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最初计划将铁厂设在广州河南凤凰岗,1889年冬移督两湖之际,指示英国厂家将设备运往湖北,于是有了“汉阳铁厂”。若张之洞继续留在广东,凤凰岗铁厂会“死”得很难看,因为广东并无大型富铁矿可用。盛宣怀将他之前勘探的大冶铁矿“贡献”出来,汉阳铁厂这才有米下锅。
汉阳铁厂
兴建铁厂的起意
张之洞开铁矿建铁厂的念头,是当山西巡抚时受传教士李提摩太(Timothy Rihcard)、英国军火商麦士尼(William Mesny)、张佩纶启发而来。抚晋伊始,张之洞就对遍地罂粟深恶痛绝,下令严禁,随之出现的问题是,不种罂粟,山西税捐收入下降,如何开发“富源”以增加税收,弥补不种罂粟的损失?李提摩太认为山西资源丰富,只需改善交通,山西的煤、铁都很容易开发,还可以栽种葡萄、土豆,发展毛纺织等工业。 (1882年12月6日《字林西报》)不过在1882年,李提摩太提出的正太(正定-太原)铁路计划无疑过于超前,当时沿海省份士绅大都反对建设铁路,山西内地更加阻力重重。到1904年,反对铁路建设的声音业已消失,盛宣怀启动正太铁路建设,1907年通车,对山西资源开发大有帮助。
光绪九年,张佩纶赴陕西查办事件回京,经过山西时做了一点考察,十年正月写信给张之洞,建议山西“设法炼铁”。张之洞回信言:“铁矿正是鄙人刻意经营之事,正在筹办。” (李吉奎整理《花随人圣庵摭忆》第481页)二月初,张之洞派人到天津机器局,商议购买炼铁机器,“就晋省已开铁矿,设法扩充,自较试开新矿事半而功倍也。” (姜鸣整理《李鸿章张佩纶往来信札》第579页)天津机器局生产不了炼铁设备,不久朝命下来,张之洞署两广总督,此事也就搁置起来。
略为巧合的是,山西省以铁矿闻名,广东佛山则以铁锅、铁炮驰名。至迟自明代开始,佛山铁锅不仅行销全国,也是明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九边互市”的拳头产品,同时还远销南洋各国。张之洞先后出任这两个省的封疆大吏,对本土铁业都尽力给予扶持。
张之洞到粤之后信息渠道增加,对炼铁的认识有所加深。比如,1885年7月《筹办闽粤两省开设学堂及枪炮各厂折》,目的主要在奏请开设枪炮厂,涉及到制造枪炮所需的钢铁生产,所属内容有些比较专业,如“兹拟访求外国专门矿师三人,或搜求地塥,或化分矿质,或煎炼成器,各专其责。搜求得地,再考化分;化分有质,则归煎炼。倘能炼铁成钢,其用尤大。至炼生铁宜用高炉汽机风具,炼熟铁宜用砂炉气锤,炼钢铁宜用毕士买炉、西门马丁炉。缘中国铁质多夹磷硫,皆须先炼出磺强水,再入炉冶,始成纯质”。奏折这段话十分专业,应为幕僚所起草。
奏折内容也有令人失笑者,如“我国煤铁之富远驾四洲”“况中国之铁质坚栗而性柔韧,以制炮枪实胜洋产”“即广东之惠州,清远等处,产铁亦佳”。如以山西情形论之,煤铁矿藏确实丰富,但不能拿广东惠州、清远与之相比。当时的广东煤、铁矿能否支撑起大型铁厂,须在专业的地质调查、勘探之后才能立论。从《广州大典》收录的《张文襄公督粤电稿》《张文襄公督粤收接电稿》看,张之洞兴办铁厂的计划,建立在广东必有富铁矿的虚幻基础上,后发觉不对,但订购设备已定金,没有退路,曾产生过将铁厂移设山西的想法。就在进退两难之际,盛宣怀救了他一命,将之前探测过的大冶铁矿“贡献”出来。经过多轮博弈与考虑,张之洞最后选址汉阳建厂。
展开全文
张之洞
未有铁矿,先购机器
学界谈张之洞在广东办洋务,多提到1885年设立矿政局(矿务局)一事,以此作为他的业绩之一。矿政局的设立,是听从粤商何献墀的建议,但其人员构成却令人费解。矿政局有两个总办,一是李蕊,一个彭懋谦。这两位都属于非常传统的读书人,其知识结构、历练并不适合这个岗位。
李蕊(1822-1886),湖南祁阳人,字仙舟,号奎楼,1869年投笔从戎,加入平江营,后肆力科举,中进士点翰林,1879年以试用道分发广东,数年间无所事事,遂编撰60万言的《兵镜类编》一部。1883年曾国荃督粤,以同乡关系委以重任,任善后局总办。此次出任矿政局总办,可以肯定是出于同乡彭玉麟的力荐。张之洞曾写信给堂兄张之万,抱怨彭玉麟在广东,“要差要缺,几欲无人非湘人而后已。”另一个总办彭懋谦(1833-1905),字小皋,陕西省石泉县人,由增贡生报捐同知,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次年联捷成进士,授工部主事,改捐道员指分广东,光绪八年署惠潮嘉道,十年四月署督粮道。历任广东报销、厘务、善后、矿政等局总办。这两个总办可以说是传统的学者、循吏,操守都很廉洁,但实在不适合安排在这个岗位上。这个位置,需要的是懂一些地质学、能与欧美机器采矿业界联络、吃苦耐劳的开拓型人才。
事实证明,矿政局的设立,对张之洞找矿并无帮助,他实际是依赖广东水师提督方耀帮忙探矿。方耀经常在惠州各属“剿匪”,本人对开矿极有兴趣,组织了一些商人在各地探矿。1886年1月3日,方耀电告张之洞:“惠属矿务,经派人协商,分往查探,兹据覆,河源之大叶山等处,铁苗甚旺,归、博、长、永各属亦多铁矿兼有五金矿山。现购有机汽及造成小炉,拟运赴各该处先行试探、试炼,一面会府行县查照,仍俟倾煎成质,察看情形若何,再行督商妥议,具报开办。” (《广州大典》总第344册)方耀在惠属探矿多年,未见有何显著成效。作为军事领导人,方耀将探矿当作可有可无之事,只是让商人自己探查,没有组织一个班子专门负责,惠州知府、各属知县实际也不闻不问。张之洞听信了方耀的“情报”,认为广东总是能找到铁矿,在没有探明地点、储量、品位的时候,下决心从英国订购大型炼铁设备,几近儿戏。
直到1899年冬,铁厂设备已付定金,张之洞才意识到要找惠州知府落实铁矿坐落何处。11月初,他急电惠州知府督责:“该府设局开矿日久,未据详报,闻煤、铁、铜、锡各矿均有,究竟何处现开何矿、何处所得最多、何处矿质最良、多者能出若干,其转运煤、铁,何处水口最为近海、运脚几何、应以何处为聚集之所,速饬归善、河源、永安、龙川四县令即日亲往确勘。”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8册)意想不到的是,新任薛知府回电,方耀并无设立矿务专门机构,前任知府只是一纸塞责:“惠府矿务,方提督并未开局,各商亦未领照开办,何处、何矿丰旺,必须开探方知。前李守禀呈山场清折,各县均未查复。”前任知府李璲在张之洞、方耀双重压力下,开列过惠属各处矿场地名,但各县知县并无亲到现场履勘,也久无回复。商人何献墀开发大屿山银铅矿不顺利,张之洞认为是商人不懂开矿的结果,开矿必须“官为经理”。从惠州知府的回复,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官为经理”的结果。
洪钧的反对意见
张之洞也明白探矿需要西洋矿师协助,只是观念陈腐,招揽不得法。中法战争印证了他头脑中固有“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观念,但在招揽西方采矿工程师方面,仍持有这种旧观念,并不是都可行。
1889年4月9日,已经准备订购设备,他到这个时候才想起请刘瑞芬在英国“觅上等矿师”。刘瑞芬千辛万苦,找到一个愿意来中国的矿师,到9月份又起变故,说是“因家务不能来”。 (《广州大典》总第343册)12日,张之洞致电洪钧:“琼、惠等府现兴矿工,请代订精于铜铁矿师二人,务须上等,议定月薪、年限及盘费,能速订速来尤感。”也即他已准备下单订购炼铁设备,但采矿工程师尚未物色到,急急忙忙,托完刘瑞芬,觉得不保险,又托洪钧帮助物色。
驻德公使洪钧有自己的见解,不会对张之洞言听计从。从来往电报看,洪钧对近代矿业、工业的了解,比张之洞高明许多。对寻找上等矿师问题,洪钧回答:“上等矿师皆享月俸,非有经久重利,未肯远适。”欧洲上等采矿工程师均有优厚待遇,除非确信能得到长期的高回报,不会随便到远东来。
需要补充的是,欧洲人多不能适应广东炎热气候,加上热带传染性不时流行,当日两广地区的传教士及其亲属死亡率、染病率极高。为了高薪而不幸送命,或落个终生残疾,得不偿失,这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很难行得通的重要原因。这年秋天洪钧帮张之洞在德国找到的副矿师“行至新加坡身故”,就是例子。
对广东开设炼铁厂的计划,洪钧毫不客气地一口反对:“粤中铜、锡矿可开,铁矿不可开。购机设厂,需款甚钜,尚请熟筹。”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64册)洪钧对广东矿藏情况了解较深,坚决认定粤中“铁矿不可开”。此处“不可开”之意,是缺乏大型富铁矿,小型的贫铁矿不能适应需求。洪钧进一步警告说,购买机器设备设立炼铁厂,总投资金额甚钜,要张之洞慎重考虑再说,实际上是否定了在广东开设炼铁厂的计划。广东的富铁矿,要到1939年,侵华日军在海南石碌发现。即使当时张之洞手下找到石碌铁矿,从海南腹地矿区到广州的运费也不低。
英国方面宣布涨价后,张之洞曾打算转向德国订购,八月廿三日致电洪钧:“请定镕铁大炉二座,日出生铁一百吨,并炼熟铁、炼钢各炉,压板、抽条兼制铁路各机器,一切配全,能拆开分运,经行山路至内地者尤好,价若干、几月造成、需用洋匠几人、薪工若干,望悉查示。款已筹备,此系详筹必办之事,务恳速议见复。” (《近代史所藏清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8册)后因刘瑞芬与英厂再次谈妥,从德国引进设备的计划没有再提。
英厂涨价
张之洞洽购炼铁设备,与纱厂、枪炮厂一样,都由驻英公使刘瑞芬具体操办,张之洞坐镇广州,用电报发纵指示,刘瑞芬则不辞辛苦,与厂家作唇燥舌焦的艰苦谈判。不过,由于汇丰银行汇兑定金时出现延误,英国厂家重新报价时突然加价。
1889年4月9日,张之洞同时致电刘瑞芬、洪钧:“粤多铁矿,质美价廉,惟开采煎炼未得法,故销路甚隘。请查开铁矿机器全副需价若干,将生铁炼熟铁,将铁炼钢,兼制造钢板、钢条、铁板、铁条及洋铁针并一切通用钢铁料件需用机器,约价几何。粤拟设炼铁厂,请详询示复。”
刘瑞芬凡张之洞托办之事,二话不说,先做了再说,不持异议,即或有疑问,也是以温和之语出之。洪钧却不会稍加辞色,对张之洞的做法,有时直接否定:“开矿机价自十万马至五六十万不等,须相地而施;炼铁机器亦须知日炼若干,无从悬揣,总以矿师测验为首务。现正物色良师,未敢草率报命。”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丛书》第二辑第8册)“无从悬揣”四字,体现了洪钧的科学精神。
就在奉调湖广前一天(8月7日),张之洞发电刘瑞芬催督:“铁机请速定,尚未奉示复,盼切之至。立等具奏,即定迅复。”原来,开设铁厂的资金,是向广东全省“官吏绅商”勒捐而来,必须尽早向朝廷出奏成为定案,若一直未能奉旨允准,这笔钱就没有“合法”身份。张之洞自吹自擂,总说自己在粤省筹款“取之中饱”,兵工厂投资、铁厂投资是全省各级官员“凑捐”,说“取之中饱”有点不公平,贪官对这点勒捐经费当然无所谓,苦的是真正的清官。所谓“绅商”,笔者猜测主要是官商身份的盐商之类。
8月14日,刘瑞芬奉命与英厂谛塞德公司(Tees-side Engine Company of Middlesbrough,张之洞电报档作“谐塞德”,可能是译电错误))签订“镕铁大炉”合同。9月5日,张之洞收到刘瑞芬回电:“炼铁机炉,该厂因过期多日未付定银,现工料各价腾涨,前议已作罢论。” (《近代史所藏清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65册)当张之洞要求与该厂再议时,9月6日刘瑞芬答复“此时颇费唇舌,业与该厂说绝,现难再议”。
英厂突然涨价,刘瑞芬与之理论,几乎翻脸。张之洞铁厂专款筹集告成,势难中止。最终,经刘瑞芬与英厂再次谈判,仍以原价成交,签订合同。突然涨价以及刘瑞芬所言“业与该厂说绝”,背后有无李瀚章操纵,殊难判断。李瀚章无意把炼铁设备留在广东,并不表明他反对兴办近代工业,而是深知张之洞此举鲁莽冒失,铁厂投资是个“无底洞”。
9月,张之洞奏上《筹设炼铁厂折》,报告朝廷:从英国公司引进炼铁设备连同配件等,总价款八万三千五百镑(折合白银约39.5万两),厂址“择定于省城珠江南岸之凤凰岗地方,水运便利,地势平广”。此地原是广州八旗水师营把守的凤凰岗炮台所在,两次鸦片战争中都没有发挥什么作用,“水运便利”倒是实情,后来日商在此建成大阪码头与仓库。
广州凤凰岗示意地图
就在上奏的同一天,张之洞致电湖广总督奎斌,称:“大冶向来出铁,近来民间有无开采,出产多少,请详询曾任大冶、兴国一带州县,或遣妥人密查,万勿宣播。切祷。”这封电报表明,张之洞从自己的渠道得到情报,湖北大冶有大铁矿,由盛宣怀勘探发现,但谆嘱奎斌“遣妥人密查,万勿宣播”,显然不想惊动盛宣怀、李鸿章。后来,盛宣怀主动向海军衙门报告大冶铁矿可用,张之洞从广州到武昌上任,中途在上海停留了10天。张之洞在上海向盛宣怀当面了解大冶铁矿详情,两人达成一致意见。
曾考虑把铁厂设在山西
张之洞炼铁,只是出于以下认识:中国有铁矿;中国每年进口洋铁数额巨大,必须自己炼铁以资抵制:日后建设铁路需用钢轨,应采用国产产品。应该说,张之洞“动机是好的”,只是实际操作中,准备工作太粗,不按市场规律行事,朝令夕改,以致铁厂规划十分混乱。在给海军衙门的报告中,张之洞豪言:“中国铁虽不精,断无各省之铁无一处可炼之理;晋铁如万不能炼,即用粤铁;粤铁如亦不精不旺,用闽铁、黔铁、楚铁、陕铁,皆通水运,岂有地球之上独中华之铁皆是弃物!” (《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第二辑第8册)这种中国“何物不有”的观念十分陈旧,也可见出他对铁厂的选址毫不措意,奏折里面说的广州凤凰岗,只不过随意一说。
8月23日,张之洞动了将炼铁厂改设山西的念头,打电报给刘瑞芬:“炼铁炉机能经行山路、运至山西省等处否?或能拆开分运尤好。最大之件约重若干?”10月8日,又致电洪钧:
晋省煤铁富甲天下,开采煎炼必需机器。而山路崎岖,重机难运,拟先辟路,略为铺平,并用活铁路运送,事尚不难。惟笨重之件终难畅行。闻各种机器锅炉有专备陆运者,汽机可分拆,炉管可分置。假如此锅炉重万斤,分作五炉,则只二千斤,其力仍可相敌。他件仿此。飞轮则分四块,重件俱加车轮,俾便陆行。总须日炼出生熟铁一百吨者,漾电即指此种。务恳速查见复。(《广州大典》总第343册)
以张之洞之意,广东既然铁矿难找,不如将铁厂设在铁矿丰富的山西。至于炼铁的大型设备,山西当时尚无铁路,也不通行轮船,现存简易道路过于狭窄,路面硬化不够,不能负重,张之洞的想法是:把锅炉切为5段,分段运输,到了厂区再行拼装。
张之洞离粤时,派山西候补道陈占鳌前往山西,目的是探寻设厂山西的可行性。1889年11月底,张之洞离前夕,奏调蔡锡勇、陈占鳌、沈嵩龄、凌兆熊、赵凤昌、薛培榕6人赴鄂。 (汉版《张之洞全集》第2册第306-307页)其中,蔡锡勇、凌兆熊、赵凤昌是心腹;沈嵩龄为两广电报局总办;薛培榕为广东钱局提调,富有近代工业管理经验,希望他能挑起铁厂建设重担,但薛氏被李瀚章留在广东。张之洞奏调陈占鳌,本是为铁厂移设山西做准备,张氏让他直接前往晋省落实煤铁矿,并无随行到武昌,计划落空后陈占鳌继续留在山西。离粤之前,张之洞对于铁厂究竟设在何处,仍在不断游移之中,广东、山西、湖北都在他考虑范围之内。
刘瑞芬与“督抚同城”问题
刘瑞芬负责落实张之洞的“订单”,任劳任怨,不会像洪钧那样提出尖锐的异议。是刘瑞芬不懂近代工业吗?非也。刘瑞芬从管理淮军枪械起家,在采购西方军械方面十分内行,其官运亨通肇源于此。到英国以后,刘经常考察各类工厂,帮张之洞引进广东钱局(造币厂)设备与工程师非常成功,显示他对近代工业非常了解。刘瑞芬对张之洞的铁厂计划不提异议,并不等于内心认同,而是长期在官场历练,异常乖巧,懂得讨好实力人物。驻外公使三年一任,只是暂居,回国后的安排更加重要。
1889年初,朝廷授刘瑞芬为广东巡抚,张之洞特致电祝贺曰“同舟大喜”。4个月后张之洞让刘瑞芬帮忙订购铁机,刘氏认为自己将与张之洞共事,督抚同城,必须处理好这个关系,不能跟张之洞“顶牛”。谁知人算不如天算,朝廷选择继任驻英公使时有反复,最后派定薛福成,薛又迟迟其行,刘瑞芬不得不延期回国。等他1890年冬到广州接篆时,两广总督已换成李瀚章。如果他能预见到李瀚章很快接替张之洞,可能会像洪钧一样大力反对,把这笔巨款留在广东。刘瑞芬为安徽贵池人,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起家,他内心当然向着李瀚章。刘瑞芬这种善于逢迎的官员,所在多有,独责他一人也不公平。
刘瑞芬
清代官制,有些出于自觉设计,有些属于历史遗留问题,但日久已成习惯,不好变动。增设容易撤销难,朝廷不轻易撤销一个职位,原因在于,这个“萝卜坑”是很多官员升迁的希望。张之洞在京时,曾任“司经局洗马”,这个官职当然不是负责冲洗马匹,而是历史上太子属官的名称,负责管理图籍;清代既不设“太子”,“司经局洗马”就成了赘疣,唯一的用处,是作为翰林的“升阶”,一些翰林在这个位置上“经历”一番,再继续升迁。
晚清有四个地方存在“督抚同城”问题,分别是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两广总督与广东巡抚、闽浙总督与福建巡抚、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职权交叉,强势总督凌烁巡抚,侵夺巡抚职权;有个性的巡抚,通常与总督不合,容易被总督奏参罢职。邱捷《晚清官场镜像——杜凤治日记研究》就举过一个例子,广东巡抚蒋益澧在左宗棠手下战功卓著,但年轻气盛;总督瑞麟是慈禧族人,满人中的红员,老于官场,对蒋的举措不满,将蒋排挤出局。张之洞总督两广初期,不满巡抚倪文蔚,让朝廷将倪文蔚调开,张氏自兼巡抚。1887年初,吴大澂授广东巡抚,应该是考虑到两人多年好友,较好相处。谁知,才一年半功夫,朝廷调吴大澂治河,广东巡抚又是张之洞兼署。刘瑞芬在驻英公使任上表现“柔顺”,深得张之洞欢心,这可能是他得以放广东巡抚的原因之一。戊戌变法时,光绪帝裁撤广东、云南、湖北三省巡抚(福建巡抚已实际撤销),以总督行巡抚事,政变后慈禧又恢复旧制。其实“督抚同城”情况下,巡抚就是赘疣,早该裁撤。
馀论
政治生涯顺风顺水的人物,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张之洞协调各省军队与法国作战,取得中越边境陆战胜利,让他自信心爆棚,以为筹划近代工业也像指挥作战,先立下必胜信念,取长补短,突破一点,满盘皆活。兴办近代工业,首先是经济行为,要按经济规律办事。在尚未探明广东有丰富铁矿可用的情况下,贸然花费巨资从英国购买设备,是十分鲁莽的行为。张氏幸运之处在于,盛宣怀早前受李鸿章之命在湖北探矿,已发现了大冶铁矿,他刚好在此时移督湖广,顺水推舟把设备运到湖北。无论汉阳铁厂遭受多少批评,毕竟依托大冶铁矿建了起来,高炉能冒烟;若铁厂设备运到广州凤凰岗,然后发现“无米下锅”,处境就更加尴尬。
汉阳铁厂局部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是以洪钧的观念批评张之洞,并非“事后诸葛亮”。当时懂近代工业的人员虽不多也不少,只是懂行的人往往不处于决策地位,张之洞手下如薛培榕、广东制造局总办温子绍就很懂行。张之洞手握大权、急于建功,他的一意孤行,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慈禧与醇亲王奕譞的纵容,容许他花钱如流水。张之洞非湘非淮,年富力强,朝廷希望用他来制约湘、淮两系的势力。经济上的巨大浪费,往往有政治方面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