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河南开封摄影报道
“寻路东坡”,封面新闻记者穿行在开封古城墙下
“我在北纬34度线上和海拔相差12米的邻居苏轼交流。”李开周从测量学角度标注自己与苏轼的距离。
开封,是苏轼这位眉州少年梦开始的地方。
1056年三苏第一次到开封,租住在相国寺附近的太平兴国寺
李开周,现居开封,研究苏轼十四年,通读了苏轼几乎所有存世的诗词、书信、奏章、日记,尤其着重研究了苏东坡六十余载人生当中六次抵达开封的前因后果和生活细节。
在他眼中,苏轼更像是自己的一个邻居。
他通过海量的史料考证,用生动传神的语言讲述。听李开周说苏轼,像拉家常,听着过瘾,用开封话说:可得劲!
展开全文
苏轼在九百多年前来到开封,进皇宫参加了一场他人生当中最重要的考试,主考官是当时宋朝的第四位皇帝宋仁宗。考试地点在龙亭湖正中间巍峨耸立的那座大殿——龙亭。
如今熙来攘往的龙亭景区,就建在宋、金皇宫和明代周王府遗址上。
2月3日上午,癸卯年立春前一天,阳光不燥,微风正好,龙亭湖水波荡漾。
远处是气派不凡的龙亭,眼前,是三两只悠闲游弋的鸭子,苏轼笔下“春江水暖鸭先知”跃然眼前。
龙亭门口的午门石狮
此时此刻,听宋史研究专家、“得到”app签约作家李开周讲述苏轼的汴京岁月,甚是应景。
李开周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做过测量和预算,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男,如今定居开封,从事职业写作,出版有《宋茶》《宋朝饭局》《包公哪有那么黑》《武侠数学》《武侠化学》等30余部专著。
苏轼为何从眉山远赴汴京赶考?
因四川盆地考生多、录取指标少
(变体)虽然并不知道苏洵具体用了什么办法,但所能知道的就是:苏轼和苏辙就在爸爸的安排下到开封府参加解试。
提起苏轼考中进士,流传最广的是一个故事:当时的主考官欧阳修,看了苏东坡的文章后,对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认为文章是自己的大弟子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所以就取了第二名。最后没想到,此文出自苏轼之手。
李开周长期研究宋史,80后的他,对史料的掌握之熟稔令人咋舌,一桩桩一件件,他像在脑中打开一本本书,时间、地点、人物、典籍铺陈开来。
李开周在龙亭湖畔讲述苏轼的汴京岁月
李开周首先纠正:“苏轼其实在开封至少参加了三场科举考试,他是公元1056年夏天跟爸爸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从四川眉山老家来到开封。欧阳修主持的是省试,苏轼是省试第二名,而决定进士名次的是皇帝主持的殿试。”
宋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三级,第一级叫解试,即地方性考试,由老家的知州知府当主考官,只有通过了地方的解试,才有资格进京城来考进士。
苏轼、苏辙兄弟两个并没有在四川老家参加解试,而是千里迢迢来京城汴京参加的。李开周解释:“这种情况在宋朝有一个词叫‘冒籍’,按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移民’。”
据史料记载:最早的“高考移民”在唐代和五代十国时期就出现了,武则天时期薛登就说当时读书士子“或冒籍以偷资”(《旧唐书·薛登传》),就是利用假冒自己的户籍来获取科举上的好处,这是“冒籍”最早的出现。《宋史·选举志二》记载“士子又有免解伪冒入试者,或父兄没而窃代其名,或同族物故而填其籍”,就是说宋代一些考生为了冒籍,偷换死去父亲、兄长的名字,或者找死去同族者的籍贯,总之就是要打擦边球。
据《汴京遗迹志》卷十载,“兴国寺,在马军桥东北,太平兴国间建。”即里城墙西门--阊阖门(今大梁门)内至宫城宣德门前之间的“御路”南侧。图为现在的大梁门
“苏轼、苏辙的老家是眉山县,隶属于眉州,他应该参加眉州知州主持的解试,可是当时四川盆地考生特别多,录取指标特别少。我读过1064年司马光的一篇统计,他说在过去四次的进士考试中,开封籍占了三分之一。因为开封考生很少,而朝廷留给开封的录取指标却太多,所以全国举子都有冒充开封考生的冲动。”
李开周查阅了很多资料,虽然并不知道苏洵具体使用了什么方法,但所能知道的就是:苏轼和苏辙在爸爸的安排下到开封参加解试。
“当时开封有一个概念叫‘学区坟’,当然这个名字是我给它取的。因为当时宋朝有规定,如果这个考生不是开封户口又想在开封参加考试,要么在开封买房7年以上,就相当于拥有了开封的实际户口。如果因为京城房价特别高买不起,有一条捷径,在开封城郊找一个农民来帮忙在祖坟墓碑上刻上名字。因为农民世代定居在开封,家有祖坟,如果能在祖坟的墓碑上把考生的名字刻上去,表示他的祖墓就在开封,户口也在开封,就可以参加开封的解试了。像三苏这种就属于买不起学区房的,买学区坟比较划算。”
殿试状元另有其人
只是与苏轼相比默默无闻
(变体)苏轼虽然不是殿试第一名,但是他的名气最大,第一名未必就代表着成才成名成家。
据李开周考证,苏轼在开封参加的四次考试,依次为:
1056年秋天的开封府解试,第二名;
1057年正月的省试,第二名;
1057年三月的殿试,第六名;
1061年八月的制科,考在三等,也是实际上的最高等。
“不管苏轼和苏辙用了什么方法,反正在开封参加了第一场科举考试,都通过解试,成了举人,其中苏轼考了第二名。苏轼参加的第二场非常重要的考试,叫省试,当时的中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省试是由中书省的高官或者当时的宰相、礼部尚书等大臣主持。1057年正月,刚过完农历春节,苏轼和弟弟参加了欧阳修主持的省试,苏轼又是第二名,成为准进士。”
大宋科举已成为清明上河园的一个游乐项目
苏轼在省试过后参加殿试,但是关于苏轼的殿试名次并没有明确的记载,苏辙只是简简单单地说苏轼殿试中乙科,还有《东坡纪年录》说苏轼中丙科升一甲。当然,还有欧阳修记载的“苏轼居第六”,而不是传说当中的第二名。
李开周说:“很多人都说苏轼差一点考成状元,其实他绝对不是状元。”
状元是进士榜的第一名,苏轼是第六名。李开周认为很多学者有一种误解,“这种误解源于将宋朝的科举制度给搞混了,他们认为苏轼参加了1057年正月那场省试,就决定了进士的名次,其实不是。宋朝所有进士的名次都是由皇帝来决定的,大臣没有资格来给进士排名。”
李开周特别指出:“我再强调一遍,苏东坡考中的不是第一名,不是第二名,不是第三名,是第六名。第一名是谁呢?其实这个人默默无闻,现在应该很少有人知道,他叫章衡。”
宋仁宗嘉佑二年的科举考试在历史上堪称“神仙打架”。这届科举不光产生了苏轼、苏辙、曾巩、曾布这几位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家,还产生了程颢、张载两位思想家。
当年的科状元章衡却鲜为人知,他后来为官为政为民,也是位不可多得的好官。
“苏轼虽然不是第一名,但是他的名气最大。这也给我们一个启发,所有父母都望子成龙,都希望孩子考第一名,但第一名未必就代表着成才成名成家。虽然要力争上游,但不要太看重成绩的名次。”李开周感慨。
世人只知苏轼豁达
“乌台诗案”曾令他惊得写下绝命诗
(变体)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豁达幽默乐天派,当他知道自己小命不保时,他也曾害怕也曾恐惧,一连写了好几首绝命诗。
提起苏轼,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豁达与超然,其实苏轼也畏惧死亡。
“乌台诗案”时,他曾写过两首绝命诗交待后事——
《绝命诗》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 小臣遇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 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 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第一首写给弟弟苏辙,情真意切,手足情深跃然纸上。
第二首写给自己的妻子跟孩子,满怀不舍与愧疚,同时交代了自己的身后事,希望能将自己安葬于苏杭。
开封,见证了苏轼金榜题名的意气风发,也见证了他的一段惨痛岁月——他遇到了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
宋朝的御史台俗称“乌台”,是一个监察机构,同时又有审案的功能,旧址位于开封樊楼停车场再往南或者东一些,这里早已经成了开封现在的繁华热闹所在。
在公元1079年,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写诗发牢骚被同僚给告了。
神宗皇帝一怒之下,派钦差大臣皇甫僎把苏轼从浙江湖州抓到开封,关到御史台的监狱里。
李开周说:“现在能考证明白的是,公元1079年八月,苏轼从浙江湖州被披枷带锁到开封,九月之前进御史台的监狱。在那干嘛呢,其实,就是每天被各种各样的问案官员轮番轰炸,问他到底写了多少首诗讽刺皇帝?到底对新法有多么不满?在任上有没有贪污?有没有欺压老百姓?翻来覆去,就是要找出他确切的罪状。苏轼一句一句地来辩解,每隔几天就来一次,把他实在折磨得够呛。”
如果可以穿越,你最想穿越到哪个朝代?
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宋朝。
因为宋代的科举制度选拔出全国的顶尖人才、文章圣手,掀起了士大夫们治理天下的风尚。
但宋朝不杀士大夫,是真的吗?
“现在包括很多学者都说宋朝皇帝不杀士大夫,另一种说法是‘不杀大臣及上书言事者’。”李开周对此持反对观点,“坦白说,从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开始,一直到南宋最后一个皇帝,没有任何一个宋朝皇帝说过不杀士大夫。宋朝也有很多知名的士大夫被杀掉,甚至被处以凌迟之刑,就是被千刀万剐,比苏轼还惨。比如王安石的两个外孙,一个叫吴侔,一个叫吴储,就因为皇帝怀疑他们谋反被凌迟了。”
“苏东坡被指讽刺皇帝,就是谤君,按照宋朝的法律是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的,所以他每天担忧发愁。与外界消息不通,长子苏迈每天给苏轼送牢饭,父子俩约定:如果哪一天你听说皇帝要杀我,就送一条鱼进来,我好提前留下遗嘱,准备后事。如果皇帝不杀我,就送肉来报平安信。”
因为既要照顾父亲,又要想方设法救父亲,苏迈的盘缠很快花完了,一日,他去开封附近的陈留找亲戚借钱,同时委托朋友给父亲送饭,朋友对这对父子之间的约定毫不知情,给苏轼送了一条腌鱼过去,这条腌鱼差点要了苏轼半条命。
李开周说:“大家都知道苏东坡是豁达幽默乐天派,当他知道自己小命不保的时候,他也害怕,也恐惧,一连写了好几首绝命诗。”
公元1709年的腊月,因卷入“乌台诗案”入狱百余日、险遭杀身之祸的苏轼,在朝中一众有识之臣的营救下,终于躲过一劫,得以从轻发落,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从1079年八月被抓到开封,1079年九月进御史台监狱,到1079年腊月二十九得到了宋神宗的圣旨从监狱里面释放,苏轼在乌台总共被关押了130天。
或许正是这种濒临绝命,死里逃生,让今后的苏轼,向死而生。
越看苏轼越像邻居
又从邻居到哥们
(变体)现在我教我的孩子以及我跟媳妇相处,和原来上班时跟我的同事相处,我都把苏东坡的优点和缺点当成我的反思资源。
李开周直言自己一直把宋朝人物和宋朝文献当成现代人解决问题的思考工具。
“宋朝很多人物,包拯、苏东坡、李清照,他们当年的故事,大部分现代人是爱听的,不管小孩还是老人。他们当年的生存智慧,甚至他们踩过的坑,翻过的车,对我们现代人一样是教训和启示。或许我们不能学到东西,但是他走错的路,我们可以避免再走一遍,他们踩过的坑,我们可以避免重新掉进去。”
以苏东坡为例,“苏东坡特别有才华,特别聪明,记忆力特别好,但他毕竟是人,他也有缺陷。我认为他主要是性格缺陷,他是个特别容易情绪化的才子。他的弟弟苏辙相对理性,刚好与哥哥形成对比。苏东坡豁达、乐观、幽默,可是又偏激,这个偏激不是他主观倾向,而是因为性格缺陷。现在我教我的孩子,跟我的媳妇相处,原来上班时跟我的同事相处,我都会把苏东坡的情绪化倾向作为我的反思资源。”
在李开周看来,苏东坡的“乌台诗案”其实是可以避免的,“朝廷上,不是只有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司马光也反对,司马光的亲戚范祖禹(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资治通鉴》的编撰者之一)也反对,范镇(范祖禹的叔祖,北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也反对,可是所有人都没有像苏轼那样陷入‘乌台诗案’。虽然我们知道苏轼是冤枉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思考一下,是不是苏轼自己也有自己应该注意的地方?陷入‘乌台诗案’,对苏轼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他的老婆孩子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对他的兄弟苏辙也一个很大的打击。如果他继续作为朝廷重臣,有比王安石更好的方法,就算没有比王安石更好的方法,也至少能让老百姓过上相对宽松的日子。进了监狱后,他还能建功立业吗?他肯定做不到了。”
说到这儿,李开周分析:“人无完人,苏东坡确实是在很多人生的重要关口上,可能选择得有点不够理性。但苏东坡也是个真人,他是个活人,他不可能啥都完美,我们说他是全才,但并不代表他性格上没有漏洞。我把他当邻居,虽然这个邻居是过去的邻居。”
李开周也坦承:“也许我的总结是错的,但是他留下的很多作品,包括他给所有亲戚朋友,给眉山老家同乡写的信,我都看过。我越看,越觉得他像我认识的邻居、朋友、同学、亲戚,越看越觉得鲜活。对他生活细节了解越多,就越变成对苏轼的同情与理解。如果我说狂一点,原来苏东坡是我们的偶像,后来变成我们的邻居,最后变成我们的哥们了。”
“因为我原来是学测量出身,我经常这样说,自从在开封定居之后,最近十几年来我一直在北纬34度线上,和欧阳修、范仲淹、苏东坡、包拯、李清照这些古人进行一个海拔相差十几米的交流。也可以说是他们的一代邻居,无非是时间相差1000年左右,海拔相差十几米而已。”
(河南开封刘长征先生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