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之家”的光荣岁月
作者 丁自力
作者导读:2019年6月25日,我从社区居委会领到了,由河南省人民政府和退役军人事务部监制的“光荣之家”匾牌,心情像大海的浪涛一样久久不能平静,感念部队把我从一个农村青年,培养成一名合格的革命军人。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曾经为祖国站岗放哨,牺牲、奉献了人生最宝贵青春年华的“兵”们。这是国家对我们这些平凡人,为国尽忠的褒奖,我由衷地感谢党和政府对我们这些退役军人的厚爱和关怀。时隔19年家中再次悬挂“光荣牌”,我记忆的浪花翻涌跳跃,眼前呈现出故乡老宅门口悬挂的那块“军属光荣”匾牌……
一、难忘军旅生涯 无悔青春烙印
从1951年到2000年,50年时间,我们家两代人,四个男丁(父亲和我们兄弟三人),全部参军入伍,共计在部队服役43年,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两场战争——抗美援朝和边境自卫还击战。我们没有光鲜亮丽的青春,我们的青春被迷彩服包裹着,在战豪、在高原、在荒岛、在山沟,在戍边卫国的第一线、在国防建设的最前沿、在离家千里外的军营度过,留下了终生难忘的青春烙印。
展开全文
父亲奔赴“抗美援朝”
1951年,27岁的父亲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辞别奶奶、母亲和大姐,入伍到67军刚刚改称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1师(该师1954年9月从朝鲜回国,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1师番号,1985年9月撤销第201师)入朝参战,先后参加了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和1953年夏季反击作战等战斗和战役。面对武器装备优良的敌人,英勇的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一起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及其指挥的韩国国军展开了一场史无前例、艰苦卓绝的生死搏斗,志愿军的勇敢顽强,有效地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抗美援朝的胜利雄辩证明了彭德怀元帅所说的: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的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就连美国的《纽约时报》也认为,美国在朝鲜打了两场战争,赢了北朝鲜,却输给了红色中国。父亲作为普通的公民,为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履行了一个青年应尽的义务,为我们兄弟树立了爱国爱家的良好家风。1954年,他又响应号召退伍还乡,参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51年12月,父亲(前排右一)在朝鲜时和战友与驻地的朝鲜人合影
大哥参加过“边境自卫还击战”
1976年2月,大哥应征入伍到武汉军区,陆军54军160师步兵479团2营5连当兵。在和平环境里,全军贯彻落实毛泽东主席提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永远是一个战斗队,又是一个工作队,同时还是生产队”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三项基本任务(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在落实好战斗队、工作队的同时,大部分军、师级以上单位都办有部队农场,落实生产队的职能。大哥入伍后,随部队先后在河南原阳、湖北沉湖的部队农场从事军农生产三年。1978年春,在湖北沉湖农场,来自武汉军区三个野战集团军,执行军农生产任务的三个团,正在田间开展着劳动比赛。当地农言说得好“早稻不插五一秧”,临近五一劳动节,大家都在争分夺秒的耕耘着稻田。4月28日,大哥驾驶的机耕船,已连续作业十多个小时,因齿轮断齿故障停止了耕作。为了抢时间,班长周银生决定就地维修,更换齿轮,在拆卸齿轮的过程中,敲击齿轮的八磅铁锤突然脱落,砸中大哥左手无名指,致使粉碎性骨折,虽经部队医院精心救治,但还是留下终身残疾。
刚入伍时,在河南省原阳县的留影
1979年元旦后,大哥所在的160师领受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预令,479团奉令由乙种团扩编为甲种团,当时从福州、兰州、济南、武汉军区补充了部分新老兵源,完战了战前扩编。部队进入一级战备后,取消一切休假,实行封闭试训练,严格限制军人离开营房和训练场,不准与社会上有任何往来,不准向家里写书信。上级命令他们把棉衣被和其它物品统一打包填写上部队番号、姓名、籍贯、家庭通信地址、家庭联系人姓名等信息后交留守人员保管,同时领取干粮袋、防毒面具等作战装备。鼓励指战员写个人请战书、火线入党申请书和战场立功计划书等。
和平时期的军人,能有机会赶上打仗,应该是一种荣幸,尽管这种荣幸也许是以牺牲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一切为代价的。自穿上军装当兵那天起,就有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义无反顾,冲锋陷阵的思想准备。但真的轮到自己上战场,显然思想准备还是不足。那会儿,官兵们的反应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积极请战,坚决要求到前线去,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有的兴奋得一宿宿睡不着觉,忙着安排临战前的各项准备,包括个人万一回不来的各项准备;有的未婚妻已经吹灯,听说部队要去参战,主动来部队要求和对象和好,说是不能让他带着包袱上前线。也有个别的贪生怕死不愿意去前线,以身体有病或家庭困难等理由打起退堂鼓。战争是人性暴露在生命极限地段的试验场和试金石,在这里,可以看到平时不容易看到的真人真情真貌;
2月16日,160师接到开进战区命令,全师分三个梯队开进,479团和师后勤机关为三梯队,在河南省获嘉县和新乡市登车。全师沿京广线、湘桂线南下。20日晚,军列达到广西宁明。
2月21日,大哥所在部队集结在广西宁明海渊、凭祥夏石和龙州地区,轻装进入跨境作战准备状态。479团与全师一起由广西龙州、大新、德堡、靖西地准备入边境作战。
摄于:1979年7月,边境自卫反击战凯旋归来后,在驻地,河南获嘉县史庄。图为:60迫击炮班在训练。左起:窦友华(79年入伍,湖北黄陂人)、丁富强(班长,76年入伍,河南邓州人)、李德建(副班长,76年入伍,河南邓州人)
2月23日,479团乘车从**进入边境配属41军作战。进入边境后,到处浓烟滚滚,往前线运输作战部队、给养弹药与往后方运送伤员和烈士遗体的军车穿梭往来,显得壮观和凌乱,还有敌军抛下的满地尸体,到处是刺鼻的尸臭和一片浓烈的战争氛围。针对残酷的战争场面,部队立刻组织传看立功勋章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教育,较好的鼓舞了部队士气。一路上直至高平一线,不少路段是解放军的工兵和铁道兵部队临时抢修的战地简易公路,路面坑坑洼洼,有些路段是软路基,为防军车“趴窝”影响大部队作战行动,筑路部队在路面横放着刚从山上砍伐的圆木枕着,运载武器弹药和作战部队军车频频开往前线,路上还看到前面部队留下的“爱护边境人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宣传标语。甚至在一个村庄路边出现一些老人,手里挥动着毛主席语录,用中文喊毛主席万岁的口号,这可能是他们为了自保。部队到达边境**地区后,结束以车代步征途,转为徒步行军作战。与162师一起,对正面**之敌第346师指挥所和附近的敌人实施围攻。炮枪齐射,战车轰鸣,伤残、死亡瞬间发生,战争的激烈残酷是和平时期的军人所没有经历和难以想象的。夜间行军时,为了提防敌军及特工队混入搞偷袭,大家回头不断从前向后传述口令:“跟紧点,小心敌军混进队伍。”宿营地,迎接官兵的是天空不时飞过刺耳的枪炮声,毛毛细雨。部队轻装入边境,除作战物资外,只有一件军雨衣,经常湿透。夜间天气寒冷露宿野外,除了担负警戒放哨任务的战士外,其他战友之间经常是背靠背或抱在一起取暖休息,或以作战小组在猫耳洞过夜。由于敌人不断扰袭我军运送给养、弹药的车辆,补给中断。因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约束,我军不能违反军纪就地解决生活之需,每天靠又干又涩的“76”式军用压缩饼干充饥,没了压缩饼干后,在逐级反映下,上级默认各部队就地取材解决吃饭问题,大家才可以就地弄一些食物充饥。
1981年6月,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在南昌市新建县(区)望城公社(镇)野鸡岗训练场,举行毕业学员步兵连山地进攻实弹演习。图为学校二大队(团级)六中队(营级)代表四个战斗骨干队(干部队、炮兵队、两个步兵队)参加演习的合影。前排左起:丁富强(三区队副区队长,河南邓州人)、付小文(湖北武汉人)、杨望清(七班副班长,湖北黄陂人)、黄宣富(四川成都人)。后排左起:辛荷根(七班长,江西万载人)、吴婵河(广东人)、张金成(重庆秀山人)、魏宪华(湖北武汉人)、刘享平(湖北人)、欧锦驱(广东人)
3月5日,479团以1营守公路要点,团直率2、3营与478团对****之敌合围,寻机歼敌346师指挥所。当部队在雨雾中沿泞泥小道一路爬到好几百米高的景班大峡谷山上垭口时,敌人借着有利地形,突然对479团机关和直属队袭击。紧随其后的2营听到前面枪声后,立即前行对敌人阵地进行攻击,与前方的团机关和直属队一起,对敌阵地实施了“夹击式”打击,100炮连的战友肩扛炮弹和火炮,如箭一般从山下冲上来,将炮直接架在肩膀上,实施肩炮射击,用指法测距定位,复仇的炮弹瞬间飞向敌人,霎时整个战场子弹像雨点般射向敌人,枪炮声响彻山谷,敌军阵地顿时枪哑,战斗持续时间十几分钟,就取得了胜利。战斗结束后,部队进行搜山清剿,正在指挥部队的二营王副营长突然遭遇敌军偷袭,腰部中弹负伤,部队就地扎营进入伏击状态。
6日凌晨2时,在毒蛇乱爬的山林里隐蔽了近10小时的大哥,突然发现对面10米左右远的地方有一个鬼鬼祟祟的人影在晃动,他高举手榴弹,用战前刚刚学会的战场常用语言,对着人影高喊“缴枪不杀(边境语:****)、宽大俘虏(边境语:****)、举起手来(边境语:****)、跟我走(边境语:****),对方被这突如其来的喊声吓蒙了,乖乖的举起手投降,大哥对其迅速搜身,向上级报告,团作战司令部接到报告后立即派人带走了俘虏。
8日,师部决定分片清剿,479团负责**、**、**、**地区。1、2营兵分两路,从光头向景办地区对敌进行驱赶、搜索、拦截。9日下午,团特务连侦察排在清剿残敌时,发现朗让南侧山洼地里有一股清泉,泉边留有敌军杂乱的脚印,他们决定夜设伏兵,“迎接”取水的敌人。深夜12点多有8个敌人鱼贯而出进入伏击区,排长张建超一枪令下(战前约定以枪声为号),战斗打响,共击毙3人,俘获2名。其余3名敌人连滚带爬钻进了草丛,天亮后,部队继续清剿,剩余的3名的敌人也被击毙。此战缴获冲锋枪两支,子弹106发。手榴弹8枚,我军轻伤一人,此次战斗用时大约30分钟。战后,侦察排荣立集体二等功,多人立功授奖,该战例收入了国家军事博物馆。
9、10两日。1、2营逐步缩小包围圈,采取搜山,打洞联合作战方案,共歼敌90余人。
时间,在和平时期的后方,会感到如梭般快,但在前线,却感觉度日如年。太多的风雨,太多的牺牲,太多的甘苦,太多的收获。12日,对于在和平环境的人来说,是幸福、自由、梦想、快乐的;但对于处在战争环境中的五连官兵来说,是在生死线上博弈。战时的边境没有艳阳高照,也没有前几天的细雨蒙蒙。早饭后,五连接上级命令,原地待命随时准备接替41军的护路防务。连长陈敬信临时召开支委会,决定把部队撒出去。命令:火箭1、2班配属1、2排,由副连长郑年钦、副指导员舒长友带领,对左右两个山头实施清剿;大哥所在的60炮班配属三排由连长带领对正面山头进行清剿,在山前发现敌人野炊的火灰和粪便还有余温,连长即命令8班从左侧,三排长黄祥生带领9班从右侧搜索对山头进行围剿,他带领7班和60炮班从正面向山顶搜索推进。为防止意外,7班60炮班交替掩护搜索前进。山越来越陡、路越来越窄。60炮班副班长李德建携带二排长负伤留下的手枪,带领赤脚医生出身的新兵李天仁,超越四排长吴志华第一个冲上山顶。发现一个敌军象猴子一样在他面前几十米位置,下山入洞。李德建高声呼喊“缴枪不杀”,并出枪射击。几乎敌我双方同时出击,李德建脸部受伤,昏迷后卡在枝藤盘绕的悬崖边,新兵李天仁大声呼救,并对李德建进行战地救护。
看到战友受伤,战士们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瞪着血红的眼睛冲上山顶,实施救护搜索。为战友报仇、杀敌立功势不可挡。就在这时,连长接到上级命令:12点前到12号公路,接替41军某阵地护路防务。执行命令、救护伤员、收拢部队、剿敌割尾4项任务并存,中间只有1个多小时。连长向营部发出伤员求助信号,同时向上级反映当时战况;命令1、2排迅速收拢部队,到集结地等待三排返还;命令7班长刘玉生和任60炮班班长的大哥,纠集人员守洞、把口全面搜索,预防扩大伤亡;命令4排长吴志华、李天仁对伤员实施临时救护,待营部军医到达处理后,送伤员下山移交给接待救护人员。
这时连长又接到上级命令,“抓紧赶到12号公路接替防务”。接到命令后,连长带领一天水米没沾牙的战士们迅速下山,留下大哥、7班长和4名战士,处理俘虏。
晚上8点左右,五连到达12号公路,接替了41军某部全连仅剩12人的护路防御阵地。任务交接后,战友们在各自的哨位和战壕内3-5米的区域内履行使命….
3月13日上午,160师将高平防御和护路任务交121师接管。479团奉命开始撤退回国。1、2营为后撤一梯队、团直及其3营为二梯队。3月14日夜返回广西靖西,15日下午,进至广西扶绥县柳桥镇。4月底,全团在南宁市登车,返回到河南获嘉驻地。
战争考验了和平时期的军人如何对待血与火、得与失、生与死的问题。在前线作战的时间里,大哥和战友们经历了部队四面出击,多方触雷,十多名官兵伤亡的艰难岁月;亲眼目睹了为寻找战机,领导处心积虑、焦急万分,部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的不平凡的日子;参加了多场战前准备、战斗动员,以及战后祝捷、战时考察提拔任用干部、党课教育和火线发展党员、评功评奖活动。与战友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出生入死,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
如果说,和平时期军人远离家乡,亲人,在祖国的训练场上“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奉献的是青春年华。那么战争让军人见识了什么叫生命无常、世事难料,懂得了腥风血雨和残酷无情,培养了军人的机智勇敢、无私奉献和热爱祖国的情怀,引发了官兵对青春、使命和意志、责任的思考。
在19天的边境作战中,479团官兵克服地形不熟、环境不适、气候恶劣等不利因素,英勇作战,共毙敌132人、俘虏(活捉)敌16人,有17名战友光荣牺牲,涌现了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大哥带领临战前刚刚恢复建制的60炮班的4名老兵、8名新兵,运用灵活战术,保障了连首长的安全,圆满地完成了连首长下达的各项战斗任务,被荣记“三等功”一次。战场上穿插包围迂回的艰辛、断水断粮的艰难、敌后侦察捕俘的险境、突围攻坚战的惨烈,任务后的畅快,让每一位参战的军人终生难忘。
自卫还击战,有效地打击了敌军的嚣张气焰,确定了我国南疆的边界,打破了当年苏联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树立了中国在东南亚的国威。作为和平时期的军人,能够亲身参加边境自卫还击作战,用鲜血和生命去履行军人神圣的使命,践行军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大哥是幸运的。和平对于生活在里面的人来说,平淡无奇,但对于保卫她的人来说,却要付出鲜血和生命。边境自卫还击战让多少美好的身躯,多少纯净的青春,消逝在40年改革开放财富涌流,物质繁华的前夜。岁月静好,歌舞升平。改革开放40年,在个人和家庭命运的大时代里,演绎了多少商场暴发,仕途跃迁,学业精进的传奇,可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们风华正茂,却仆倒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他们多数只有20岁左右,大多没有后人,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期就永远离我们而去……一段历史,一段难忘的记忆。那是一场军事装备现代化条件下的常规武器战争,条件之艰苦,环境之恶劣,经历这场战争的人才会有体会,与敌人你死我活的决战中,生命稍纵即逝。然而,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舍小家为大家,牺牲我一个,幸福十亿人的奉献精神,激励着革命军人前赴后继,舍生忘死。我们应该永远记住为祖国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而牺牲的将士们,他们的精神万古永存。
1981年6月,福州军区南昌步兵学校在南昌市新建县(区)望城公社(镇)野鸡岗训练场,举行毕业学员步兵连山地进攻实弹演习。图为学校二大队(团级)六中队(营级)代表四个战斗骨干队(干部队、炮兵队、两个步兵队)参加演习的合影。前排左起:丁富强(三区队副区队长,河南邓州人)、付小文(湖北武汉人)、杨望清(七班副班长,湖北黄陂人)、黄宣富(四川成都人)。后排左起:辛荷根(七班长,江西万载人)、吴婵河(广东人)、张金成(重庆秀山人)、魏宪华(湖北武汉人)、刘享平(湖北人)、欧锦驱(广东人)
1979年9月,大哥被部队保送到福州军区步兵学校(该校1981年改称南昌陆军学校;1985年转隶南京军区;1986年至今,改称南昌陆军学院)学习,先后任班长、副区队长。1981年7月毕业后,分配到福州军区,陆军第29军守备2师6团2营6连任排长(守备部队由军区野战军代管)。1983年5月,任2营8连副指导员,同时抽调守备6团干部股工作,8月抽调29军干部处负责干部转业工作。在工作中他创造性地落实上级指示,想为转业干部所想,急为转业干部所急,架起了“军转业干部移交组”和转业干部之间的桥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转业干部排忧解难,使29军的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受到军、地和转业干部三方的好评,连续两年在福州军区4个军级单位中,获“转业干部安置工作第一名”。
1984年10月,福州军区新建的“福州干休所”开始接收离休干部(29军设在福州市的离休干部休养所),大哥从军干部处调往干休所,任正连职干事,负责老干部及家属子女的接收安置工作。1985年,在当时中国军队规模400万的情况下,中央军委决定裁军100万。29军保留85师253团和86师,撤销了254团、255团和87师。福州军区福州干休所移交地方管理,大哥转业到邓县县直机关党委(1988年撤县建市,称中共邓州市委市直机关工作委员会)工作。
待续:二哥火热的部队生活
作者简介
丁自力,男,汉族,1970年3月出生,1987年入伍,2000年转业,先后在邓州市卫生系统的市直医院,卫生局机关,乡镇卫生院,中医药管理局等单位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先后2次荣立三等功,30多次被国家、省、市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
业余时间喜爱写作,先后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健康报》《中国中医药报》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1300余篇(首),作品先后荣获“卫生部优秀作品奖”、“河南卫生新闻二等奖”等10余项,被卫生部授予“健康传播使者”,获“河南省宣传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卫生计生系统首届“十佳通讯员”等荣誉称号。
出版有文集《一滴阳光》《杏林笔耕》(上、下册)《新时代的塔山阻击战(报告文学)》(与人合著),主编《邓州芦寨丁氏(基绪支)家谱》。系“邓州市五一劳动奖章”“邓州市首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河南省中医药文化科研项目--“医圣故里中医药民俗文化研究”课题主持人;“河南省中医药文化著作出版专项”项目--《医圣故里邓州市中医药志》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