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赫鲁晓夫 斯大林 接班人 去世 期间

斯大林去世后,为何赫鲁晓夫成了接班人?期间发生了什么事?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01:44: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953年3月5日晚间,在莫斯科郊外的沃野别墅周围,突然人头攒动,很多苏联政要,军方高官,显得场面有些混乱。

不久后,一则噩耗从这里传出。一手缔造了苏维埃联盟的伟大领导人斯大林,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第二天,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去世的消息,占据了全球各大小媒体的新闻头版。一时间,谁将接任斯大林成为苏联新一代领导人,也成了全球各国热议话题。

对于苏联民众而言,反而似乎对这个问题,反而到显得比较淡定。因为大多数苏联人民觉得:长期担任国家“二把手”的贝利亚,将顺理成章的继任苏联领导人。

但三四个月过去了,贝利亚却没有成为苏联领导人,反而在1953年7月10日那天,苏联国家权威媒体《真理报》,很意外的发布了一则内容非常简短的报道,但其中却指出贝利亚犯有“私通资本主义帝国”,反叛共产国际,破坏苏维埃政权等几条罪名。身为苏联政权接班人,国家权威官媒给他扣上的这几顶“大帽子”着实令震惊了世人,也在全球掀起了轩然大波。

不久之后,赫鲁晓夫上台,成为苏联政权的实际掌舵人。同年12月18日,贝利亚因叛国罪,恐怖主义罪,反革命罪等等罪行,被执行枪决。

斯大林去世后的几个月里,苏联高层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何二号人物,也是最佳接班人的贝利亚会在被判处极刑?

这背后赫鲁晓夫又扮演了个什么角色?

一,政治手段高明的赫鲁晓夫

贝利亚作为苏联斯大林末期,最具实力派的二号人物,在斯大林去世几个月后,就落得个被枪毙处决的境遇。着实令人感到震惊。而且往后数十年间,“贝利亚事件”的谜团也从未解开。伴随苏联灭亡,这起耐人寻味的事件,最终也成为苏联历史发展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一桩疑案。

刑侦学上,曾经有个经典的逻辑:谁获利,谁可疑。贝利亚在几个月的时间里突然倒台,究其背后缘由,自然绕不开一个人,那便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政权掌舵人:赫鲁晓夫。

展开全文

1894年,赫鲁晓夫出生在俄罗斯库尔斯克州卡利诺夫卡。16那年,赫鲁晓夫跟随父母离开家乡,来到卡里诺夫,进入工厂,成为一名技术学徒。

中国有句老话:时势造英雄。赫鲁晓夫14岁进工厂当学徒,经过六年车间洗礼,他成为了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可就在赫鲁晓夫20岁那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炮火迅速在欧洲蔓延开来。而赫鲁晓夫也凭借技术工人的特长,应征入伍。正式走上革命生涯。

赫鲁晓夫是布尔什维克主义的忠实拥趸者。往后的几十年革命岁月中,赫鲁晓夫,凭借出众的政治才干,在1934年时,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委员,正式迈入了苏联政治高层。

从部分史料记载,赫鲁晓夫虽然20岁就入伍当兵。但在军事上的成就,似乎远不如他在政治上辉煌。一个默默无闻的士兵青年,经过二三几的奋斗,能跻身苏联这等庞大帝国政治高层,实属不易。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前景的步伐,似乎才刚刚展露。

成为苏共中央委员后,赫鲁晓夫的人生宛若开了挂一样。他在苏联几次重大事件关口,总能凭借敏锐的嗅觉,捕捉到机遇,并用一次次正确的站位,用十年的时间,又从一名普通中央委员,晋升为苏共中央排名第五的书记,成了苏共中央核心成员之一。

从过往的奋斗历程来看,赫鲁晓夫确实拥有高超的政治天赋,而且政治手段,也足以令人敬佩。但苏共中央排名第五的书记,却远非赫鲁晓夫政治生涯上线。而接下来在斯大林去世后的那几个月里,赫鲁晓夫的所作所为,却惊叹了世人。

二,抓住机遇发动政变,走向人生巅峰

斯大林晚年,身边有两大重量级人物,一位是名义上的“二把手”马林科夫,而另一位是“实权派二把手”贝利亚。

1931年时,贝利亚便被斯大林提拔到身边做副手,担任部长会议副主席,负责苏联国内煤炭,石油,重要军工产业制造等等事情。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却是不折不扣的实权派人物。二战爆发后,他又被斯大林提拔为国防委员,并负责读到弹药,飞机,坦克,大炮等武器生产制造。

二战时期,贝利亚始终陪伴在斯大林身边,深得斯大林赏识。战争结束后,贝利亚被授予了苏联元帅军衔。成了苏联军方不折不扣的实权派人物。

另一位实权派马林科夫,则主要是斯大林身边最重要的“政治助手”,他在党中央书记排名中,属于排名仅次于斯大林的“第二书记”。当时赫鲁晓夫,在党内也仅仅排名第五,不论是军方地位,还是政治地位,显然无法与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相提并论。

但斯大林的突然去世,仿佛给赫鲁晓夫提供了上位机会。因斯大林是突发脑溢血死亡,生前并没有留下遗嘱或者指示让谁接班。而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这两位实权派人物,又彼此谁也不服谁。因此,在斯大林死后,苏联领导人出现了空缺。这时,赫鲁晓夫开始了“左右逢源”,合纵连横的政治操作。

赫鲁晓夫深知,相较于马林科夫,贝利亚实力更强。因此,赫鲁晓夫首先在政治上开始拉拢马林科夫,并且在党内积极为马林科夫站台,并支持马林科夫坐上“第一书记”的交椅。

他在明面上拉拢支持马林科夫的同时,背地里,却用舆论造势的方法,怂恿贝利亚发动“政治大清算”运动,主要打击对象便是马林科夫这一派。

赫鲁晓夫这一招“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确实很奏效。在斯大林去世后的几个月时间里,贝利亚和马林科夫为了继承人的位置,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而苏联军方政要们都把这一切看在眼里。随着争斗持续进行,不论军方还是政要,包括人民,似乎都对贝利亚和马林科夫都极其失望。

在这种情形下,赫鲁晓夫又开始了游说苏联军方的举动。当时苏联国防部长早年间曾是他的老搭档,而副部长朱可夫将军也有跟他一起共事的经历。

于是,赫鲁晓夫以“民族大义,个人情感”为切入点,成功的游说这两位军方实权派人物,支持自己发动政变的行动。获得军方支持后,赫鲁晓夫又游说马林科夫也加入到了这场政变里。

于是,在1953年6月26日那一天,马林科夫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召开了苏联政治会议,同时还邀请了朱可夫将军。当时赫鲁晓夫在会上,大胆指出了贝利亚数条罪状。而贝利亚也不示弱,当场就跟赫鲁晓夫吵了起来。眼看会议要失控,情急之下,第一书记马林科夫,按下了会议里紧急秘密按钮。

在这种情形下,会场外负责安保的军警特工,迅速冲入会场。在马林科夫,赫鲁晓夫,朱可夫等人的指示下,将贝利亚逮捕。几天之后,赫鲁晓夫又指派军方人士,将贝利亚身边十几个实权派人物,统统逮捕,并以反革命和叛国罪就地正法。自此,赫鲁晓夫用一场政变,彻底搬到了实权派人物贝利亚。

随后,贝利亚和马林科夫的争斗世人皆知。而这场本来又赫鲁晓夫一手炮制的政变事件,在他舆论的引导下,又嫁祸给了马林科夫。这让没有军方背景的马林科夫在政治上十分被动。于是,在1953年9月,迫于压力,马林科夫辞去第一书记的职务,退出了政治舞台。

而赫鲁晓夫顺利取而代之,成为了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自此,成了斯大林之后,苏联新的领导人。

赫鲁晓夫在特殊历史节点,用超强的政治手段,大胆的发动了一场政变,将贝利亚和马林科夫这两位实权派人物搬倒,从而让自己走上人生巅峰。其做法,着实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