我对甲胄行业的未来很看好的。很多人觉得甲胄没什么用,毕竟现代社会谁也不穿甲胄。但没用不代表没价值,它显然是有价值的。而一个社会越是发展,大家越会追求这些看似没用,但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