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界 鼻祖 中国 命名 名字

他是中国晚报界的鼻祖,行业最高奖就以其名字命名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8 03:01:02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月初记者节,温州9名新闻工作者收获了温州超构奖,这是温州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的最高荣誉奖。

从瑞安云周街道走出的赵超构是新闻界“泰斗级”人物,以他名字命名的赵超构新闻奖是中国晚报界的最高奖项。

9位新闻工作者获得第二届温州超构奖

赵超构的一生有“三不朽”,一是访问延安,著就被称为中国版《西行漫记》的《延安一月》;二是主持新中国第一份晚报《新民晚报》,开晚报之先河;三是撰写时评杂论万余篇,林放(赵超构笔名)式杂文独树一帜。上期我们聊了赵超构的生平,以及其一生受到毛主席七次接见一事。本期,我们重点讲一讲赵超构在中国新闻发展事业上的贡献和成就。

主持新中国第一份晚报

1946年5月1日,上海《新民报》(晚刊)创刊,赵超构出任《新民报》副总主笔兼上海版晚刊总编辑,全权负责上海编辑部的工作。

1958年4月1日《新民报》(晚刊)正式改名为《新民晚报》。此时的《新民晚报》经过赵超构的两次改版,面貌焕然一新。第一次改版在1956年的1月,只是改变了一部分形式,内容上没有过多的变化。第二次改版在1956年6月后,是彻底的改变,赵超构提出“短些,再短些;广些,再广些;软些,再软些”的办报风格。全新升级的报刊,地方新闻、社会新闻和文化新闻等各种类型的文章大大增加,副刊和其余各个版面都有改进。报纸的发行量从新中国成立初的两三万份,一路飙升到三十三万份,就连毛泽东都称赞说“别具一格,我喜欢看”。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全国多个报刊被迫停办,《新民晚报》也被卷入这场斗争中。1981年冬天,在《新民晚报》即将复刊之际,赵超构做了《我们怎样办晚报》的报告,把多年来《新民晚报》办报的得失经验进行了总结分析,提出了“宣传政策,传播知识,移风易俗,丰富生活”的十六字编辑方针。短短的十六字方针,一直延续到上世纪90年代,成为那个时代《新民晚报》凯歌奋进的强大动力和指引。

展开全文

1982年1月1日《新民晚报》复刊

1982年元旦,被迫停刊16年的《新民晚报》得以重见天日。在“复刊第一号”的头版上,赵超构以“本报编辑部”的名义发表了《复刊的话》,他借用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意,把《新民晚报》比作“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栖息于寻常百姓之家,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为百姓分忧,与百姓同乐,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办报思想成行业标杆

赵超构的办报思想是我国新闻界的一笔宝贵财富,对我国新闻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晚报、都市报等的创办具有指导意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诞生了十几家晚报,中国晚报发展迎来第一个高潮。由于没有办晚报的经验,所以在创刊前夕,各家纷纷派人到上海向《新民晚报》取经。

1957年10月1日,《羊城晚报》创刊,1958年3月15日,《北京晚报》创刊。尽管两家报纸的办报宗旨、风格、内容大不相同,但又有许多相似之处,都吸取和借鉴了赵超构的办报思想,并结合本地情况加以发挥。

1979年,赵超构背着相机在黄山

1985年,全国晚报工作者协会正式成立,赵超构当选为会长。当有人向他求教时,他总会耐心地、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办报经验。

都市报、晚报看似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报纸,但他们都是一份办给老百姓看的报纸。纵观现在晚报、都市报的定位与发展趋势,在它们的身上,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赵超构办报思想的影子。

1995年,全国第一份都市报《华西都市报》创刊,提出了“市民生活报”的定位,这与《新民晚报》曾经的定位非常相似。河南的《大河报》定位“采缤纷天下事,入寻常百姓家”,前半句继承了赵超构提出的“广些,再广些”,后半句直接延续了赵超构“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宗旨。《三湘都市报》喊出了“服务市民,情系万家”的口号。

晚报、都市报在写作手法上求“软”,报道极具人情味,这与赵超构提倡的“软些、再软些”是一脉相承。晚报、都市报强调娱乐与休闲,与赵超构提出的“文娱性”“丰富生活”等观点相近。

一笔曾当百万师

赵超构从业近60年,赵超构撰写时评杂论万余篇。

1941年《新民报》(晚刊)在重庆创刊的当天,同步推出赵超构以“沙”为笔名刊文的《今日论语》专栏,时间跨度长达七八年之久。毛泽东曾以“胆识可贵”评价赵超构,这一特质在《今日论语》中得到充分体现。以敢言为特色的《今日论语》刚出台,便以一篇篇短小精悍、针砭时弊、鞭挞丑陋的小言论吸引了读者。

之后,赵超构先后在《新民报》《新民晚报》开辟《随笔》《半晚谈》《灯下闲话》等专栏,以史铎、沙、沙驼、林放等笔名,每日撰写新闻评论。其中刊发在成都《新民报晚刊》副刊的《半晚谈》是我国新闻史上坚持时间最长、跨度最大的杂文时评专栏,开笔于1943年6月18日,终笔于1992年逝世前,即便是后来到上海工作,仍向成都供稿。《半晚谈》从环球到里弄,从决策大政到生活琐事,从领袖伟人到“有理教太公”的小娃娃,天南地北,无所不谈。

赵超构撰写的“未晚谈”版面

赵超构撰写的杂文、时评蜚声新闻界,每篇文章不过五六百字,短的只有一二百字。文章虽短,却能讽讥世故,铿锵有力,每篇言论如匕首投枪,嬉笑怒骂,挥斥方遒。

《人民日报》在赵超构先生逝世后刊登纪念文章时,引用一首诗“一笔曾当百万师,手不停椽至去时;铮铮雄文传千古,赤赤丹心照汗池。”对赵超构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

参考文献:

1.《赵超构》晃鸥

2.《赵超构新闻思想研究》贺慧

3.《试析赵超构的新闻思想》邓燕

4.《赵超构晚报工作的思想及影响——纪念新民晚报创刊70周年》白子超

5.《凌云健笔 言论巨擘——赵超构评论研究》戴凌波

编辑:连佳佳

美编:小 叶

审读:何光明

审核:欧兴俊

终审:陈锦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