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讯】(记者 邱清月)受债券市场下跌影响,去年11月中旬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下跌潮”,部分产品净值回撤较大引发赎回。最近两个月,理财产品净值开始企稳回升,理财市场逐步修复,部分产品净值回到1元以上。
“一些产品收益率确实不及预期,赎回高峰发生在年前,估计是客户过年需要用钱。感觉赎回压力的最大时点已过,还有新客户拿到年终奖主动来咨询购买新发理财的。”某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表示,“少量产品调降业绩比较基准。我们也在推‘摊余成本法’计算估值的产品,这种产品净值波动相对较小,预期收益较为稳定。”
去年银行理财遭遇两次大规模“破净”。最近一次在12月上旬,市场上跌破净值的理财产品超过4000只。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大范围回撤,理财产品发生了大额赎回。有机构测算,最新一轮的赎回潮使得全市场理财产品规模回撤约2.5万亿元,相当于理财产品规模峰值31.5万亿元的约8%。
随着债市收益率企稳,定开型及封闭型理财的到期规模及开放规模逐渐下降,赎回压力得到缓解。据广发证券判断,2月定开型理财产品打开规模2.32万亿元,相较1月微升,其中1.07万亿元开放规模的运作周期小于30天,将周期性打开,2月理财赎回压力仍较大。银行理财的赎回压力,或许对债市仍有冲击,不过很难再出现去年十一二月那样大的调整幅度。
事实上,由于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银行理财产品的净值波动是常态。2018年以来,以资管新规为核心的一系列重要监管文件的落地实施,开启了“破刚兑、净值化”的资管时代。但很多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大范围“破净”还是很不适应,这也加剧了银行理财产品的大额赎回。虽然银行理财的净值回升企稳,但是投资者的信心需要时间去修复。
记者观察到,银行为了留住客户做出了一系列调整,让理财产品的表现不佳看起来更容易接受一些。比如,有的银行调整了业绩展现方式,从7日年化收益率调整为成立以来收益率;有的银行则增加封闭期限,从12个月封闭期增加到18个月;还有的银行则调整估值方法,从市值法调整为摊余成本法。
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业内建议可以考虑结构性存款、国债、国债逆回购、券商收益凭证,另外还有货币基金、同业存单理财/基金也可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