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鲜 名将 抗日 为什么 看看

为什么说李如松是最猛的抗日名将?看看他在朝鲜干了啥?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6 14:48:04 浏览10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万历二十年(1592年)丰臣秀吉的突然袭击导致李氏朝鲜的军队迅速溃败,25万日本武士从釜山登陆后,一路长驱北上,接连攻克李氏朝鲜的首都汉城(今天的首尔)以及平壤、开城等重镇,一度将战线平推进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大有一举占领朝鲜半岛全境的势头,形势异常危急,最终万历皇帝决定出兵援助李氏朝鲜。万历二十年十二月,万历皇帝下诏以辽东总兵李如松为对日作战总指挥,节制辽东和朝鲜境内的所有军队(包括朝军),李如松率领帐下最精锐的四万铁骑跨过鸭绿江,开始了漫长而又光荣的战争。

李如松是当时明军最能打的悍将,他是李成梁的长子,这位李成梁也是位猛人,李成梁原本是嘉靖年间从朝鲜逃亡到明朝辽东地区的难民,后来为了生计参加了明朝辽东边军,在与蒙古、女真等部落的战争中脱颖而出,最终官至蓟辽总兵,负责大明帝国东北方向的所有防务,与当时大明第一名将戚继光并称为“北李南戚”。作为如此猛人的长子,李如松自幼就被寄予厚望,从小跟随李成梁打了无数场仗,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是在刀光血影中舔血长大的,浑身上下都充斥着对战争的渴望。而李如松所率领的4万铁骑,是长年与蒙古、女真战斗中成长起来的精兵悍将,其战斗力在大明乃至整个世界都首屈一指,是东亚地区第一强军,李如松看着4万袍泽兄弟坚毅的神情,他已经知道胜利已经不远了。

李如松以老辣的眼光将入朝作战的首战选择了朝鲜北部重镇平壤,平壤是整个朝鲜北部的中心枢纽,也是日军在汉城以北最大的根据地,只要打下平壤就可以截断朝鲜北部所有日军的退路,进而扫清收复汉城的侧后威胁。为了达到进攻的突然性,隐藏明军入朝参战的企图,李如松下令所有的明军在渡过鸭绿江后全部换上朝军的服装,火速向平壤挺近,沿途不与小股日军纠缠,骑兵的高机动性,使得李如松所部4万人很快就抵达平壤城下,在抵达了平壤城下以后,李如松下令所有明军脱掉了身上的朝鲜军服,露出了大明军队的标准装束——锁子甲,明亮的锁子甲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刺眼,4万人反射的太阳光把平壤城头的日军照射的心惊胆裂,早已无心迎战,就在日军惊讶于明军神兵天降之际,李如松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马上发起了对平壤城的进攻,结果半天之内,平壤就被明军攻陷。

展开全文

李如松攻占平壤的消息一经传出,就诱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孤军深入的日军很快陷入了后路被截断的危险,而平壤城的物资又被明军缴获,使得日军的补给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日军在朝鲜的总指挥小西行长不得不下令,放弃汉城以北所有的新占城池,全力固守汉城,试图凭借汉城附近的汉江天险与明军周旋,最终迫使明军承认日军对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占有权。

可惜小西行长这一次又失算了,李如松压根就没把小西行长放在眼里,也没有给日军任何喘息之机,在攻占平壤后,李如松下令所部停止逗留,只留下朝军和少部分明军防守平壤,亲率主力骑兵快速扑向汉城,日军的防御工事还没准备好,李如松的骑兵就已经出现在了汉江南岸,小西行长所依赖的汉江天险已经荡然无存,在思考片刻后,小西行长做出了一个“明智的”决定,那就是逃,于是李如松又顺利收复了汉城。李如松一出手就收复了平壤、汉城,使得朝鲜战场上的日军患上了严重的“恐明症”,之后的战争进展得异常顺利。

到了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5月,李如松入朝作战的半年后,明军已经收复了朝鲜绝大多数的领土,日军只能被迫退守到了庆尚、全罗个沿海城市,李如公元松一举扭转了整个战局。但因为李如松毕竟只有4万人,加上重新整训的朝军,总兵力不超过10万,关键朝军战力拉胯,更多的是担任后方的防守,真正能够起到进攻突击作用的还是李如松的本部明军。而经过半年的作战,特别是汉城战役时的碧蹄馆之战的失利,导致明军损耗比较严重,机动兵力严重不足,无力彻底肃清盘踞在沿海地区负隅顽抗的日军,至此朝鲜战场陷入了僵持状态,丰臣秀吉也意识到征服明朝已经是个“白日梦”,于是改变策略,转而谋求在巩固朝鲜半岛南部沿海的防御。

之后,明朝西北方向蒙古大举入侵,作为万历皇帝的“消防员”李如松不得不前去作战(在这场战役中李如松阵亡),就在李如松离开朝鲜后,丰臣秀吉再一次打起了朝鲜半岛的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