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两国国土接壤,近现代以来关系又十分微妙,两国的军事、经济、科技等各个维度都难免被拿出来对标比较。其中上海那个“小孟买”的称号差不多已经成了经典笑谈,新德里占了首都的地位对标北京,深圳则被用来对标印度第三大城市加尔各答。
GDP排位的变动
由于发展起步早、还曾经当过英属印度的首府,加尔各答一度是全印的第二大城市,家底可以说相当丰厚。直到2000年,该市的GDP也仍然能压深圳一头——那年深圳GDP总量约为266亿美元,而加尔各答则有327亿美元,高出了61亿美元左右。
然而对加尔各答而言局面上的优势,并没有能够长久地保持下去。因为时间很快到了2001年,经历漫长的谈判拉锯之后,中国的入世之路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位于中国发展最潮头之一的深圳,也由此获得了巨大的加速能量。
从2005年开始,深圳以613亿美元的数据成功完成反超,不但超过了加尔各答一个市,还顺便把它所在的整个西孟加拉邦也给超了。
展开全文
此后这样的局面再未改变,2020年加尔各答的GDP总量为1500亿美元,而深圳的数字则达到了27670亿人民币,换算成美元约为4300亿,已经是加尔各答的两倍有余。
如果时间倒回到2005年以前,把深圳称作“东方小加尔各答”并不算是个太离谱的说法。但如今时过境迁,如果还继续抱着这种说法不放,难免显得信息过于滞后、消息太不灵通。
加尔各答之所以一度获得了相当长时间的良好机遇,又在后来逐渐失去了强大的发展推动力,与它所在地区乃至整个印度局势的变化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加尔各答的崛起
加尔各答位于世界最大的三角洲——恒河三角洲上,这里由于恒河水系的多年冲积而形成了肥沃的土地,适合黄麻、水稻、甘蔗等农作物的生长。与此同时它又毗邻恒河的支流胡格利河,在水源和运输等方面同样不存在问题。
种种迹象都表明,最初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选择这里落脚长居、并逐渐将之经营成自己的地盘和办事中心,是经历过精心考虑算计的。适宜农耕、也适宜生活,与此同时甚至还考虑到了存在利益冲突的法、荷等殖民国家的活动区域,以免一旦冲突起来在地利上吃亏。
众所周知,商业是盘活经济见效最快的催化剂,更何况当时活动在这一地区的,是以海运贸易称霸全球的英国人。
加尔各答很快成为英国商人聚居的地方,而那些靠着从事相关产业或者向英国人提供服务来谋生的印度人也随之落脚于此。随着英国在整个印度大陆的势力逐渐伸展,加尔各答作为管理中心的地位也日渐上升。
到18世纪中叶,加尔各答地区的人口已经从该世纪初的1万余人直接攀升了十倍以上,达到了12万人。从1772年开始,首任印度总督沃伦·黑斯廷斯将办事处迁到这里,从此加尔各答被视为英属印度的首府,其超然地位持续了将近140年。
英国人对加尔各答的重视和经营,为这座城市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与之紧密相连的海外贸易、工业技术、城市理念等等因素,都为加尔各答的成长繁荣带来了有利影响。
关税废除之后,英国人更是下大力气修公路铁路、普及电报,并大举发展以加尔各答为核心的黄麻纺织工业,工业繁盛了,保险银行等金融行业也随之而来。加尔各答成为英属印度无可置疑的商业中心,甚至还由此诞生了新的中产阶层“巴布”。
被放弃的首府
看似局面一片大好,然而这种“由外国人主导建设发展”的模式从一开始就存在隐患,随着局势变化,这些隐患也就逐渐暴露了出来。
城市管理和发展的主导者是怀着经济殖民目的、远道而来的英国人,而不是从印度本地居民中一步步脱颖而出、掌握权力的精英分子,这就很容易导致管理者与大部分居住者的利益无法重合。
对大部分异国商人而言,追逐财富才是他们的目的,逐利而来、利尽则散。期望他们对暂时居住的土地抱有归属感和使命感,对这片土地的本地居民抱有责任心,多少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
实际上早在19世纪初,加尔各答内部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区域分化。英国人聚居的白人区矗立着大量富有维多利亚风格的豪华宅邸,地面被特意加高且修建了排水系统。这些区域内的公共建筑尤为壮观,因此在当时有“宫殿之城”的称号。
而普通印度人聚居的区域则被称为“黑镇”,他们按照从事的不同职业分别聚居于不同区域,无论生活水准、生活设施还是城市面貌都完全无法与白人区相提并论。可以这么说,那个时代加尔各答的贫民棚户区已经呈现出触目惊心的景象。
1905年,加尔各答接到了来自时任总督乔治·寇松的沉重打击,甚至如果不考虑总督本来就是英国人的立场,他的操作简直可以说是一种背刺。
这位总督认为应该将孟加拉地区分出去,以便达成更有效的统治,于是他就真的这么干了,并将达卡定为东孟加拉和阿萨姆邦的首府。这一决定招来了广泛的不满,社会上甚至出现了抵制英货的活动。
由于这些抵制活动的影响,再加上既然已经不用再处理孟加拉地区的事务,加尔各答所处的位置就未免显得太偏东了。于是从1911年开始,英国人把各种机构都搬迁到了地理位置更加居中的新德里,对加尔各答而言,英占时期享有的各种超然地位就此一去不复返。
更加致命的是,由于加尔各答靠近孟加拉地区,而东孟加拉聚居着大量穆斯林。在英国人抛出印巴分治的“蒙巴顿方案”之后,加尔各答很快就成了最早被风暴席卷的大城市之一。
之后印巴之间多次爆发冲突,加尔各答不但失去了当初的政治经济地位,更不得不面对动荡局势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到了20世纪后半期,能源短缺、黄麻需求萎缩、资金外逃等种种负面因素一起发作,让这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势头大受挫折。
深圳:2000年发力的特区城市
在2000年这个时间点上,被人们用来和深圳进行GDP比较的加尔各答,最为风光的一段时期实际上已经过去。它刚刚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经济增速放缓、正处于逐步走出困顿的过程之中。
英占时期留下的底子仍然还在,一百五十年左右的经营也并不是白费功夫,此时加尔各答不管是论人口还是论GDP数字,的确都比深圳要更多更强。
然而2000年对于深圳而言,同样是一个至关重要、可以说是转折点的年份。
要说城市开始飞跃式大幅度发展的时间,深圳比加尔各答只晚不早。在加尔各答被英国人定为首府的1772年,中国正处于乾隆皇帝在位的第三十七年,深圳所在的大部分地区还属于广州府新安县。
直到20世纪五十年代,原本并非重要地段的深圳墟由于连接广九铁路的巨大优势,逐渐形成人烟聚居、工商繁华的局面。为了实际办事和生活方便,当时连县政府都直接搬了过去。
1979年是深圳开始蓄力准备腾飞的节点,一年后的8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得到正式批准成立,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为“深圳的生日”。
而到了2000年,经过各个层面的准备和蓄力,深圳期待已久的“东风”终于降临。这就是经历了漫长艰苦谈判、终于即将尘埃落定的中国入世。
自此,大鹏一日从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没有什么能够限制这座城市蕴藏积攒了多年的力量。
深圳从成立特区到现在已历四十年,期间它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窗口,创造了被称为“深圳速度”的种种奇迹。
自从2005年GDP反超加尔各答之后,深圳并没有停止开拓前行的势头,或是让自身的发展速度变得疲软。如今深圳拥有仅次于上交所的第二大证券交易场所,七家企业跻身世界500强。
在2021年华顿经济研究院的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中,深圳被列在第三位。也是在2021年,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深圳被定位为超大城市。在大部分国人的意识中,提到一线城市,最无争议的多半是“北上广深”。
结语
虽然说在各种不同领域和场景下,很难避免国内与国外的对应客体进行比较。但在进行比较的同时,仍然需要保持客观而平和的心态,始终清晰地意识到: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寻求更好的解决方案达到更佳效果,而不是争一时的气性或者收获什么优越感。
因为中国文化中就有追求精益求精的传统,因此人们也已经习惯了用多个参照方的优点来对比自身的不足。这样的思维方式有时候会被人调侃是强迫症,但长远来看却是有利的,深圳与加尔各答的经济比较就是例证之一。
官方参考文献:
《From Mumbai To Delhi, ere's A List Of The Top 10 Richest Cities In India 2021》,indiatimes
《成都超大,昆明长沙大连哈尔滨特大!中国超大特大城市再添新成员》,北京日报客户端,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