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记者包永婷2月4日报道:今天(2月4日)迎来新一年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内热闹非凡。有的市民聆听“立春话养生”的中医养生讲座,有的市民兴致勃勃地制作兔子灯,迎接即将到来的元宵节。这些活动也拉开了上海非遗“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的序幕。
被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 “二十四节气”彰显了中国人对气候与物候相生相依的独特认知和丰富实践。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上海市群众艺术馆馆长吴鹏宏告诉记者,“四时润万物·节令养身心”系列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相呼应,由“应时养生习得苑”和“应时爱物工作坊”两大主题板块构成。其中,“应时养生习得苑”全年将推出12场由中医名家带来的非遗中医养生讲座,“应时爱物工作坊”则偏重非遗手工艺和民俗的体验,全年将举办24次。
“在我们生活之中,中医养生方法处处可见、可用,在疾病的预防、慢病管理等方面有很好的效果。‘三因制宜’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三楼,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膏方文化代表性传承人余小萍带来了“应时养生习得苑”首场讲座“立春话养生,新冠‘阳康’中医调治及自我康复管理”。她为大家详细讲解中医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阳康”后患者存在的种种临床症状认识,介绍中医有哪些方法可以起到比较好的治疗与改善作用,帮助患者康复。同时,她还介绍了一些可以居家自我康复的推拿、艾灸、敷帖、导引锻炼方法和推荐的食疗方案。
展开全文
“应时养生习得苑”由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市非遗保护中心)、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上海曙光中医药研究发展基金会共同策划,借助中医“三因制宜”理论,将节气养生与非遗中的传统医药项目相结合,既推广科学的健康理念,又传播这些中医非遗项目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全年活动科普性强,讲座专家阵容强大,每场活动均由上海市名中医或省部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领衔,涵盖了中医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伤科、推拿、膏方养生方方面面,把上海的“坐堂名医”请到了公共文化场馆,让百姓对高品质中医服务触手可及。
在市群艺馆二楼,大朋友小朋友们手拿材料,跟着虹口区灯彩非遗传承人韩凤一步步做兔子灯。临近元宵,韩凤这几天很忙,每天都排得满满的。在边教边做的过程中,韩凤也为现场市民科普了元宵节的习俗。“不同的年,我们可能会贴不同的动物年画,但是每年的元宵,不管生肖是哪个动物,我们的习俗是只做兔子灯。因为元宵节是月圆之日,想起月亮我们就能想到月亮上的嫦娥以及陪伴她的‘玉兔’,点上兔子灯,就能团圆了。今年恰逢兔年,点上兔子灯,更圆满了。”
韩凤是“江南灯王”何克明的外孙女,从17岁跟着外公一起学做彩灯。当被问到海派兔子灯有何特色,她总结了四个字:“圆、精、艳、亮”。韩凤介绍,“圆”是外形,兔子灯上6个圈都是圆的,做出来的兔子也都圆圆的;“精”就是精致,海派文化追求精益求精;“艳”就是艳丽,灯彩就是要五彩缤纷,我们还尝试各种各样的绸缎织锦等材料来制作;“亮”不仅是兔子灯点亮,也要把兔子灯装扮得亮眼,将亮片、光片等配上去。“美的东西大家都喜欢,何氏兔子灯这么好看,这样大家也愿意来体验,爱上我们的传统文化。”韩凤说。
在新一年的“二十四节气”里,市民们可以在市群艺馆跟着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社区传习老师一道制作有着不同节气习俗和记忆的非遗小手工,比如刺绣、制香品香、柳编小花器、风筝纸鸢、丰收手绳、蝈蝈笼、植物印染画、钩编装饰等,一起感受岁时节令中传统技艺和民俗的魅力。
“大家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具体是什么不一定了解。我们与专业机构合作、搭好平台,推出系列策划,每个月结合不同主题开讲和手工体验,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吴鹏宏透露,接下来,我们计划将市群艺馆二楼打造成上海非遗展厅,展示上海全部的非遗项目。同时,还将邀请附近的中小学生走进群艺馆,了解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