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重 出走 离家 境界 为人

从考630分被骂离家出走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四重境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8 23:29: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从考630分被骂离家出走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为人父母的四重境界

养育是一场修行,养的是孩子,修的是自己。

你的认知越高,层次越高,孩子自然会更优秀。

作者 | 夏天

凌晨,一个14岁男孩坐在路边哭泣。

边境检查站的管理警察询问他原因时,他的回答让人心疼不已。

原来,他在满分700分的考试中考了630分,且全班排名第四,年级也是前20名。

可他的父母非但没有表扬或者鼓励他,反而指责他不够努力,如果努力的话还会更好。

无比委屈的他和父母发生了激烈的争吵,一气之下离家出走。

他想不明白:

展开全文

为什么自己考了630分,回家还是会被骂。

说实话,看着这个14岁男孩委屈难过的样子,我真的很想抱抱他。

记得《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里曾讲到: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质量有差别。

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父母之爱都深如大海,但质量有差别。

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等,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对细节的处理水平。”

每个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厚望,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人中龙凤。

但是如何真正地教育好孩子,让孩子朝着自己的期望成长,考验的却是父母的智慧。

为人父母共分为四种境界,看看你在哪一层。

第一层:侮之

《原生家庭》里曾指出:言语虐待型的父母极少甚至没有赞美过自己的孩子。

在他们看来,无论孩子怎么做都不能令他们满意,他们需要通过不断地打击孩子来使孩子成长,还美名其曰“打击教育”。

而事实上,父母的打击、贬低和嘲笑不仅不能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伤害孩子。

一位心理医生曾讲过这么一个案例:

正在上高三的女儿,总是不想去上学,也无法跟同学们相处。

妈妈带她去看心理医生,到了医生那,她一句话也不说,一直低着头。

妈妈又急又气,像个凶恶的审判官一样,喋喋不休地数落起她的不是:

“整天丧着一张脸;

胆子小得不如老鼠;

成绩差得跟智障差不多;

真不知道我怎么生了你这么没用的女儿……”

“整天丧着一张脸;

胆子小得不如老鼠;

成绩差得跟智障差不多;

真不知道我怎么生了你这么没用的女儿……”

妈妈毫不留情地在医生面前揭她的短,全然不顾她的面子和自尊。

面对妈妈连珠炮似的打击和嘲讽,她连说话的机会都没有,只能低着头不断地用袖子抹眼泪。

几米曾经说过:“小孩子宁愿被仙人掌刺伤,也不愿听见大人对他的冷嘲热讽。”

每个孩子都迫切地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赞美和鼓励,他们需要从父母的评价里认识自己。

如果父母给予他们的是刺骨的否定和打击,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是不值得被爱的,渐渐变成一个自卑的孩子。

正如海蓝博士所说:

“没有人能在不断被指责,被批评,被训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

孩子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人愿意把事情做好,是因为感到了被理解,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没有人能在不断被指责,被批评,被训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

孩子如此,成人也是如此。

人愿意把事情做好,是因为感到了被理解,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只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爱的、是被尊重的,他才能有充足的能量朝着父母的期待成长。

第二层:畏之

我曾看到过很多揪心的新闻:

11岁女儿抄作业,被父亲拉到车棚,吊起来一顿毒打;

一位妈妈因女儿未完成自己额外布置的“提升作业”,直接用正在炒菜的滚烫铁铲烫向女儿的手和脸;

靖江一位父亲把不爱写作业的儿子打得浑身青紫......

再看看宝网上热卖的教鞭藤条,更是让人心底发凉。

真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黄荆条下出才子”吗?

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曾讲过这么一个故事:

一对音乐家父母,特别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在二胡上有所成就,所以他们一直奉行着残酷的“棍棒教育”。

妈妈发现儿子一边拉二胡,一边偷偷看小说,拉起来就是一顿暴打。

久而久之,儿子越来越讨厌拉二胡,甚至再也不想碰它。

女儿虽然没有放弃拉二胡,却对父母产生了深深的恨意,并与父母断绝了来往。

事实证明:

棍棒教育能让孩子变得听话,却无法让孩子变得自觉和上进;能让孩子变得顺从,却无法赢得孩子的亲密与爱。

朋友小粒是一位很强势的妈妈,她虽然从未对孩子动过手,但她总是喜欢用命令、威胁的语言恐吓儿子:

“马上把电视关掉!”

“写不好,就别想出去玩!”

“你敢动一下,试试!”

“考不到100分,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马上把电视关掉!”

“写不好,就别想出去玩!”

“你敢动一下,试试!”

“考不到100分,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儿子迫于压力和害怕,表面上选择乖乖听话,内心却很是抗拒。

有一次,闺蜜逼他加练一个小时钢琴,他趁着闺蜜接电话的缝隙,把盛满水的杯子狠狠地砸向钢琴。

杯子摔得粉碎,钢琴也因为进了水差点报废。

教育家尹建莉老师说:

“面对一个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就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当成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面对一个孩子,成年人最大的文明就是要站在儿童的角度,努力理解孩子的所作所为,以孩子乐意接受的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引导。

父母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人’来看待,而不是当成一个‘弱小的人’来征服。”

父母不顾孩子的特性和心理需求,单方面地强迫和压制,并不能让孩子真心地顺从,反而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逼得孩子与自己的期望背道而驰。

好的教育,从来不是用父母权威,强迫孩子听话,让孩子怕你畏惧你。

而是像“春风化雨”一样,理解孩子,温暖孩子,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

第三层:亲而誉之

曾有项研究调查数据显示:

“一个经常处于负面评论的人,潜能仅能被开发20-30%;

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到50%;

如果得到来自家庭的肯定,那么潜能则可以被开发70-80%。”

“一个经常处于负面评论的人,潜能仅能被开发20-30%;

如果能得到肯定,就能上升到50%;

如果得到来自家庭的肯定,那么潜能则可以被开发70-80%。”

换而言之, 父母对孩子的鼓励和表扬,是孩子奋进的最强动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阿德勒小的时候,经常因为“爱生病”、“说话晚”被别人嘲笑。

他因此变得越来越消极,性格也很自卑。

他的父亲发现了他的状态,就鼓励他说:

“你不用相信那些人说的话。

你其实很优秀,只要你勇敢去突破,你的人生就有无限可能,所以不要让眼前的困境束缚自己。”

“你不用相信那些人说的话。

你其实很优秀,只要你勇敢去突破,你的人生就有无限可能,所以不要让眼前的困境束缚自己。”

父亲的话像一道灿烂的阳光,照亮且温暖了他灰暗的心。

上学的时候,他的成绩一直不好,数学成绩更是垫底。父亲同样没有骂他,而是想尽办法鼓励他表扬他。

记得早教专家林怡曾经说过:

“与说教、批评、责罚等手段比较,不着痕迹的暗示有着更为神奇的力量,能更快速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与说教、批评、责罚等手段比较,不着痕迹的暗示有着更为神奇的力量,能更快速地改变孩子的行为,引导孩子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果不其然,在父亲的教育下,阿德勒不仅变得勇敢自信,数学成绩也显著提高,成了班里数学成绩最好的学生。

卡耐基说,喜欢被夸奖是人性的弱点。

利用人性的弱点教育孩子,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变得更好、更优秀,是父母的智慧,也是教育最高明的地方。

正如歌曲《you raise up》里所唱的那样:

你鼓舞了我,我能傲立群山之巅;

你鼓舞了我,我敢勇闯海豹之险。

我变得更强,只因借助了您的肩;

你鼓舞了我,我超越了从前的自己。

第四层:不知有之

曾看过这么一段引人深思的动画:

一只熊妈妈带着小熊翻越雪山,小熊艰难地跟在熊妈妈的后面。

快要到达山顶时,因为雪太滑,小熊从雪山上滑落下去很远。

熊妈妈担心地站在山顶观望,却并没有下去帮助小熊。

它就眼睁睁地看着小熊爬上来又滑下去,爬上来又滑下去,直到小熊独立爬上山顶。

一位网友的评论特别贴切:

“‘爹妈不能跟你一辈子,你必须学会靠自己’,这是熊妈妈给小熊上的重要一课。”

“‘爹妈不能跟你一辈子,你必须学会靠自己’,这是熊妈妈给小熊上的重要一课。”

仔细想想,养育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把孩子保护的太好,不给孩子尝试和锻炼的机会,孩子可能永远学不会独立,永远无法强大。

只有学会放手,学着退到孩子身后,狠心地让孩子去做自己害怕的事,孩子才能获取一次次失败的经验,才能发掘自己的潜力,才有能力和信心去面对挑战和未来人生的各种险境。

做一个为孩子遮风挡雨的父母很容易,但做一个心上插把刀、看着孩子受苦的父母非常不容易。

著名家庭教育指导师刘称莲老师就曾讲过一段自己和女儿的经历。

女儿5年级参加夏令营,要离开家20天。

刚开始,她和丈夫每天都给女儿打电话,想知道女儿过得好不好。

第三天的时候,女儿告诉他们打电话的人太多了,每天都要排队,就不天天打电话了。

他们放心不下,又特意驱车两小时去营地看望女儿。

营地没有准许他们探望,他们担心地哭了起来。

结果呢,20天夏令营结束,女儿不仅表现得非常出色,自理能力也提高了不少。

那一刻,她终于明白:

养育孩子,就是一个不断放手的过程。

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在身边,给足他们安全感和幸福感。

他们往前冲的时候,你要退到一边,给他们机会,他们才能得到锻炼,才能获得真正独立的能力。

爱护孩子是父母的天性。

选择放手,远距离的守望,则是父母给孩子最深沉的爱。

网上曾有这样一段话:

每一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一扇成长的门虚掩着。

每一扇门的背后,都有一个不可估量的宇宙。

每一扇门的开启,都是一个无法预测的未来。

重要的是,你能不能温柔地推开它。

教育孩子,从来不是靠蛮力,而是靠巧劲。

我们只有看到孩子的内心,懂得孩子的成长规律,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才能打开孩子的成长之门,让孩子如愿长大。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