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挺独立团96年辉煌征程(四)
陈 辉
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红四团又参加了山城堡等战役。西安事变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四团被改编为第115师343旅685团1营,参加平型关战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1938年,八路军685团随115师主力转战山东,进入山东微山湖地区,改称八路军苏鲁支队。再往后,苏鲁支队改编为八路军第5纵队,黄克诚任纵队司令员兼政委。“皖南事变”后,第5纵队划归新四军领导,并改为新四军第3师第7旅,继续在江南地区和日寇作战。
7旅挺进苏鲁豫,南下华中,东进淮海,身历百战。其中,最为惨烈的一仗,发生在1943年初的刘老庄。
刘老庄是苏北平原上的一个普通村庄,人口不足百户,距淮阴城25公里,距六塘河约10公里,紧靠淮沐公路,是日军进攻六塘河的必经之地。当时,上级决定以一个连的兵力,在刘老庄一线展开阻击战斗,延迟敌人的进攻时间,掩护我党政机关与当地百姓安全转移。
展开全文
这个作战任务交给了新四军3师7旅19团。这个团决定把这个任务交给4连。
这场阻击战在3月18日上午9时打响,持续到当天21点左右结束。《新四军战史》与“叶挺独立团”团史记载:“4连连续打退日伪军1000余人的5次冲锋,经受了6个小时断续炮击,整整坚守了12小时,毙敌170余人,伤敌200余人。由于4连的顽强阻击,日军被挡在六塘河以南十几里外,保障了六塘河两岸的淮海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人民群众安全转移。”但这个连队的82名指战员,在这场战斗中全部殉国。
战斗结束后,淮阴县张集区的区队与游击小组赶到战场,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潸然泪下:只见纵横交错的战壕里,泥土已经被浸泡成了血红色。一具具穿着灰色军装的尸骸,倒在泥土与血水之中。他们仍然保持着生前战斗的姿势:有的人,嘴里还咬着日军的半边耳朵;有的人,手里还揪着敌人的几缕头发;有的人,弓着双腿,双手紧握着捅弯了的刺刀……
八路军总司令朱德高度评价道:“淮北全连八十二人全部殉国的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
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他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写道:“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式范而励来兹。”
新四军第三师黄克诚师长在《盐阜区反“扫荡”》中报告:“刘老庄战斗打得最坚决、最壮烈。19团4连在敌军千余围攻之下,从清晨到黄昏激战整日,指战员八十二人全部阵亡,阵亡之前将武器全部破坏,无一人投降。其为国尽忠、为民族尽孝的精神可歌可泣。”
为弘扬八十二烈士不怕牺牲、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和忠勇无畏、血战到底的战斗精神,19团4连被命名“刘老庄连”。人们在烈士捐躯的地方修筑烈士陵园,建起雄伟的八十二烈士墓碑。
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3师第7旅开赴东北,解放战争爆发后,改编为东北民联第6纵队第16师46团,隶属四野15兵团建制。东北野战军成立以后,改称东野6纵16师46团,大战秀水河子,保卫四平,三下江南,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其间番号几次衍变,后编为第四野战军43军127师379团,随四野南下,攻克广州以后,就地驻防,广州军区成立后,该部归广州军区领导指挥。
1949年1月,“叶挺独立团”根据中央统一部署,改番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3军第127师第379团。
“叶挺独立团”从东北的松花江,打到海南的万泉河”,南征北战八千里,横扫千军如卷席,为驱赶日寇,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军史留名:“铁军”创始人血染战旗,共和国开国将帅谱金榜有名。
“叶挺独立团”在创建新中国的征程上,一大批创建者献出了生命,据不完全统计有13名“铁军”初创时期的优秀指挥员为中国革命捐躯。此外,一大批“铁军”官兵成长出人民军队的治军良才,据不完全统计,“铁军”有79名官兵成长为开国将帅。
叶挺,“铁军”首任团长。1896年9月10日出生,广东归善县(今惠州市惠阳区)客家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参与指挥南昌起义并出任前敌总指挥,参加广州起义时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抗日战争中又出任新四军军长,“皖南事变”中被国民党扣押,他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写出了著名的《囚歌》以明志;抗战胜利后获救出狱。1946年4月8日在乘飞机返回延安途中,遭遇空难逝世。
曹渊,“铁军”第一营营长。安徽寿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两次东征中表现极为出色。中山舰事件后,曹渊被组织上派往“叶挺独立团”,在北伐军攻打武昌的战斗中,曹渊率第一营将士奋勇杀敌,不幸头部中弹,壮烈牺牲,年仅24岁。
许继慎,“铁军”第二营营长。安徽六安人,年轻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因抗议北洋政府的”贿选“丑闻遭到通缉,逃往上海。1924年5月,许继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参加了北伐、东征等一系列战事,表现极为突出,“叶挺独立团”成立后,许继慎被任命为第二营营长。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许继慎参与了创建鄂豫皖苏区,有着突出的军事才能,任红一军军长。1931年11月,牺牲于河南光山县白雀园。
杨林,“铁军”第三营营长。朝鲜人,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后,杨林前往黄埔军校工作,被任命为学生队上尉队长。“叶挺独立团”成立时,组织上特地抽调杨林到独立团担任第三营营长的职务。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杨林先后担任过红一方面军补充师师长、红23军军长、红73师参谋长、红一军团参谋长等职,1936年牺牲于东征战场。
“铁军”团、营干部为国捐躯,一线带兵的连队主官也前赴后继,英勇献身。“叶挺独立团”三个营共下辖九个连,再加上团部直属的机枪连,总共有10个连的编制,共有9名连长战死沙场。
第一连连长莫奇标,广东郁南县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莫奇标进入第四军担任见习排长,“叶挺独立团”成立后,被任命为第一连连长。在北伐战争中莫奇标骁勇善战,勇猛无匹,攻打武昌城时,他奋勇先登,亲率敢死队进行冲锋,不幸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与莫奇标一起指挥敢死队的是三连连长高超和八连连长李海涛,在攻城时,也奋勇杀敌,冲锋陷阵,最终三人全部牺牲在武昌城下。
第二连连长吴兆生,湖北黄梅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作为开路先锋,在醴陵外的泗汾桥击溃北洋军谢文炳部,成功攻下醴陵,不幸的是吴兆生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在醴陵牺牲的还有九连连长胡焕文。湖南益阳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在粤军中担任见习排长,后来升任“叶挺独立团”九连连长。北伐军攻打醴陵的战斗中,胡焕文与吴兆生一起牺牲于泗汾桥下。
四连连长卢德铭,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生,“叶挺独立团”成立后,卢德铭任第四连连长。凭借在北伐战争中的出色表现,卢德铭先后升任营长、团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组建时,卢德铭荣升警卫团团长。1927年9月,卢德铭参与指挥秋收起义,担任起义军的总指挥。起义军转战井冈山时,在萍乡芦溪与敌军遭遇,卢德铭亲自断后,掩护主力部队撤退,壮烈牺牲,年仅22岁。
五连连长刘光烈,湖北黄陂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叶挺独立团”成立时,刘光烈被任命为第五连连长。1927年,刘光烈参加了南昌起义,起义军南下广东后,在汤坑失利,刘光烈与部队失去了联系,被迫返回了家乡。刘光烈回乡后,积极进行革命活动,秘密发展农军武装。黄麻起义时,刘光烈率农军参加了起义,在坚守黄安县城的战斗中壮烈牺牲。
第七连连长张伯黄,湖南湘阴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一期。“叶挺独立团”成立后,任第七连连长。在北伐中,张伯黄凭借出色的表现升任营长。1927年8月,张伯黄参加了南昌起义,在南昌起义部队南下过程中壮烈牺牲。
机枪连连长练国梁,贵州榕江人,毕业于黄埔军校第二期,参加过两次东征,以及平定商团叛乱的战斗,表现突出,“叶挺独立团”成立时,练国梁被任命为机枪连连长。1927年1月,练国梁升任第75团第三营营长。同年5月,军阀夏斗寅发动叛乱,偷袭武昌。在保卫武昌的战斗中,练国梁率第三营将士们浴血奋战,不幸被子弹击中,壮烈牺牲。
“铁军”初创时期的10个连长,先后有9个连长英勇牺牲。
“叶挺独立团”初创时期的40多名连以上干部,只有周士第、吴季严、袁也烈三人活到了新中国建立,“叶挺独立团”的创建者血染了“铁军”的战旗。
左起:杨得志、吴文玉、肖远久、彭明治、肖明
此外,“铁军”幸存者、后来者大都成长为人民解放军的治军良才。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在1955年授衔的开国将帅中,有8人曾在“叶挺独立团”任过职,分别是元帅林彪,上将周士第,中将聂鹤亭、彭明治、谭希林、韩伟和少将王云霖、袁也烈。
如果把在“叶挺独立团”后来转隶部队中任过职的将军统计在内,达百人之多。据不完全统计,1955年至1965年全军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就有79名是从这支部队出来的,或者曾经在这支部队工作过。广东肇庆阅江楼里的叶挺独立团团部旧址纪念馆展示,从“叶挺独立团”及后来转隶部队走出的将军共165人(包括1988年恢复军衔制后授衔者)。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军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