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计划 人们 态度 评价 调整

计划的时间调整是否影响人们对计划事件的态度评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8 04:40:03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礼记·中庸》中有一句名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这里所谓的“预”就是指事先作好计划。计划是个体发展与组织、社会进步的基础,比如计划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明确方向,有益于人们在认知上保持注意力,在情感上消除由未完成任务而导致的不安感。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准确掌握计划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科学分析其动态变化对人们的影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计划通常涉及做什么、如何做、何时做、何地做等多个方面。然而,现实社会情境中可能会由于某些意料之外的情况而导致原有计划不能顺利实现,即常说的“计划赶不上变化”。

而当已定计划落空之后,人们或取消计划,或是对原制订的计划做出调整,这种调整既可以体现在内容上,也可以体现在时间或地点等方面。

比如你计划下周五参加一个学校活动,但是突然被告知活动将提前,这时你依旧会参加还是找个借口推辞?若依旧参加活动,对该活动的态度是否会发生变化?

研究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采用问卷调查、自然情境实验和实验室脑电实验,旨在考察已定计划在仅仅调整时间的情况下对计划参与者所产生的影响,包括参与者的态度变化及相应的心理机制。

展开全文

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自然情境实验和实验室ERP实验等方法,发现已定计划如果进行了时间调整,这会导致人们对计划事件的行为或态度发生改变,而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预期评价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结果明,尽管人们主观上认为自己反感时间改变(包括提前和推迟两维度)后的活动,但在实际情境中却并非完全如此,这些发现可能有助于人们适应计划的时间调整情境,增加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

首先,研究发现,计划的时间调整会影响人们对计划事件的态度。然而研究一基于反事实思维进行的调查结果与后续两个研究结果存在明显偏差。

研究一结果显示,人们现出对时间调整后的计划活动的不偏好。更进一步地区分积极和消极活动,结论基本符合以理经济人为假设作为前提的时间偏好相关理论,即人们倾向于尽早实现收益,推迟了结损失。

然而,结合研究二和研究三结果来看,人们并未现出对时间提前事件的不偏好。这可能是由于人类天生具有使自身完成欲得到满足的需要,未完成的目标任务长期占据人们的思维空间,因而人们不得不维持紧张的预备状态。

也就是说,未完成的任务会导致人们产生焦虑感和不满足感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因此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可以有效降低焦虑以及增加满足感。

另外,研究者还发现人们将时间推迟的刺激视为具有较低情感意义的结果反馈,继而减少对其的认知资源投入。

一方面,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对于等待的过程感到不耐烦。另一方面,计划的时间推迟导致个体产生更大的预期错误,继而产生对后续事件更消极的预期评价,继而导致对时间推迟事件更低的喜好态度。

其次,研究聚焦的计划的时间调整现象存在“积极-消极不对称”,即时间调整对积极和消极刺激的影响存在差异,反映于研究三的喜爱度评价和P2最大波幅。这是由于预期(品味)积极刺激的过程能有效提高对图片的愉悦度。

此外,只要计划事件尚未完成,该事件便仍存在不确定和未知。而与未来积极事件伴随的不确定能有效诱发人们更为强烈且持久的愉悦感。也就是说,人们在预期积极事件过程中所获得的快乐可能会更甚于真实体验到的快乐。

结合以上两点,人们对推迟出现的积极刺激给予了更高的喜爱度评分。然而,由于预期计划中的消极事件会诱发恐惧感等负面情绪,人们倾向于提前适应消极刺激以消除紧张状态。

研究并未从喜爱度评价与P2成分中得出计划的时间调整降低态度评价的结果,这可能是因为两项指标反映的均是人们对刺激图片的自动化加工,Potts等人提出只有反馈结果满足动机需求时才不需要更高级的控制化的有意识处理。

最后,研究发现了预期在计划的时间调整影响人们对计划事件态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研究二的行为结果显示,计划的时间调整导致人们更可能拒绝参加活动,这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时间调整诱发人们对已定计划活动更为消极的预期。

Poli提出,个体若根据预期系统将当下的行动进程评估为积极,则会保持当前的行为模式;相反,若预期评价为消极,被试则可能会改变行为模式以防止预期的消极结果发生。

此外,研究发现经历时间调整后仍愿意参加活动的被试对活动的预期评价与控制组之间无差异,也为这一结论提供了间接证据。

基于该研究结果,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修改原定计划的时间会导致被试产生预期错误,继而被试会调整对活动的预期评价,选择拒绝参加活动明其对活动更消极的预期评估。

因此进一步地,研究者结合FRN脑电指标与主观报告,对预期在计划的时间调整影响态度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做出更为直接说明。

结果显示,相较于时间不变条件,时间推迟条件诱发更大的FRN。此外,FRN峰峰值与喜爱度评价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该结果明,时间推迟会诱发更大的FRN峰峰值,对应于对后续图片较低的喜爱态度。

以往研究发现,FRN负责编码预期偏差以及对其的消极认知,接着人们基于该神经信号适应时间调整,并在重大动机事件发生之前做出准备调整。

研究者认为,时间推迟导致FRN增大,这意味着个体产生预期偏差并对其产生负认知,继而个体快速进行准备调整,形成对后续图片刺激较消极的预期评价,最后现出对图片刺激较低的喜爱度。

研究验证了对未知事件的态度评价由预期评价所塑造,人们将事先的预期评价作为寻求确认的假设,预期评价与态度评价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的观点。

研究的贡献与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来说,研究的主要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研究是对计划的时间调整现象初次相对完整的探索,以往研究计划的时间调整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更多关注的是时间推迟方面,对时间提前的研究相对较少。

此外,研究揭示计划的时间调整影响人们态度评价的重要机制,能够更好地理解两者关系的作用机理。

第二,研究在探究计划的时间调整影响态度评价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索了该影响对于积极和消极事件来说存在的不一致,并结合更为客观的ERP指标验证了该现象。

第三,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缺少微观、基于一定社会现实语境的实验。尽管思辨研究和严格控制的实验室研究很有必要,且各有长处。

但面对具有复杂的社会问题,从具体语境来描述计划的时间调整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过程,将真正有益于弥补以往各项研究的不足。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研究发现计划的时间调整会影响个体对计划活动的态度以及这种影响的具体现模式,这能够有效帮助人们应对现实生活中不得不修改时间的困境。

研究结果提示,当因各种突发情况不得不改变计划的时间时,可选择将活动提前,以保证参与者在活动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感。另外,可以采用一些方式维持参与者对于活动的较好预期,以免参与者降低对活动的态度评价。

入探究预期评价在计划的时间调整影响态度评价中可能起到的重要作用

个体对某一对象的态度评价从时间维度上来区分实际包括前瞻评价和回顾评价两维度。研究二考察了仍选择参加活动被试对活动的预期评价,却未测量拒绝参加时间调整后活动的被试对活动的预期评价。

事实上,研究提出计划的时间调整很可能正是导致他们产生活动更负面的预期评价,继而选择拒绝参加。

未来的研究可补充这一指标以直接验证我们的推测。此外,对于仍能参加的个体来说,预期评价也是其中极其重要的指标,正如我们研究三所发现的那样,计划的时间调整通过影响个体对刺激的预期,继而影响个体对其的态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