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中免不了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其中的酸楚也只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了。
但是要问我工作到现在最难忘的一次经历是什么?
绝对当属刚工作时提了一个最后被证明是合理的建议,但当时却被老板的一通莫名其妙的批评,那是浇的我刚工作时的一腔热火变成了透心凉。
我刚工作的时候负责的是设备的维护,当时设备突然有一个问题,做出来的零件报废率比平时高了百分之十几,请技术专家做了很多分析,都没有解决问题。我当时一直跟着负责这台设备,就翻了过去六个月的记录,发现唯一能和这个事情接上的点就是我们在这个机器上换了一个新牌子的轴。后来再开会的时候,我说要不试试把这个轴换回原来的那个牌子吧?我领导当时就否定了我的建议,并说不懂不要装懂,他做了七八年技术,都不知道这个有影响,然后就是那种不屑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说实话,我那一刻感觉自己的脸都烧红了,别人后面讨论什么技术细节我完全没听。但事实是,最后没办法还是换回了那个轴,然后结果确实也好了。
不过我没多久就从那家公司离职了。
领导真的是刻意针对我吗?也不是。他就是觉得以我的水准,怎么会了解他不知道的事情。我有我的固定水平,他有他的固定水平。拿我我固定水平质疑他的想法,他觉得这是一种冒犯。
其实有这种想法的这种人在生活中很常见,且称之为“固定型”思维的人,那么除了“固定型”思维的人还有什么样的人?我们又该如何与“固定型”思维的人相处呢?
给领导合理建议反被批评:三招掌握与“固定型”思维的人沟通
“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
“固定型”思维的人到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项羽“鸿门宴”的故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想要争天下,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
张良向刘邦分析,不宜和项羽硬拼,刘邦只得退出咸阳,回师霸上,更知道自己军力不及于项羽四十万大军,刘邦更把在咸阳所得一切,原封不动的送到项羽营中,更说愿让项羽称关中王。范增已觉出刘邦必成大器,便命项羽设下“鸿门夜宴”,一心诛除刘邦,但此事为项伯知悉,项伯顾念和张良故人之情,向刘邦大军报讯。
刘邦知道这鸿门宴是去不得的凶险之地,但张良却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生机,刘邦无奈只得应约前往。鸿门宴当日,范增早已布下天罗地网,定要把刘邦人头留下,谁知刘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项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刘邦刺死,可是还是被项伯和樊哙给刘邦解了围,刘邦终于更借往如厕而逃遁而去。
鸿门宴本质上是项羽瞧不起刘邦,觉得他只是一个泗水亭长,而自己是名将之后,想收拾他还不是易如反掌,放走他更显自己宽容气度,但最后却落得个自刎乌江。但事实上刘邦在不断的失败中已经成长到能威胁项羽的地步了。
项羽就是典型的“固定型”思维的人,“固定型”思维的人看待事物是静止的,他觉得自己的水平永远会很高,别人的水平都只会维持在原来的那个水准,不会进步。他觉得失败不是自己的问题,是别人的问题,是运气不好,是自己命不好。而他对于成功只会满足当前的境况,不会想着再做突破。
展开全文
那什么是“成长型思维”的人?我觉得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是乔丹。
乔丹被称为篮球之神,我们都觉得像他这样的人肯定是一路开挂过来,成为Goat的。但事实是他在高中的时候,连校队都不要他的。乔丹当时很沮丧,但是他没有放弃,就是练,即使自己打的好,他赛后还是会把自己当时发挥不好的部分拿出来加练。他不会只看到自己好的地方,而是更看重自己的不足。
乔丹夺得NBA三连冠之后,改去打棒球了,一般人肯定心想这不是神经病吗?但是在乔丹看来,他做每一样,做错了没关系,关键是自己取得了什么样的进步,自己哪个不好的地方得到了改善。
“成长型思维”的人会用前进的目光看待事物的发展,他对于不是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功,而是更看重于自己能得到的发展。他不觉得失败是让自己沮丧的事情,而是会从失败中学习并补全自身的短板。
每个人都不是完全的“固定型”思维的人或者“成长型”思维的人,我们都是在某些方面显得是“固定型”思维,某些显得是“成长型”思维的人。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与“固定型”思维的人沟通呢?
给领导合理建议反被批评:三招掌握与“固定型”思维的人沟通
三招搞定与“固定型”思维的人沟通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能碰到别人“固定型”思维的一面,一般人我们敬而远之就好,但是老板我们没办法敬而远之。那么在老板陷入“固定型”思维的那一面时,我们该如何沟通呢?
避其锋芒,在合适的时间,地点二次沟通
“固定型”思维的人最看重自己的权威性,觉得自己的能力是远远高于别人的,所以他会下意识的维护自己的权威,也就是我们说的好面子。这个时候我们再跟他较真显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我们在当时可以显示接受;然后在事后总结他批评的对错,合理和不合理的地方,总结一下。最后可以在没他人在的场合,和领导进行及时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做既避免了和领导较真,又能达到想要的目的,何乐而不为。
用事实代替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工作中也是一样适用,当时我要是自己提前先试一试原来牌子的轴,看看问题有没有解决,如果解决了,再跟老板提的时候,也不至于被老板训斥。
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争执不下问题的时候,不妨先不急着争个面红耳赤,怒目相对。我们先做,看看事实到底是什么?然后再用结果导出结论不更好吗?
当然,对于老板,这招要注意使用的场合,不要变成了当众打老板的脸,那么那会爽可能是爽,事后小鞋给咱们穿的惨那也是真的惨。
反思自己是否陷入“固定型”思维
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反思,因为很有可能不完全都是别人的问题,我们需要思考自己是否也陷入了“固定型”思维。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很多时候对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或缺陷我们并没有认识,反而觉得问题并不存在。
从这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即便对方语气不善、态度不佳,你依然会觉得外部的批评,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纠正问题、提升能力,是推动我们前进发展的力量之一。
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开拓认知的边界,而接受别人批评就是一个不断缩小“固定型”思维的过程。
我们在看清别人“固定型”思维的同时,也要避免自己成为那样的人。我们在小时候学骑车无论摔倒几次,都会继续学下去,因为我们那个时候觉得那是学习的过程,摔倒不丢人。但是长大了,我们失败几次就会给自己定性,我不适合做这个,其实这就是我们陷入了“固定型”思维。
所以及时反思和倾听别人的批评是很重要的。
最后大家在职场中碰到过什么样的奇葩老板呢?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