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游览过峨眉山的人都知道,在从峨眉城去往高桥镇的途中,公路左边立着一座巍峨壮观的牌坊,上面写着“天下名山”四个大字,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由来,为此请大家听我讲讲有关它的故事。
翻开历史的篇章,在1935年蒋介石趁红军进行长征时,在峨眉举办军官训练团,由蒋氏亲任团长、四川省主席刘湘任副团长、陈诚任教育长、川军将领邓锡候、刘文辉任副团。此次举办峨眉山军官团,蒋氏想通过对云南、贵州、四川三个省的高级军官的集中训练,借此机会对在峨眉活动的红军进行“围剿”并进行彻底消灭,达到完成他的“剿共”计划,为了尽快做这件事,蒋介石派他的心腹将领薛岳提前到峨眉山做准备。
为了迎接蒋介石的到来,讨他的欢心,薛岳在1935年的上半年,调集了夹江、峨眉、乐山等三地的三千多民工,对峨眉山的道路和其它的一些生活设施进行了修缮和美,并花巨资为蒋介石修了官邸,就是现在报国寺附近的红珠山宾馆。
其间在峨眉山下,距离报国寺约一公里的路边修了一座木结构的牌坊,其结构是六柱三跨,总跨度是3.5米,高度为7米,只能通过一辆小车,建好后薛岳请了书法家于右任在牌坊的上面题写了“峨眉天下秀”的五个大字,使名山的牌坊初立于峨眉山脚下。
经过十五个春秋后,蒋家王朝被推翻,人民翻身得解放,新中国诞生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峨眉山当时的管理员派人取下了国民党人士书写的匾额,邀请了当时乐山的知名人士叶明诗,用楷书字体写了“天下名山”四字的匾额重挂在牌坊上,为此坊上的题字正式更名为“天下名山”。
时间隔八年后,也就是1958年大跃进期间中央发出“大炼钢铁”的号召,全国各地掀起炼钢炼铁的热潮,峨眉也不例外,为了寻找更多的炼钢铁的燃料,这座木结构的牌坊被拆除成了炉中燃料,化为了灰烬。
展开全文
到了1959秋,为了庆祝“建国十周年”,展示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新成就,当时峨眉山的文管负责同志卢贵云等人提议在原地重建一座牌坊,很快得到上级领导的同意。不久就动工,修建的材料是沙混合石灰,用砖砌成的,其结构是四柱三跨,总跨度是五米,两部车子可以同时通过,高度是九米,上面的题词“天下名山”由的文学家郭沫若手书所写,后镌刻在牌坊上,作为向国庆十周年献礼。
上世纪80年代
光阴似箭,明月如梭,转眼间三十元年的光阴很快过去了,到了1983年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为了大力发展旅游业,峨眉山管委会的领导决定拆除旧坊,原地重建新牌坊,他们先开会定方案,后筹集资金,接着很快动工了。在建造中,工匠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建造。
牌坊的结构仍然是四柱三跨,但它的跨度增长到了22.2米,中间的空间道为双向四车道,高度达到17.8米,上面原来的一条长横梁,改为采用钢筋混泥土结构,仿照木建筑样式,形成三层飞殿翘角,由下至上并排着,完全现出明、清两朝的建筑特点,显示出一种豪近、雄伟、古朴、典雅的气派,在牌坊的正面仍然是郭沫若的“天下名山”手写字体,背面是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的“佛教圣地”匾额。
上世纪90年代
在牌坊的右侧,有三个大小不等的自然大石头,上面分别刻有苏东坡的书法,连缀成“峨眉山”字样,显得刚劲有力而奇特,在牌坊的正前方是一条宽敞、平坦、明亮的公路,后面是一条通往报国寺的宽阔的公路,两旁是浓荫密林,加上建筑物整洁古朴,形成了峨眉山脚下的自然风景带,让游人一看就明白此处是去峨眉山的起点,心里立即会产生对峨眉山的依恋和向往之情。
21世纪初的牌坊
不要小看它只是一座牌坊,但它的地位很高,美名早已远传异国他乡,它是我国现存牌坊中最大最完美的一座,成为了峨眉口旅游业的重要标志,在中外游客的海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各位朋友,听完了我的讲述,相信你对它的兴衰变迁过程有了个全方位的了解,从而不禁会从心里发出赞叹:“唉,多好的建筑啊!多好听的故事呀!想不到这座牌坊的来由如此的充满曲折坎坷。”不过百闻不如一见,我希望你倘若有空的话,最好亲自到峨眉山来游览一下,站在面前见见它的雄姿,领略一下它的风采。(峨眉文史袁淑祥)
如今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