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他荣耀期待的啥——
“中西医、中西药优劣之争由来已久,一直是各执一词、难有定论,川贝枇杷膏‘征服’美国患者,有力地说明中西药各具优势,而不是非此即彼、舍此取彼那么简单,这无疑为促进世界范围内消除偏见、求同存异、提供了良好契机,更不啻是对唱衰中医无声的辩驳。
川贝枇杷膏在大洋彼岸的走红,又多少让人感到些许不堪,并由此心生更多期待……国内患者普遍推崇的止咳糖浆,虽然进入北美药店,功效一直尚未为洋人广泛熟知和看好,要不是这一波强流感来袭,或许可能依旧‘待在深闺无人识’,无论从市场推介还是文化交流角度来考量,中药、中医‘走出去’,有关方面显然都须要有更多、更主动、更具成效的作为。”
《南方都市报》就是你们南方报业的呀,眼瞎吗?
为什么说“美国人疯抢枇杷膏”这样的谣言是在黑自己黑中药?这篇文章就是活生生一个例子,这就是谣言的负作用,你“荣耀”“期待”的是不存在的“意淫”,就像美国人说“中国人疯玩橄榄球,有关方面显然需要有更多、更主动、更具成效的作为”,这不是天大的笑话?
展开全文
1、“一瓶炒至450元”的谣言是这么来的
《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原文:
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恰恰钻了人给你的这个洞,而且迅速无耻的扭曲成了《450元一瓶!中国这种“神药”在美国卖到脱销》。
2、“好莱坞明星《怪奇物语》演员马修·摩丁”的谣言是这么来的
《华尔街日报》原文:
正出演Netflix剧集《怪奇物语》(StrangerThings)的演员马修·摩丁(MatthewModine)说,今年他得流感俩月,病魔仿佛一直深深徘徊在自己的胸腔里。病得最严重时,他在亚马逊花30美元买了一瓶枇杷膏。
马修·摩丁只说在亚马逊花30美元买了一瓶,没有一个字说喝了病就好了,还担心这能不能喝。
“我超爱它的!感冒已经2个月了,在最严重时服用它,情况立刻好转。”“但是,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玩意儿太贵了啊!我在亚马逊网站购入,一瓶要价居然30美元。”
还“我超爱它的”!还“情况立刻好转”!还“唯一的缺点就是这玩意儿太贵了啊”!
简直是不忍直视!这是好莱坞影星?这是“台湾腔”+“东北味”+”保健品促销”好吗?你能想象这是什么级别的媒体造的谣吗?
3、那位引“爆纽约加州疯抢枇杷膏”的教授的谣言是这么来的
《华尔街日报》原文:
这个“美国人疯抢枇杷膏”的奇闻就此在中国疯传得家喻户晓,恐怕只有美国人自己不知道了。
国内的媒体加了一大堆枇杷膏能治流感治癌的吹捧,而《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几乎都是在警示:
纽约长老会医院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的肺内科专科医师布伦纳博士说,服用草药补充品可能有健康风险,“我想很多人甚至可能不会告诉医生他们在吃这些东西,这会造成问题。一些草药和处方药之间的相互干扰已得到确切证实。”“应对流感,抓住用药时机至关重要。因为特敏福(Tamiflu)这一类抗病毒药物需要在感染后的48小时之内使用才能起效。如果把草药作为首选药物,那就会错失窗口期,尤其对身体有其他问题的人来说,流感病毒导致他们住院或死亡的风险更高。”
纽约市卫生局局长扎克敦促说,所有人都应去打流感疫苗,任何人有了流感症状都应该尽快就医。
诗人布莱格从唐人街一位针灸师那里听说了枇杷膏,他说:“我对这种东西不太放心。如果你细看标签,那上面有1,000种你闻所未闻的草药成分。”
《华尔街日报》英文版的标题——《因为能止咳,部分纽约人在谈论一种草药补充剂》(HerbalSupplementHasSomeNewYorkersTalking,InsteadofCoughing)。
副标题则说得更明确——《一些人称川贝枇杷膏有疗效,但专家警告食用这种产品存在一定风险》(SomeclaimsuccesswithNinJiomPeiPaKoa,butexpertswarnoftherisksoftakingsuchproducts。)
然而到了国内媒体上,主标题进化成了《咳嗽不用怕!这个中草药剂变成了纽约客们的话题中心》。
副标题则没了!
把一篇警告提醒的文章,生生改造成“中国神药征服美国”,这么多大媒体就这么玩?!实在不明白到底是为了什么?是要把仅存的那点信任也消耗光吗?
FDA说得很明白,“对那些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产品保持警惕”,没有人觉得更该保持警惕的是中国人吗?你搜搜看现在攻陷各电视剧的“鸿茅药酒”,它被罚过多少次?
神话被戳穿,就成了“巫话”,最终黑的是中药,是自己。
附《华尔街日报》中文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