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士 中国 古代 十大

中国古代十大谋士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7 17:25:03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谋士,指设谋献计的人。古时的谋士:相当一部分“学而优”却不能“仕”的读书人,常以“门客”、“军师”等身份,为自己的“主公”出谋划策,指点江山,平定天下。

历史人物浩瀚如云,谋士也一样,在历史上留下姓名,并流传千古的谋士,必定如雷贯耳,本文做一个盘点。

1、姜子牙

姜子牙(?—约前1015年),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又称太公望、吕尚。商末周初政治家、军事家、韬略家,周朝开国元勋,兵学奠基人。

在渭水之滨,遇见西伯侯姬昌,拜为“太师”,尊称太公望,成为首席智囊,辅佐姬昌建立霸业。周武王即位后,尊为“师尚父”成为周国军事统帅。辅佐武王消灭商纣,建立周朝,灭商后受封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为齐国开国之君。辅佐执政周公旦,平定内乱,开疆扩土,促成成康之治,周康王六年,病逝于镐京。

后世推崇备至,被尊为兵家鼻祖、武圣、百家宗师。唐肃宗时期,追封武成王,设立武庙祭祀。

2、伊尹

展开全文

伊尹,伊氏,名挚。空桑人(今河南省杞县葛岗镇空桑村),商朝开国元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

曾耕作于有莘国,经过成汤三聘之后,担任右相,联合仲虺辅佐商汤打败夏桀。商朝建立后。担任尹(相当于秦朝时期的丞相),用“以鼎调羹”“调和五味”的理论治理天下。积极整顿吏治,洞察民心国情,推动经济繁荣、政治清明。辅政五十余年,为商朝兴盛富强立下汗马功劳。

沃丁八年(前1550年)去世,享年100岁,以天子之礼陪葬于亳都(今河南省商丘市),奉祀为“商元圣”。

3、管仲

管仲(?~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颍上(今安徽省颍上县)人

。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齐僖公三十三年(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

齐桓公四十一年(前645年)病逝。后人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

4、范蠡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 ,字少伯,楚国宛地三户(今南阳淅川县滔河乡)人。春秋末期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经济学家和道家学者。曾献策扶助越王勾践复国,兴越灭吴。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博学多才、文武双全。投奔越国之后被拜为上大夫、相国,辅佐越国勾践灭吴国,成就霸业,被封为上将军。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后定居于宋国陶丘(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南),自号“陶朱公”,公元前448年,范蠡卒,时年88岁。

至唐朝唐德宗建中三年(782年),配享武成王庙,被追封为古今六十四名将(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

5、张良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颍川城父(今河南郏县)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西汉开国功臣,政治家,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随赤松子云游四海,汉高后二年(前186年)去世,谥号文成。

6、诸葛亮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字孔明,号卧龙,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草庐对”策(一说隆中对),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追谥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7、李斯

李斯(?~前208年),战国末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县)人

。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战国末年入秦国,初为秦相吕不韦舍人,被任命为郎。秦王政十年(前237)下逐客令时,上书力谏客不可逐,为秦王采纳。又为秦并六国谋划,建议先攻取韩国,再逐一消灭各诸侯国,完成统一大业。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任丞相。始皇帝死后,与赵高矫诏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劝二世更为法律,行“督责之术”,加强君权。后被赵高诬为谋反,具五刑,腰斩于咸阳市,夷三族。

8、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浙江青田(今浙江文成)人,明朝开国元勋。

元至顺年间,刘基举进士。至正十九年(1359年),受朱元璋礼聘而至。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洪武三年(1370年),封诚意伯。因左丞相胡惟庸诬陷而被夺禄,入京谢罪后,不久即逝世。

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天下,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他为“吾之子房”。在中国民间,也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

9、王猛

王猛(325年~375年6月),字景略,北海郡剧县(今山东省寿光市)人。前秦时期大臣、政治家、军事家。

王猛出身贫寒,但好读兵书,文武双全。与东海王苻坚一见如故,后出任中书侍郎,累迁辅国将军、仆射、丞相等,册封清河郡侯,成为苻坚的心腹大臣。任职十八年,鞠躬尽瘁,综合儒法,选拔廉明,励精图治。政治上,抵制权贵,整肃吏治,强化中央集权。军事上,军纪严明,平定五公之乱,统兵攻占前燕都城,都督关东六州军事。经济上,劝课农桑,开放山泽,兴修水利,实现田畴开辟,仓库充实。执政期间,北方呈现小康景象。

王猛于建元十一年(375年)六月病逝,享年五十一岁,追赠大将军、冀州牧,谥号为武。

10、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名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史学家。

出身清河房氏,十八岁中进士,授羽骑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累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受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