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的同事们热情欢呼、举着应援牌变身成粉丝,公司管理层集体鼓掌致意,洋溢着笑脸的阿里人,收到了一年一度最重磅最有爱的“年终奖”……3月3日,阿里巴巴合伙人邵晓锋(花名郭靖),出现在阿里巴巴第七届公益榜的颁奖晚会上。
“原本我还准备了一个发言稿。”被同事们的公益情怀所感动着,邵晓锋放下讲稿,细述了阿里的公益历程,和所有人聊起自己最贴切的感受——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公益和情怀紧紧连接在一起。
一份情怀
为社会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改变
加入阿里巴巴已有18年,邵晓锋从阿里员工口中听到最多的是:“我们要帮助多少中小企业,帮助多少商家,关注那些创业者和年轻人。”
他说,“跟他们在一起聊天,还真没怎么觉得他们身上有多深刻的商业头脑,感觉都只是一帮热血青年,想着就是我们能帮到谁,能解决什么问题。”
除了合伙人的身份,邵晓锋现在还是阿里的党委书记。加入阿里前,他曾做过20年的刑警,负责重特案侦破,曾获得过“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等无数公安类荣誉。
有意思的是,他认为,20年的刑警与迄今18年的阿里,有一样东西相通,那就是情怀。
“这份情怀,让阿里跟别的很多地方不一样。也只有这份情怀,能够让我和我们有更大的成就感。”邵晓锋把公益和情怀紧紧连接在一起,“如果是带着上述这些情怀的商业,如果这份公益责任可以持续地延续下去,成为我们的基因、文化、每一个人的本能膝跳,那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走得更远,走向更好的102年。”
中学时,邵晓锋曾经在日记本上写了一句非常土的格言。“写完后其实自己都忘了,但四五年前突然翻到。再看到时,感觉自己这辈子似乎真的沿着这条路在走。”少年时这句“很土”的座右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邵晓锋:“一辈子积累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
一个公司做得越大,业务发展得越快,覆盖的领域越多,在他眼中,是积累了能够帮助别人的能力,“不然这个‘大’,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他说,因为做得大,积累的能力越多,“无论是技术、业务或经济的能力,这就让我们能够为这个社会作出更多有价值的改变。”
做公益
最好的愿景,就是让人人都可及
从邵晓锋口中,许多人第一次系统、比较完整地了解了阿里的公益过往。
邵晓锋记得2005年年底,当时苏州一位癌症晚期的单身母亲,带着一个很小的孩子。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她上淘宝开了一家小店,叫“魔豆宝宝”,希望以此给自己幼小的孩子留下一份未来的希望。
“让我们有些意想不到的是,这原本好像看似是无数商家中一件偶然的事,但紧随其后,无数的阿里同事、淘宝商家、志愿者们主动参与进来了,大家自发帮助她。” “魔豆妈妈”的故事让身处逆境中的人们重拾对抗挫折的勇气,在此之后,援助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帮助老乡们走上致富路的乡村特派员等公益项目一个个持续接力着。
他提到,通过“互联网+禁毒教育”的“青骄第二课堂”,以及大家非常熟悉的打拐神器 “团圆系统”,“最后帮到了很多人,我特别感慨。”
“公益有没有回报?当然。我一直觉得做公益最大的受益人是自己,因为做公益也在‘修’我们自己的心,让我们变得更踏实、更广阔,更包容、更关注他人。”邵晓锋说,公益更让我们学会利他,让自己内心觉得充实和安稳。“我眼中,这可能是每个人一生当中最大的回报。”
阿里巴巴公益榜已连续举办七年,诞生了许多耳熟能详的项目,也从2015年的2.5万阿里人的动员命题,变成了阿里人的全员公益。
2010年,阿里正式宣布,从这一年开始,未来每年都会从阿里巴巴年营收的3‰拿出来,不是利润的3‰,是营收的3‰,作为公益项目的支出。
“从集团整个管理层,到阿里所有员工,都在根据自己的业务特色,结合公益,一件事一件事地做,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整个阿里就是充满着一个公益和爱的群体。”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公益最好的愿景,就是让人人都可及。
公益离我们究竟有多近?这些故事或许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