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集权 宋代 体制 科技发展 政治

宋代的科技发展、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环境与军事改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7 21:05:04 浏览4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影响宋代科技发展水平的原因,一是通过科技概念、定律、方法、仪器等手段进行考察;二是对科技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即通过研究所处的特定时期的背景环境等社会因素去寻求。

总体来说社会对科学的影响,一是向科学技术提出源动力;二是提供了物质保障和理论基础;三是营造了有序的科技发展环境。

宋代分为北宋和南宋,两宋时期的改革,归根结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从而巩固了统治阶级的政权,促使社会的繁荣。

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后,当朝政府的目的在于重建中央集权的专制统治,其次是宋王朝长期巩固,科研的方向与重心始终受到政治因素的主导。

因此,改革当朝的政治军事为首要任务,在政治环境、科技选拔制度、科技奖励政策、军事改革等方面都影响了宋代科技的发展。

一、中央集权体制下的政治环境

中央集权在封建社会就一直存续,加强于宋元时期。集权措施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许多,例如秦朝推行县制。隋唐的三省六部制等等,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君权,实施统治。

1.中央集权的加强

北宋之前,政权长期分裂割据。在建成之初,统治阶级就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展开全文

第二、“制造钱谷”。规定地方所有财政都由中央收回掌握,但可保留一小部分作为日常支出。

第三、“收集精兵”。将兵权统一到中央调配,并选拔精兵良将归集中央,为防备地方军队过于强大,与中央政府进行抗衡的局面。

其次,中央也将兵权进行分割,设立“三衙"和“枢密院”进行统领,分管不同的领域。三衙“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枢密院“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领兵权和调兵权各自独立,相互制约。

2.政治环境的稳定

首先中央集三权达到国内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从事科研的人员能够在稳定的局势下进行研究工作,并且政治环境的统一也给予科技体制稳定发展的空间,为科学技术的进步营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其次给与从事科技的实验物资和信息资源较为集中,科研经费及机构都能够得到政府的集中支持。

最后是高度集权后的朝廷对与科技的组织管理、宏观调控的力度增大,促使相互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仅从方向感、过程、结果上进行全程把控,还能在资金、人事、机构、设施等方面进行系统提升,促使科技全面发展。正如张密生所说:“只有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科学技术才能快速地发展起来,良好的社会环境是科技之树成长发展的肥沃土壤,”。

只有国家环境的稳定,生产研究才可以得以持续,人民不再流离于兵荒马乱,才有条件追求生活质量及提高生产生活标准。

由此可见,宋代无论是在科技能力还是科技体制的发展上都形成了政局稳定、集权统一的政治环境。

宋代政治制度包含人事、教育、科举、奖励、军事、官职等,其中对于影响科技发展主要的政治制度是科举选拔与奖励政策。

宋代重文的政治思想促进了科举制度的改革,打破了门第观念,强调的是真才实学。

这样便提高官僚群体中来自孤寒之家的比例,使宋代平民阶级为官的有识之士的队伍不断壮大。更激发了为学的积极性,扩充了科技人员的队伍。

宋初科举自太祖建隆元年以来,就开始对科举取士的制度及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确保孤寒之士能够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环境中去竞争。

如太祖时期,颁布及第举人“不得呼春官为恩门、师门,亦不得自称门生”,明令禁止科举入仕后的拉帮结派行为。

乾德元年,禁止“公荐”,防止营私舞弊和特权泛滥。开宝六年,正式施行殿试制度,并再次“申禁私荐属举人,募告者,其赏有差”。太宗雍熙二年实行别试制度,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

同年三月,实行唱名及第之制。淳化三年,开始实行锁院制度,防止考官泄露考题等舞弊事件。

中国古代科技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科技发展与自然经济密切相连,所以它本身具有很强的经验性质。

人才选拔的扩大,便增加了对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等生产活动的熟悉渠道,会有意识地去体察民情,并能够正确认识被视为“贱伎”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农业生产、手工业劳动的重要性。

他们具有科技探索精神,能够成为科技专家。知识分子当中一些具有务实思想的人,也十分注意对科学技术有关问题的考察和研究。

宋真宗时期的官员邢罠,农家子弟,对农业生产十分熟悉,总结了当时农业灾害的发生规律,并提出了富有远见卓识的防灾主张。

虽然宋代的科举录取规模得到了大幅度扩展,但是通过科举入仕的人才仍然是很有限的。还有相当一部分人专门从事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成就。

宋代技术官机构大都是通过考试招收一定名额的学生,有时还会设立专门的学校。这些科技专类学校经过长期的培训,会通过专业技术考试来进行内部选拔,考查其专业技术水平,择优补充技术官。

如天文学,宋朝正式在司天监设置监生,司天监通过组织专门的考试来选拔录用学生,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学习之后对他们进行考核,合格后才可进入朝廷的天文机构。

理宗淳祐十二年,政府对算学的学生实行两年分科考试制度,两年分别考试历算与天文、合格者才允许对政府进行人员补充。算学的考试采用太学的公私试和“三舍法”制度,依次入仕为通仕、登仕和将仕郎。

宋神宗熙宁九年,医学脱离太常寺管辖,归为太医局建制,太医局设置提举判局官,下设方脉、缄、疡三科,每科设教授一人。

学生通过专业考试入仕的技术官,由于受到了科技学校的专门教育,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奠定了从事科技工作的基础。

荐补,即民间的技术人员,由朝廷命官推荐录入技术官。如沈括为修订历法,举荐精通盲人卫朴;苏颂为了创制水运浑天仪,也推荐史韩公廉等例。

通过官员推荐的办法而被选拔的科技人才多有一技之长,在宋代科技人员选拔方面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军事政策的改革

朝廷由于重文轻武的思想所致,采取的兵役及募兵政策提供了大量的劳作人员,刺激了民生科技的发展。

宋代虽然国内政局统一,但由于高度集权,武将精兵多集中于中央,造成了边防较弱,从而导致其他民族军队屡次侵犯边防。出于战事所需,政府重视军事科技尤其是火器的发明。

宋代实行募兵制,免除了农民的大部分兵役,由厢、禁军分担农民和工匠的兵役。前朝的府兵制度是结合均田制而产生的,凡是二十至六十接受国家的授予的土地,便要应征服役,无法务农,导致荒废,后来赋役繁重,导致人民四处逃亡。服役发展至宋代,以雇佣性质取代了府兵制度,实现了兵农分离。

宋代不仅募兵给予衣粮,在宋神宗时期还出台“因事募人,团立新额”的规定,如因水路运送、修建道路桥梁、河堤、窑务、船坊、铸钱、铁匠、木匠等,都按不同职务成立专业性队伍,第一是让广大的生产者免受征战之苦,从而保护各种从事生产制造的工作者。

第二从事各项专业类事务,例如畜牧、手工等,这样而产生专业的生产工作人员。宋代农民和工匠虽然受到赋税的剥削,但是获得了比前朝安定的生产环境,并且募兵制也大力促进了农业和手工科技的研究与发展。

由于宋朝的中央集权制,加大了中央的财政、决策、军事力量,但同时也削弱了地方的军事武装与边防能力。宋朝的边境与国防安全长期受到邻国的武力侵扰。在真宗执政过程中,辽国相继在边境与朝廷发动了多次冲突,当朝军队损失惨重。

由此开始便注重不断整顿与加强边防,注重对军事科技的研究,鼓励研发新式武器,表彰先进军事技术。宋代曾工亮在水利、术数方面都颇有研究,他负责编撰的《武经总要》影响最大,被封为史部侍郎。

宋代由于边境侵扰,战乱不断的原因,较为重视武器制造与研发,给予的奖励也特别丰厚,由此来鼓励新式武器的发明创造者。

当时研制武器的风气较盛,如咸平元年,御前忠佐石归宋献上木羽弩箭,射程远,杀伤力大,朝廷增加了石归宋的每月俸禄。

咸平三年,造船务匠人项绾等研发海船,获得钱币奖励。同年神骑副兵马使研制铁槊,用于马上作战,具有很强的杀伤力,适宜运用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在军事技术上还出现了研发出了惊人的成果,即火器制造。

火箭发明后迅速运用到实战中。宋真宗咸平三年神卫水军队长唐福研发多种火器,主要是以燃烧性和爆炸性为主,杀伤力极大。

宋代武器制造水平远超前朝,一是当朝政治上三面临敌,国防任务为首要之急,二是对从事兵器制造与改进的丰厚奖励也推动了武器技术的进步。

总结

由此可见,政治体制,科举制度、官职系统、奖励政策、军事改革作为组成科技体制的要素之一,在满足统治阶级需要的前提下,与民生需求密不可分,不仅因此提出了更高的科技需求,也影响着从事科研的人员、能力、信息资源等多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