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厚重铁甲和强大火力的战列舰与坦克,一度被人分别视为海洋和陆地上的霸主。然而,经过半个世纪的战争洗礼,昔日里驰骋海洋的战列舰已被战争淘汰,沦为了现代海战当中的次要角色。而和战列舰设计相似 ,装甲防御和火力进攻并重的坦克,却依然保持着“陆战之王”的名号,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原因,让战列舰和坦克拥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今天,本期节目就为您讲述:陆战之王坦克,为何至今保留了它今天历史的地位。
战列舰和坦克,都各自扮演什么角色?
战列舰和坦克之所以一度被人分别称为“海战之王”和“陆战之王”,就是因为这两种武器,在海战和陆战的战场上都曾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甚至能够成为主导一场战役胜利或失败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战列舰和坦克,在战场上究竟扮演着怎样不可替代的角色?
我们先从战列舰说起:战列舰最早起源于17——18世纪的木质风帆战舰。当时这些战舰进行作战的主要武器是精度不高的火炮,一般被安置在底层甲板的侧舷处,通过侧翼开口的炮眼对外开火。然而,因为这些木质风帆战舰主要使用以风能为代表的自然力,而且火炮使用的是容易产生剧烈浓烟和噪音的黑火药,往往一发炮弹打出去之后,单艘战舰继续开火的精确度就会出现明显下降。为了让战舰的火力打击精确度得到进一步提升,海战的将领们就想出了让战舰排成一列,进行输出的办法,通过扩大火力覆盖面以增加火力打击的精确度:这样的排阵方式类似于欧洲同时期陆战的线列步兵,因此,这些木质风帆战舰就被称之为“战列舰”,战列舰的名字也由此得来。
展开全文
(法国“熔岩号”战列舰,是早期铁甲战列舰的代表)
而到了19世纪工业革命蓬勃发展后,蒸汽机被广泛使用,工业炼钢技术也逐渐成熟,昔日里靠着风能驱使,且身板脆弱的木质风帆战列舰也就逐渐被历史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以蒸汽为驱动力,并在外面包裹上一层厚厚盔甲的“铁甲舰”,然而战列舰排列成队,进行海上齐射的作战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得到延续,因此“铁甲舰”在当时也一度被称为铁甲战列舰。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战列舰称为了海上的霸主:因为双方海战的作战方式十分单一,都是在海上排列成队,然后进行齐射,这就使得双方的战舰谁的铁甲更厚,谁的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猛烈,谁就能在这一场海战中,取得战争的胜利。
后来铁甲战列舰更进一步发展,就成了全身上下都被铁甲包裹,且装配有重炮,并且航速得到提升的“无畏舰”所取代,对战舰护甲和火炮的性能也更加推崇,其中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英德“日德兰海战”,就是双方凭借“无畏”战列舰一决胜负的典型战例,这一时期的海战,也因战列舰被命名为“巨舰大炮”时代。
而坦克在陆地上“称霸”的时间,要晚于战列舰,坦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6年6月,索姆河战役爆发,86个师的英法联军和67个师的德军部队在索姆河河畔开展激烈厮杀。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机枪、重炮广泛使用,战场上率先进行步兵冲锋的一方,往往会遭受重大伤亡。为了配合步兵在战场上进行推进,英军首次在此战中使用一种名为“水柜(tank)”的武器,这种武器就是装配有厚重铁甲,并配备有火炮或机枪的机械战车,而步兵则尾随其后,在这种武器铁甲的庇护下得以冲锋。后来,这种最初被命名为“水柜”的武器在流传至中国后,取谐音被命名为“坦克”。
在索姆河一战中,坦克展现出了惊人的威力。自此以后,世界各个军事强国便普遍开展起了坦克的研发工作,并将坦克和轻步兵配合使用,以作为辅助步兵开展推进,掩护步兵进行冲锋的重武器。而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则被从步兵部队当中分离了出来,进行大规模集中使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装甲集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坦克的装甲不仅得到进一步增强,用来增强坦克行军速度的引擎也得以进一步开发。因此,由大批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在战场上便成为了可以快速突破敌军防御阵线的精锐力量。
德军正是通过闪击波兰、曼施坦因-古德里安计划,巴巴罗萨计划等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彰显了坦克这台战争机器巨大的战争潜力,而在苏德战争中号称“坦克大战”的库尔斯克战役,更是奠定了自此以后坦克位居陆军王者的位置。直至今天,坦克依然作为一种突破敌军防御阵线的机动性力量,活跃于世界各地的战场之上。
战列舰的淘汰史,或许能告诉武器迭代的原因
但是,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早了坦克几百年诞生的战列舰,也成为了海战中最早跌下海战霸主神坛的武器。
导致战列舰跌下神坛的,有两方面具体的原因:第一便是航空母舰的应用。1917年,英国海军决定在皇家巡洋舰暴怒号上进行一次侦察机起飞,而这是航空母舰诞生的标志。但此时的航母,仍然无法取代战列舰的位置,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侦察机提供飞行的甲板平台,以此来进一步增强海战中的舰队侦查工作。但随着 战斗机、轰炸机技术的不断成熟,战舰上承载的飞机破坏力也就越来越大,航母也就逐渐走向了海战舞台的中央。但是,航母在海战中的主导作用,也是逐渐被人们发现的过程: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期间,美军的战列舰主力部队被日军的突然袭击消灭殆尽,仅有少数航空母舰因外出演习而幸免于难。
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曾经一度悲观地认为,战列舰损失惨重的美军太平洋舰队已无法战胜日军,身着做出了计划令美军撤出西海岸,在美国芝加哥附近抵御日军的打算。然而,美国海军指挥官尼米兹临危受命,于中途岛之战中以少胜多,集中美军在珍珠港一役后残存的美军舰队击败日本海军,由此名声大振。而使美国舰队能够在战列舰舰队受损严重的情况下,依然击败日本海军的,正是尼米兹在这一战中对航母的充分应用:航空母舰的存在,让海军战斗机、轰炸机可从空中对敌军战舰进行毁灭性打击,战机在空中的机动性是海军战舰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航母普及和使用的海战中,一旦制空权被敌军争夺,那么装甲再厚重的战列舰,也将成为敌军空军的活靶子。从此以后,战列舰在海军中发挥的作用便越来越弱,而航母则逐渐取代了之前战列舰作为“海上霸主”的位置,立体化的海战时代由此开启。而随后驱逐舰、巡洋舰和潜艇的广泛应用,都是为了保护“航空母舰”这一海洋上的输出主力,战列舰也成为了保障航空母舰进行护航的“配角”。
而促成战列舰屈居于航母之下的第二个因素,便是现代化的战争模式。我们都知道,以海湾战争为代表的现代战争,有一个明显的作战特征:那就是电子战和信息战。现代战争的内核,就是通过情报和电子作战“料敌于先”,同时又凭借导弹等超视距武器“伤敌于千里之外”。而战列舰由于自身在海上航行速度较慢,加之并没有供电子干扰机等信息战空军部队起飞和降落的平台,因此在信息作战上就不如航空母舰。而在导弹配备上,航空母舰可配备相应的海上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而航空母舰上的空军部队,也可配备空对空导弹,空对地导弹,实现对敌军的超视距打击。因此,无论是在信息战领域的作战潜力,还是配备武器的多样性,战列舰都要比航空母舰略逊一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航空母舰)
因此,从战列舰被航空母舰取代的过程,我们就可以发现,一种武器从战争中跌落神坛,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便是有更先进的武器,对它的战场作用进行了替代,其二便是不适应现代战争的节奏。而这,也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坦克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被淘汰掉。
坦克,为什么至今仍没有被淘汰?
从战列舰被淘汰的原因中,我们也可以找到坦克为何至今仍然活跃在世界各地战场上的理由:其一便是坦克虽然在某些方面有着缺陷,但在战场上还没有一种新武器能替代坦克的位置;其二,坦克在陆战中依然能适应现代战争的节奏。
首先来说第一个方面,虽然目前反坦克武器被广泛应用在战场上,坦克厚重的装甲已经不再是战场上的神话,在美军中被普遍使用,较为先进的M1坦克,在伊拉克游击队的反坦克RPG火箭弹打击下,依然难以幸免。而M1坦克和伊拉克军队的反坦克PRG火箭弹造价差距是18倍,对于美军而言,坦克的损失绝对是一场“亏本”的生意。但即便如此,坦克依然不能从战场上的位置被替换下来,因为时至今日,依然没有一款武器能够扮演坦克掩护步兵冲锋,突破敌军防御阵线的角色。面对机枪、重炮等重火力,军队总不能让士兵来直接进行冲锋,依然需要装甲部队在前方的配合。
此外,虽然现代战争中空军部队被广泛应用,可对敌军的营地和城市进行打击,比如在伊拉克战争中有三成的伊拉克军营就遭到了美军的空袭,军营指挥系统基本瘫痪。但是,剩下的7成部队,以及对城市防务的掌控,是无法完全交给空军部队来处理的,这时候就需要以坦克为主的陆军部队,来对敌军阵地的防务进行突破,对空袭后残余的敌人进行收割,这些都是空军部队无法完成的任务。
而在信息化、电子化作战的现代战争时代,坦克也依然能够较好适应战争的快速节奏。因为目前坦克也装配了相应的信息化、电子化作战武器,而坦克的引擎也被不断开发,这使得坦克在陆地上既可以成为突破敌军防线的机动性力量,也是一个随时可移动的电子信息作战平台,这就使得坦克在陆战之中,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屹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谁都无法确定未来究竟会不会真的有一款新武器,取代坦克目前在陆军中的位置。这一切,让我们交给时间,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