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盐城 之情 诗情画意 江苏 地名

寻迹江苏老地名|盐城这座老桥,不仅富有诗情画意,还蕴含感恩之情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01:07:02 浏览4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盐城有个老桥,名叫登瀛。登瀛桥是市区标志性建筑之一,“登瀛晚眺”也是盐城著名的古八景之一,富有诗情画意,为盐城人文景观增添一大亮色。而根据史料记载,这座桥是由清代一名善人出资而建,桥名也表达了当地人对他感恩之情。

登瀛桥名是从而何来?

登瀛桥建于何时?盐城市地方志办公室《盐城市志》副总编、盐城市地名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盐城地域文化与社会治理研究院智库专家于海根告诉记者,登瀛桥的由来说法不一,有说此桥建于北宋,有说建于明代。相传古人登临桥上,可观东海,大海谓之“瀛”,桥名也由此而来。

于海根表示,通过查阅史料得知,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盐城知县杨瑞云编纂的《盐城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中明确载有“盐城八景”,而“登瀛晚眺”即为其中之一。至于登瀛桥到底始建于何年,无据可考。

根据《盐城市志》,清代也有关于此桥的记载。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淮河决口,国子监博士孔尚任奉旨,协助工部右侍郎孙在丰疏浚淮河入海口。孔尚任亲至盐城,布置开挖冈门(今龙冈镇)向东的入海新官河(今称蟒蛇河)57华里。为避开县城,新官河道由西门外向北接通天妃闸,很长时间河上无桥,人们出行甚是不便。直到清同治六年(1867年),有个新兴场的富户姓沈名登瀛的人,出资在新官河上建桥,将桥定名为“永丰桥”。沈登瀛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改永丰桥为登瀛桥。

由此可见,在沈登瀛之前,已有登瀛桥,后来因沈登瀛改名为登瀛桥也许是一种巧合。至于桥是否在相同的位置,还是改造修建,都不得而知。但不论如何,如今的盐城人提到登瀛桥首先想到的是沈登瀛,其中也蕴含了对他的感恩之情。

据于海根介绍,当时,登瀛桥建成后,沈登瀛还在桥南买了百十亩土地,派专人管理,名为“桥田”。田中收入作为今后修桥专用经费,管理桥田的是小海滩的凌启庵,专门负责管理大桥。天快黑时,就有人点亮挂在桥栏下的玻璃罩内的油灯来照明,防止从串场河太平桥下东向而来激流拐弯的船只,撞向桥桩。桥板如出现破损,立即雇木工整修,确保桥上行人安全。

登瀛桥南北串场河水流喘激,经常有船与船、船与桥相撞的事故发生。当年,登瀛桥的每一根桥桩都是用粗壮高大的上等木料由上而下深埋河底的,每根桥桩周围都用五六尺长的碗口粗的木材段子紧紧包裹起来,其作用是保护桥桩,名叫子桩。子桩的作用是,南来的船随流水即将冲进登瀛桥孔时,船上水手可用篙钻捣着子桩,减缓船速。

展开全文

据从小就出生在登瀛桥西侧的原住居民凌超越、李云等回忆,河中心的桥孔上面曾经竖挂着一块大约三尺多宽五六尺长涂上白漆的木牌,上面写有小斗大的“对我来”三个黑字,两旁悬挂着闪亮的大灯照明,引人注目,用意是引导南来的行船朝着“对我来”的中间桥孔航行,避免行船出现事故。

1950年,盐城专署水利局为确保南来北往的船只进入登瀛桥时安全行驶,解决登瀛桥水深流急的问题,拨出专项资金,在桥北向西新开了一条河道,名为越河,将河水分流到西面的蟒蛇河中,并在东西越河上分别建造一座越河大桥。这个越河,就是现在的先锋国际万豪大酒店北侧、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门前的东西方向的河道,穿越到泰山庙、市博物馆西侧的建军西路与健康路连接的廊桥(又称西越河桥),与蟒蛇河汇合。越河通流后,串场河水流减缓,进入登瀛桥的船只比以前安全多了。

登瀛晚眺,是别有一番情趣的风景

至于登瀛桥,还有一则传说在盐城城北新兴一带流传。

清代盐城有两个叫“登瀛”的人,一个叫李登瀛,一个叫沈登瀛。这两个人是同年同月同日生,可是家境不同。李登瀛有万贯家财,应有尽有。沈登瀛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愁下顿。沈登瀛后来在城隍老爷的帮助下,获得了一笔财富,但代价是寿命将变短。沈登赢用这笔财富,不仅为当地人造了这座桥,还赈济灾民。因为他的善行,城隍老爷最终赐他儿孙满堂,延年益寿。而李登瀛由于为富不仁,过早离世了。沈登瀛活到八十多岁无疾而终,盐城百姓为感谢沈登瀛独资造桥的善举,就将这桥冠名为“登瀛桥”。

于海根表示,这个传说版本,只是反应老百姓心中美好的愿望,资料出处为亭湖区新兴镇朱福全、孙国强等撰写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是,盐城公开发表刊载的史料文章中,很少使用这个版本。

还有一种说法,盐城古称之一为登瀛,是与登瀛桥相关。于海根表示,这种说法也没有资料可以证实。

说起登瀛桥,自然会想到晚眺,在桥上远望,夕阳西下,芳草之洲,一片祥和的景致。加之近处的波光粼粼,几叶轻舟,舟上有撒网的渔者,暮色里,倦鸟归林,霞光倒影在水中,都成为别有一番情趣的风景,大有“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韵味。清人高岑题《登瀛晚眺》诗云:

众仙携手共登瀛,入画芳菲一望平。

近郭夕阳晴更好,照人春色晚逾明。

绿杨芳草花边路,红杏青帘柳外城。

日落长歌连辔返,隔烟遥听卖鱼声。

登瀛桥曾经是盐城最高的桥梁,一度在老百姓口中被讹称为“登云桥”。传说有一对夫妇带着孩子到登瀛桥上纳凉,孩子爬到了栏杆上,一不小心掉了下去。这对夫妇不慌不忙地回家,把小船划到桥下,正好接住往下掉的孩子。传说总是夸张的,但反映了登瀛桥在盐城人们心目中的位置。

登瀛桥曾几次改名、修建

登瀛桥的名字也几经变化。

据于海根介绍,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4月23日,盐城军民万人悼念从重庆飞延安途中飞机失事牺牲的叶挺、王若飞等“四·八”烈士,报请苏皖边区政府批准,25日遂将盐城县更名为叶挺县,将盐城更名为叶挺城,将登瀛桥更名为“若飞桥”;1949年4月22日,又将叶挺县恢复为盐城县,将若飞桥恢复为登瀛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改名为“工农桥”,八十年代初又改回“登瀛桥”,桥名由上将张爱萍题写。

登瀛桥建成后,几经战火,毁去又重建。据八旬老人凌超越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盐城城市规模非常小,街市也仅仅是一条建军大街而已。登瀛桥是当时最为热闹的地方,小商小贩集聚在此,人流众多。而登瀛桥只是一座木桥,走上去还摇摇晃晃的。

新中国成立后,经多次修建。1960年,拆除木质桥,改建钢筋混凝土桥。现在的桥是2012年扩建的,桥面拓宽,拱桥改平桥,焕发出更加迷人的风采。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民仆

图片由于海根提供

“寻迹江苏老地名”专栏由新华日报和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联办,在《人文周刊·文脉》版、“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交汇点文化频道、“紫金文艺头条”微信公众号推出,邀您撰文探索江苏各地的地名文化,共同讲述地名背后的蕴藏的江苏故事(投稿信箱:4548910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