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帝 清末 原因 真实

论清末三帝无嗣之真实原因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07:04:02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清末同治、光绪、宣统连续三任皇帝均无子嗣,在历代帝王中实属罕见。造成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为何,长期以来成为社会上清史爱好者讨论的热门话题,并出现近亲婚配、“乱伦”婚配、生育力下降等诸多推测。本文结合清代历任皇帝的实际婚配、生育情况,以及清末三帝生活、成长的环境,指出前述诸说的不当之处,详细分析了造成三帝无嗣现象的原因。

0.引言

清朝末年,同治、光绪二帝均无子嗣,这对于传统王朝而言,绝非一件好事,客观上也的确给朝政带来了负面影响。这导致雍正帝确立的“秘密立储”“家法”失去作用,慈禧太后借机以懿旨确立嗣君,从而左右晚清政局,成为清末实际上的统治者。清朝灭亡后,逊帝溥仪竟也和他的两位嗣父一样,终其一生未能生育子女。那么,连续三代皇帝均无嗣,究竟是基因遗传带来的必然结果,还是各有不同原因,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1 社会上常见几种推测的漏洞

1.1 近亲婚配和“乱伦”婚配并非乏嗣之因

有观点将清末诸帝无嗣的罪魁祸首指向清初满洲习俗中的“乱伦”婚配制度。此说称,清代皇族的婚配习俗,普遍存在寡妻转嫁亡夫弟兄、侄辈的现象。另外,满蒙政治联姻也加强了婚姻的乱伦性。在近亲结婚现象的代代累加之下,后代皇帝丧失生育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然而,仔细考察清代皇族婚配的实际情况,便可推翻这一观点。首先,妻妾与亡夫的兄弟、侄辈之间并无血缘关系,这种转嫁亡夫兄弟的现象,只是有违中原汉民族的传统伦理,对生育质量并无影响。反之,像孝端、孝庄和宸妃这样,姐妹姑侄嫁与同一男性,也不会影响其各自后代。即使现行婚姻法,也只禁止与直系和三代以内的旁系亲属结婚,没有血缘关系的姻亲则不在禁止范畴。

其次,“满蒙联姻”对皇族后代的影响亦极其有限。血缘上的近亲婚配,主要出现在顺治、康熙二帝身上:顺治帝的废后、孝惠皇后、淑惠妃,分别是其表姐妹和表侄女;康熙帝的孝懿皇后和悫惠皇贵妃是其表姐妹。但是,顺治帝和他的几位近亲后妃没有生育一位子女;康熙帝和他的两位表姐妹也只生下过一名早殇之女。这两位皇帝的子孙,并不是他们和近亲婚配的结果。事实上,清朝诸帝之母与为他们各自生育皇子的后妃之间,没有血缘关系。

况且,在清朝入关后,受中原汉族伦理观念影响,逐渐限制了近亲婚配和乱伦婚配。即使顺治、康熙这样与表亲婚配的皇帝,也有大批无血缘关系的后妃可供选择。可见近亲婚配和“乱伦”婚配对后代皇帝生育没有影响。

展开全文

1.2 清代诸帝“生育力下降”的假象

另有观点认为,清末诸帝无子,乃是生育力逐代下降导致,并举清初诸帝子女早夭比例为证。仔细推敲,可知此说亦不可信。经笔者统计,清代诸帝子女成年比例并无明显变化,详情见下表(以满18周岁为成年标准):

一般来说,清代因条件有限,即使皇室生育,有一定比例的子女夭亡也是正常现象。从上表来看,清代诸帝子女成年率并无明显规律,后期道光、咸丰二帝子女成年比例较此前诸帝略高。

需要说明的是,史载努尔哈赤十六子均成年婚配,八女皆出嫁受封。这应是清代开国以前资料不全,夭折子女未入记载造成的。另外,重男轻女的思想,导致皇子出生后,其受到的重视程度和生活待遇要远高于公主,一般来说,成年率通常也高于公主。上表中,除咸丰帝因子女较少,唯一的女儿因而受到后宫较广泛的喜爱和照顾外,皇太极的公主成年率高于皇子,也应是史料记载的缺失。根据记载,皇太极在二十岁(1611年)至三十岁(1621年)的十年期间竟然未有生育,是非常不正常的现象;结合其十四个女儿均活至婚配年龄出嫁的记载(清代前期皇室婚配较早,十二三岁即可成婚),应是其夭亡未嫁之女缺漏未载的缘故,故其公主成年率和子女总成年率应低于表中所列数值。

如果只看皇子成年率,嘉庆、道光二帝的数值远高于此前诸帝。特别是道光帝——作为同治、光绪、宣统三帝共同的先祖——他的十九个子女中,有十七人出生于他三十五岁以后,其中生于其四十五岁、五十五岁以后的子女分别有十四人和七人之多。值得注意的是,道光帝五十岁以后生下的六位皇子全部成年。可见,清代诸帝“生育力下降”一说只是人们主观臆断带来的假象。

2 同治帝无子女与内外压力有关

2.1 三年以上的生育间隔并不少见

同治帝载淳自同治十一年(1872年)九月十五日大婚,至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晏驾,婚姻生活达两年零三个月。但宫中一后四妃嫔都未有怀孕迹象。作为一位拥有五位妻妾的帝王没有子嗣,在现代人看来,显得不大正常。故民间传说: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曾怀有身孕,为慈禧逼迫致死。此说纯属空穴来风,无可靠依据。若阿鲁特氏有遗腹子女,慈禧太后作为胎儿的亲生祖母,断不会以自己血脉断绝的代价,逼死有身孕的儿媳。慈安太后亦不会坐视不理。

两年多无妻妾怀孕,意味着三年的生育间隔。考察此前清代诸帝的生育情况,笔者发现,三年以上的生育间隔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同治帝的数位先祖,都有过三年及以上的生育间隔,有的还不止一次。兹将清代诸帝三十六岁以前,处于较佳生育年龄期间出现的生育间隔列举如下表所示:

[注1]:包括为皇父、嫡母、生母守孝的时间。清代特别是前期,对皇族守孝规定并不严格,从皇帝到普通宗室,均有孝期同房以致生儿育女的记录。但尚不能排除个别皇帝出于个人意愿,在孝期中止生育的可能。

[注2]:道光帝于嘉庆二十二年满三十六岁,此时距上一次生育时间为四年。

[注3]:咸丰驾崩时已有三年未生育,此时后妃无有孕者,故生育间隔至少四年。

可见,同治帝以前九位皇帝,除努尔哈赤早年生育情形记载不全外,其余八位皇帝,竟有六人共十二次出现三年以上的生育间隔,即使除去皇太极早年可能记载不全,乾隆以后诸帝为父母守孝的可能,尚有四帝八次出现如此长的生育间隔。特别是嘉庆、道光、咸丰三帝,成婚之后最短也要五年才能生下第一個孩子。作为他们直系后代的同治帝,婚后无子也就并不奇怪了。

2.2 后天环境致同治帝无子

生育间隔的出现原因很多,但可以肯定与男性所处的后天环境、外部压力有关。嘉庆以后诸帝,其个人素养、执政能力均不及前任。这一点,在个人生活中,也有所体现。嘉庆帝在即位最初九年,正值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这期间他未生下一子半女。咸丰帝即位之初,即爆发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直至咸丰四年(1854年)初,北伐的太平军向南突围,清廷的危机才略有缓解;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面对英法联军的入侵和沙俄的蚕食,束手无策,最终仓皇“北狩”,病死热河。政局不稳,局势恶化带来的巨大压力,是影响清代后期诸帝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

和上述诸帝相比,同治帝的个人素养更逊一筹。他幼年贪图玩耍、不好读书,及至亲政前不久还“典学未成”,不能阅读奏折,不具备成为一个优秀帝王的素质和才干。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不满17周岁的同治帝即亲政,挑上了一个少年难以承受的重担。同年,他不顾朝野反对,一意孤行,执意重修圆明园。次年,由于修园之事为贪官所骗,在奕訢等王公大臣的反复谏止和太后的干预下,才不得不放弃打算。

与此同时,他的私人生活也受到干涉。慈禧不喜皇后阿鲁特氏,强迫同治帝移爱慧妃,激起了少年天子极大的叛逆心理。于是,他索性不召任何妃嫔侍寝,独宿乾清宫。由于内外诸事都不顺心,自卑、烦闷的同治帝与近臣宵小出宫微服冶游。不久因天花病逝。

经上述分析可知,同治帝无子女,是由于力不从心的政治生活,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以及私人生活受到干预,共同导致的结果。

3 光绪、宣统二帝无后应为生理疾患

3.1 光、宣二帝过早丧失生育能力

光绪、宣统伯侄二人没有子女,则是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佳,无生育能力的结果。根据史料,在光绪帝青少年时期,应该就不具备生育能力。光绪帝三十六七岁时在《病原述略》中承认:“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较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由此前推,则其在大婚之前,就已经罹患了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并导致不育。

从光绪帝的后妃人数和婚后生活清行,也不难得出这一结论。光绪帝一生只有一后二妃,妻妾规模仅有三人,和没有外宅的贝勒相当。这么小的后妃规模也是历代罕见。虽然他和皇后叶赫那拉氏属于近亲婚配,但瑾、珍二妃与他并无血缘关系,特别是他所宠爱的珍妃,在正常情况下为他生育一男半女应无问题。然而,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正月大婚,到二十四年(1898年)八月被软禁的近十年间,光绪帝都没有生育子女。

这期间慈禧太后的举动也很耐人寻味。她当初安排和自己,也是和自己儿子血缘关系最密切的光绪帝入嗣大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他能生下皇子承嗣同治帝。但是,在光绪帝大婚后的十年里,再也没有召选秀女入宫侍君。特别是珍妃受帝专宠,与慈禧关系恶化后,慈禧太后既没有像强迫同治帝移爱慧妃那样,召选自己喜爱的女子入宫以分珍妃之宠;而面对光绪帝与皇后感情淡漠的现实,慈禧也没有仿照孝庄太后,继续从娘家选择适龄女子入宫,以加强后族在宫中的影响力。这种反常的举动恰恰说明,慈禧心中早已明白,光绪帝无子女和皇后、二妃无关,问题只能是出在光绪自己身上,因此再选秀女入宫也无济于事,只能延医调治。甚至,慈禧太后有可能出于维护天家脸面的原因,隐瞒光绪帝病情,耽误治疗;而光绪帝不能生育的事实,或许与后来他和慈禧关系进一步恶化有一定关系。

同样,宣统帝溥仪没有子女,也因其过早丧失生育能力。1922年12月1日,婉容与溥仪结婚,此前一日,文绣入宫。在溥仪有配偶的二十八年自由人生中,他和五位妻妾都未能生育子女,甚至不能同房。对此,文绣、谭玉龄、李淑贤等都曾有过怨言,溥仪也亲承他的前四位妻妾只是摆设。有传闻说,溥仪在性取向方面异于常人,但缺乏有力证据。从他晚年因肾病和尿毒症去世来看,溥仪也应有泌尿、生殖系统方面的疾患,这一点与光绪帝相似。

3.2 成长环境不佳是光、宣二帝健康受损的主因

事实上,光绪、宣统这对伯侄皇帝的早年人生轨迹非常相似,他们健康受损,以致失去生育能力的主要原因,也应从其早年生活探踪寻迹。首先,两位皇帝先天不足。特别是光绪帝,其生父奕譞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共生育四子,除光绪帝外,其余三子均早夭,寿命最长者只活到5岁。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奕譞与侧福晋刘佳氏所生三子均成年,且均有子孙后代,寿命最短者也活到65岁。再向上追溯,奕譞生父道光帝与生母乌雅氏共生育三子一女,除奕譞外,其余三名子女均无子,其中寿命最短者仅25岁,最长者也不过43岁。由此看来,遗传因素对光、宣二帝的身体健康有一定影响。瞿鸿禨《圣德记略》载,光绪帝初入宫时“气体不充实,脐间常流湿不干”,可见他自幼身体羸弱。

与先天因素相比,后天成长因素更加重要。光绪、宣统伯侄二人都是幼年入继大统,在远离生身父母的关爱下长大成人。与顺治、康熙、同治三位幼君不同,光、宣二帝不但没有母亲照料,也缺少嫡母、祖母的关照和养育,两代醇亲王奕譞和载沣作为他们的父亲,虽然可以进宫照看,但主要任务在于督责幼君的学业,对于亲生儿子成长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

光绪、宣统二帝在宫中的地位微妙而尴尬。以光绪帝为例,他名义上是万人之上的皇帝,但却在宫中受到慈禧太后的严厉管束。慈禧太后对光绪帝不能说没有感情,也不能说不够重视,也许正是慈禧太后过度汲取了溺爱同治帝的教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那不近人情的拘管,严厉的处罚极大损害了小皇帝的身心健康。

从咸丰八年(1858年)悯郡王出生之后,偌大的紫禁城再未迎来婴儿的啼哭声。最后一位在紫禁城顺利降生并成年的皇子,还是咸丰六年(1856年)出生的同治帝。及至光绪、宣统入宫时,那些曾经历皇子成长,有生育或养育经验的太后、太妃们普遍年老,而年轻的同治、光绪后妃又没有生育经历和教育经验,无心也无力为年幼皇帝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必须的教育和指导。特别是端康、敬懿几位太妃,将溥仪作为后宫权斗的工具,虽然清帝已经退位,但她们仍试图效仿慈禧太后,拘管皇帝,掌握后宫大权。特别是端康,因溥仪与其意见不合,便将其生母瓜尔佳氏召入宫中训斥,致其吞鸦片自尽。

在这种特殊环境的影响下,小皇帝身边的宫女、太监也就应付差事,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疏于照管。光绪帝幼年营养不良,胃口不佳,其遗骨身长仅1.64米,应与年少时的饮食有一定关系。而宣统帝溥仪在少年时期为太监、宫女所害导致丧失生育能力的说法也流传甚广,此说真实性几何,因资料所限,还有待进一步确定。但是,结合光绪、宣统的成年兄弟载沣、载洵、载涛、溥杰、溥任等人,均結婚生育的事实来看,这两位早年人生轨迹相似的皇帝,恰恰都没有生育能力,不能不说与他俩在宫中特殊的成长经历有重要的关系,其中身边太监、宫女照顾不周应是直接的原因。

4 结语

综上所析,清末三帝无嗣的成因,绝非一些人推测的那样,是近亲婚配、满蒙联姻、生育力逐代下降所导致。其原因也各有不同,但主要都是后天原因造成的。特别是宫中的成长、生活经历,导致了三位皇帝的悲剧。其中,作为皇宫内外实际统治者的慈禧太后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对亲生子婚姻的干涉,对嗣子养育的不当,对后宫起到的负面榜样作用,是造成这三起悲剧极其重要的因素,尽管这是慈禧不愿看到,也始料未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