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阿桑奇创立的“维基解密”公布美国默许乌克兰贩卖军火给苏丹反政府武装的密电消息,美国的目的是让苏丹反政府武装有能力对抗苏丹政府,从而制造国家混乱;
美国总统大选期间,维基解密泄露麦凯恩团队重要成员佩林的一些私密文件与不雅照片,从而直接影响了大选的进程。
2016年,维基解密又公布过一份美国“重要建设”清单。
据英国媒体报道,该清单的公布,极有可能引起国际恐怖分子对美国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袭击或毁坏,也将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
这一清单的直接负责人希拉里直接被美国民众扣上了“叛国”的帽子,气得她破口大骂。
这些发生在全球各地的美国丑闻、机密要闻曾一度被封锁在尘土之中,维基解密却一一将其公布给世人,引起了全球的哗然,让FBI头疼不已。
那么,阿桑奇究竟何许人也?他又揭露了多少美国的丑闻呢?
(“维基解密”创始人阿桑奇)
一、阿桑奇与维基解密
1971年,阿桑奇出生在澳大利亚昆士兰省。从小和母亲四海漂泊的阿桑奇,可以算作是一个自学成才的电脑天才。
特异独行的他,时年仅18岁就与一名女子育有一子,未满法定抚养儿童年龄的他花费了数年时间试图向法院获得托管协议,但是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
据他母亲声称,这件事的巨大压力是造成阿桑奇乌发变白的原因。
在22岁的时候,在“黑客界”颇有名气的他因为被指按实施黑客攻击与网络犯罪31起而被判有罪,最后只好缴纳小额罚款了结。
展开全文
(维基解密揭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政坛秘辛)
事实上,阿桑奇是一个在多方面都有涉猎的自学成才者,例如心理学、数学、哲学与神经系统学。
早在1999年,阿桑奇就注册了域名化“WikiLeaks.org”——这也就是维基解密网站的前身。但其实直到2006年,他才开始真正地使用它。
作为一个信息自由流动的信徒,阿桑奇把这个网站改造成了美国政府口中“告密者们”(特别是那些想公开私密政府文档的泄密者们)的保护区。
2007年,阿桑奇宣布正式推出维基解密时,他对维基解密的描述是:
“维基解密是一个不受审查,提供大量难以追查到来源的机密文档并进行公众分析的网站。”
根据英国《卫报》编辑瑞斯·博格尔的回忆,最初是阿桑奇主动与《卫报》建立的联系。
(凭借着维基解密,阿桑奇闻名全球却也面临着多国的指控)
从2007年初开始,瑞斯·博格尔开始定期收到来自维基解密“首席主编”——阿桑奇的电子邮件。对《卫报》来说,这些电子邮件中确实有值得报道的内容,所从可以说是这些电子邮件促成了这两个组织的在2007年8月31日的第一次合作。
他们的第一次合作就是共同揭露一份报告,维基解密负责公布报告全文,《卫报》负责撰写文章。
这份报告是私营调查公司Kroll所出具的关于肯尼亚前总统莫伊腐败行为的调查结果。
事发之后,肯尼亚政府试图在公众面前隐匿这份报告,但是《卫报》公开发布了此新闻。
当时,卫报是唯一利用维基解密网站上文件的媒体。
(图为维基解密爆料美国中情局黑客工具瘫痪)
在互联网时代,维基解密就像是童话《皇帝的新装》里说真话的小孩一样,将美国对重大事件的外交决策,以及外交行动暴露在“阳光”之下,并引发了各国对美国重新定位的信任危机。
美国政府在涉及自身外交、安全、防务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遭到公开时,对维基解密展开了绝地反攻。
因此,维基解密与美国政府也展开了或明或暗的信息权力博弈。
面对着强大的美国政府,阿桑奇得出了一个结论——为了宣传维基解密,配合主流媒体就是必然的选择。
阿桑奇和美国政府发较量,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二、美国丑闻:阿富汗战场与伊拉克战场上的隐秘
2010年7月,在诸多传媒大佬的支持下,维基解密公开了关于阿富汗战争的数万件秘密文件。
(美国监狱被曝有虐囚倾向)
大部分文件都归为秘密等级,并由此揭开了阿富汗战争许多不为人知的战争内幕,引起国际社会大为震惊。
三个月后,维基解密又公布了一次文件——而这两次公开的阿富汗战争秘密文件也称为《阿富汗战争日记》。
此前,美国司法部曾经考虑运用1917年《反间谍法》阻止维基解密公布这1.5万份秘密战争文件。
英国《卫报》称这些材料“揭示美英联军如何在未经报告的事件中枪杀数百名平民,塔利班武装的攻击急剧上升,以及北约指挥官害怕邻近的巴基斯坦和伊朗暗中支持塔利班”。
德国《镜报》表示,“《镜报》、《纽约时报》和《卫报》的主编们‘一致认为这些材料将引发公众对战争正义性的浓厚兴趣’。”
《阿富汗战争日记》为我们还原了绝大部分战争真相,其中包括美国和北约部队向平民开火的事件。这都严重损害了美国的国家形象。
(阿桑奇)
阿桑奇指出,阿富汗平民的战争伤亡情况被美国掩盖。
2007年8月,一次行动中,美国称已确保“没有无辜的阿富汗平民在院落附近地区”,但实际上,这次行动有300名阿富汗平民丧生。
这一系列的消息爆出之后,美国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只是因为这些阿富汗战争材料的主要内容并未涉及到美国核心的军事机密,针对目标也只是小布什时期的美国对阿富汗决策,所以美国政府对《阿富汗战争日记》的反应相对温和以及低调。
美国政府既不能泰然处之,也不能做出过激反应,以防止维基解密公开更多的秘密档案。所以美国政府只能低调做出回应,但也无法过于强硬。
(阿桑奇的母亲)
尽管美国政府在压制情绪,但是阿富汗战争材料的公开对美国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富汗战争日记》描绘了一幅幅混乱并且令人沮丧的画面,包括美军在执行任务期间误杀甚至故意射杀平民。这场战争比美国军方所描述的战争残酷许多。
阿富汗战争共造成1000多名美军士兵阵亡,6000多名美军士兵在战争中负伤,但塔利班的势力依然未能全部歼灭,阿富汗战场上还不断传来有美军士兵遭袭击受伤甚至阵亡的消息。
奥巴马政府也被迫对阿富汗政策提供辩护,越来越多的国会议员开始对奥巴马的阿富汗战略产生怀疑。为了安抚国会议员的不满情绪,奥巴马不得不加速从阿富汗撤军。
但是,阿桑奇的“攻击”是一波接着一波。
(维基解密网站是阿桑奇强有力的武器)
2010年10月,英国《卫报》公布了40万份关于伊拉克战争的文件,史称《伊拉克战争日记》。这是美国军队历史上最大的军事机密泄密案,其规模超过了早前解密的阿富汗战争材料。
《伊拉克战争日记》记录了美国在伊拉克滥杀平民、虐囚以及进行“大屠杀”等丑闻。
美国政府统计了美国士兵的伤亡率数字,但拒绝承认在战斗中有其他人伤亡的统计数字。
《伊拉克战争日记》列举了一起起行动中伊拉克国内以及伊拉克平民遭受的重大损失。公布的材料显示,伊拉克战争一共造成28.5万人死伤,其中至少有10.9万人在战争中死亡,而其中平民死难者共计6.6万人——这些不能确定的伤亡数字震惊了全世界。
同时,美军也会将平民的伤亡归为敌军的伤亡。
(鼓吹新闻自由的西方媒体隐藏着虚伪的双标)
英国新闻调查局的一份分析报告显示,美军命令一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向正准备投降的伊拉克叛军开火。
英国路透社指出,美国政府未能对伊拉克警察和士兵上百份对犯人实施虐待甚至酷刑的报告展开调查,除非这些报告中的指控涉及美英联军。
《伊拉克战争日记》也为民众展现了非对称战争的清晰画面,美国军队虽然配备了最先进的武器,但是面对狡猾的叛乱分子也常常束手无策,并且经常遭受路边炸弹或叛军交叉火力的袭击。
而面对着如此劲爆的丑闻,美国人显然是不会善罢甘休。
三、阿桑奇:落魄之时仍逼得希拉里两度破口大骂
事实上,在维基解密网站即将公布伊战材料之前,美国政府已经提前做好了相关准备工作——美国五角大楼抽调国防情报局120名工作人员专门成立一个信息评估小组,其任务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大规模伊拉克战争文件泄露。
(西方的新闻自由早已不再是真正的“自由”)
五角大楼发言人大卫·拉潘对有关平民丧生的材料做出回应,他表示:
“美军并未刻意瞒报、少报或不报伊战中平民死亡的数字,也并未对伊拉克军队的虐囚事件置之不理。美国军方并没有完全统计伊战中死亡的平民人数。”
伊战文件公布之后,志在当选下一任总统的希拉里也因此被拉下水,选民支持率一落千丈,她甚至在白宫晚宴上破口大骂,称阿桑奇是“一个祸乱美国的白痴、十足的蠢货”。
这是因为维基解密公开美国政府外交材料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不得不前往多国展开穿梭外交,疲于“灭火”。
她对新闻媒体发表讲话声称该事件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不仅损害到美国的外交政策利益,也对国际社会产生冲击。
(阿桑奇鼓励大家“反抗下去”)
她描述2011年1月对中东国家的访问是一次“道歉之旅”,并表示“我想我会用我的余生来解答涉及维基解密的关注问题,而不单单是在国务卿的工作任期内”。
尽管希拉里事后道歉,但是恶劣的影响已经铺开了——维基解密导致“真相不再在政府手中,政府掌控不了话语权,公信力和权威性丧失殆尽,主流媒体也随之失去了公众对其的信任”。
与此同时,希拉里和美国五角大楼担心公布的材料会影响伊拉克战争进程,并造成美军更多的伤亡。这些材料导致民众对美国发动伊战的正义性产生质疑,并进一步加深了民众的反战情绪。
尽管这次公开的伊拉克战争材料,与公布的阿富汗战争材料有所不同,这次公布的伊拉克战争材料已经不是原始材料,而是将重要的联系人或线人的名字等信息删除,但是美国政府仍然担心美军会因此造成更多的伤亡。
(拥有了镜像站点的维基解密将难以被完全封杀)
因此,美国政府对维基解密网站展开了一系列行动,试图减少伊拉克战争材料泄密带来的损失。
美国一方面根据1917年《反间谍法》要求阿桑奇退还秘密文件,另一方面又对阿桑奇本人及泄密事件责任人展开了调查。
阿桑奇只能每天东躲西藏以逃避美国的跟踪和监视,他本人不得不采取手机加密和假名注册的方式来隐藏自己的身份。
同时,维基解密的网上捐款账户已经被关闭,迫使维基解密网站的运营无法维持。阿桑奇指责美国政府这样做是想切断维基解密的资金来源。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不久之后,两名瑞典妇女称曾受到阿桑奇的“性侵”和性骚扰,阿桑奇本人也因而接受审查。
而美国政府展开的一系列补救行动,也难以抵挡世界各国质疑美国军方的保守秘密能力。
面对着风雨欲来的平静,阿桑奇主动出击,躲进了和美国毫不对付的厄瓜多尔,并在驻英国大使馆内休养生息。
然而,阿桑奇并非是一位甘于平静地“黑客”。
在2016年,阿桑奇爆出了大量有关于希拉里的黑料——这导致当年被认为“最有希望成为美国第一任女性总统的候选人”中途折戟。
(阿桑奇登上《时代》周刊的封面)
根据阿桑奇披露的资料显示,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曾在2009年2月向美国驻外使馆工作人员发送了一份外交电文。
而这份电文也是维基解密的所有解密文件中最敏感的一份文件。
其中提到的“海外依存设施”分为18个部分,包括能源、农业、核反应堆和“重要制造业”等等。
美国国务院要求驻外使馆收集“一旦遭受损失可能立即危害美国公众健康、经济安全和国土安全”的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多处重要设施和敏感工业地点清单,并要求“各驻外使馆不得与所在国进行协商”。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克劳利表示公开的电文“向类似基地组织的团体提供了一个目标清单”。
希拉里被民众冠以“卖国”的罪名,她因此再度破口大骂,将阿桑奇称为“恐怖分子”,仪态尽失。
希拉里的日子不好过,阿桑奇在大使馆内养尊处优的日子也到了尽头——2017年,亲美派的厄瓜多尔领导人上任。
不久之后,厄瓜多尔宣布不再向阿桑奇提供政治庇护。被赶出大使馆的阿桑奇迅速被英国警方逮捕,并在2022年被引渡到美国。
等待他的究竟是怎样的命运,无人能知。
结语:
换一个角度来看,维基解密公布如此众多的机密文件、秘密电文、外交指示等材料,为全世界的信息安全和外交带来挑战。
阿桑奇在提前不做通知的情况下进行了三、四次大批量文件的披露工作。这些材料的公布引得各国政府一片哗然。
维基解密让全世界所有国家认识到适应信息自由时代的必要性——开放的信息可以更加开放,而保守的秘密也更不能轻易透露。
(阿桑奇的支持者)
一直以来,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里,政府牢牢掌握着主流媒体报道的控制权。
一般情况下,只有得到政府批准,主流媒体才可以报道重要或突发的新闻大事,而维基解密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状况,主流媒体不再占据主要地位,像维基解密这样的“非主流”网站也可以独立报道重大新闻或突发事件。
对于美国政府而言,阿桑奇是让FBI头疼的“黑客”;但对于西方民众而言,阿桑奇无疑是打破常规的领路人。
参考资料:
何颖:维基解密对于构建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体系的几点思考[M],赛迪专报,2011(1)。
苏言、贺濒:维基解密——谁授权美国统管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5)。
田源:新闻媒体——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从伊拉克战争看新闻媒体作用与功能的新发展[J],新闻与成才,2003(5)。
王凡:从“维基解密”看信息透明[J],赤峰学报,2011(8)。
魏玖长、赵定涛:危机信息的传播模式与影响因素研究[J],情报科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