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国 排雷 一等功 待遇 享受

2018年,“排雷英雄”杜富国获一等功,享受什么待遇?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6 10:06:02 浏览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我国历史上,有不少荣获一等功的战士,尤其是在战争年代,不少军人士兵凭借着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获得一等功的勋章。

只是在建国以后,人民生活日趋稳定,一等功的颁发就相对而言少了很多,尤其是在近几十年里,随着国家的强大,我们已经没有那没多正面敌人需要去消灭,战士们也甚少需要靠打仗来立功。

因此,近几年我国一等功的颁发对战士的军事贡献要求极其高,大部分都是在战士牺牲后,为其追封的一等功,能活着受封一等功的战士几乎屈指可数。

而杜富国就是极少数一位尚且在人世,受封一等功的英雄战士。

杜富国于2018年被南部战区陆军党委授予一等功一次,彼时的他年仅二十七岁但已经双臂残缺,双目失明了。

在如今这个和平的年代里,杜富国作为少数获得一等功的战士,他经历过什么,现在又在从事什么呢?有一等功的傍身,杜富国又会受到何种待遇呢?

现年三十一岁的杜国富是个不折不扣的九零后。

他是家中的长子,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妹妹。杜富国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靠着每日在田地上的劳作挣得堪堪温饱的生活。

展开全文

因此作为家中长子,杜富国很小的时候就懂得为父母分担生活,在完成每日的学业后,会主动担负起教养弟弟妹妹的责任。

在这样的环境下,杜富国也慢慢长成了一个富有责任感的少年。

即使家中并不富裕,但杜富国仍有自己的梦想,那就是成为一名军人。

也许是出生红色根据地——遵义的缘故,杜富国从小就对红军的事迹极其热衷,尤其是在看到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无名英雄纪念碑时,他深受震撼,更加坚定了自己想要成为一名军人的梦想。

于是,在杜富国的坚持下,他于2010年高中毕业后加入中国人民边防部队,从此开始了他充实的军旅生活,彼时的杜富国年仅十九岁。

他所加入的边防部队一直都是我国士兵服役中最危险的一个地方,在这个年代里,几乎大部分的军人伤亡都来自于边境冲突,但杜富国凭借着少年热血,国家的边防部队缺人,他就义无反顾的填补空缺。

到了军营里,他虚心向学,向各类前辈讨教行军经验,也不忘吃苦耐劳,永远做着队里最多的活。

三年时间转瞬即逝,杜富国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被提升为士官,并被安排到西部边境执勤。

然而杜富国却在此时主动申请前往云南,并提交了参加扫雷的申请书。

事情的起因是,他得知了位于云南文山州麻栗坡县的坝子村,多年来饱受战争时期在当地深埋的地雷的威胁。

据悉,这个村里的土地里埋着一百多万颗地雷,没人知道这些地雷的确切位置,当地村民也因此终日生活在惶恐之中。

尤其是当村民为了生计需要上山下地时,就会因为不小心踩到地雷而被炸伤,这些地雷的威力各不相同,一旦踩到,轻则炸掉一条腿,重则性命不保。

尤其是当得知村子里几乎一半的人都受到过地雷的袭击时,杜富国坐不住了,他不敢相信在这的和平年代里还会有百姓面临这样的死亡危险。

当时国家正打算组织一支扫雷部队,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支陆军扫雷部队。

得知消息的杜富国马上提交了扫雷申请书,申请书上,他认真表达了自己想要前往云南的决心,他认为那里的百姓需要他,只有在被需要的地方,他才能发挥自己人生的价值。

一开始,杜富国的领导并不愿意批准他的申请,一方面是因为他毫无这方面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实在是扫雷这个工作的危险系数太大,他很担心仅有一腔热血没有任何知识储备的杜富国会出危险。

但杜富国就是铁了心要前往云南,为边境受到威胁的老百姓摆脱困境。

见状,领导也不好再压着他的申请书,最终,2015年,杜富国正式加入了国家组织的陆军第一支扫雷部队。在那里,杜富国开始了三年的扫雷生涯。

初入扫雷大队,杜富国就遇到难题,倒不是因为扫雷任务的精细,而是杜富国的文化课考试挂科了。

要知道对于高中毕业就从军的杜富国来说,要学习专业知识还是有点吃力的。

第一次关于扫雷专业知识的考试,杜富国绞尽脑汁就考了32分,这个成绩给了杜富国不小的打击,自此他开始认真学习理论知识,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战友。

在他认真地学习下,杜富国的成绩也在稳步提高。此后,杜富国一直以优秀学员的形象出现在众人面前,学习这一难题被他用后天的努力彻底克服了。

在学习过程中,杜富国再次明确自己作为扫雷战士的职责,那就是为民众扫去危险,保护民众的人身安全,保障正常的生产生活需要。

这次经历也让他充分了解关于扫雷的专业知识,在日后他也很好地把这些理论知识运用到实战中。

一次,在满是高山密林的马嘿雷场里,杜富国就很好地用自己知识和模拟演练中积累的经验,拆除了一枚59式反坦克地雷。

这是一种非常敏感的雷,稍有不慎就会被引爆。在完成拆除任务后,发现这个脸盆大的雷顶端是凹陷的,这正如杜富国所料,是一颗诡计雷。

像这类需要巧妙结合专业知识,和实战经验的扫雷情况不胜枚举,但杜富国都能很好地处理,在他从业的三年里,累计拆除雷2400颗,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叹的数量。

杜富国除了在扫雷战绩上让人心生佩服,他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样让战友们由衷敬佩。

在队里,杜富国就不会让自己闲下来,为队伍修理门窗、设备已经是家常便饭的事情,为此他还专门得到一个“三小工”的称号。

此外,当队伍需要攀爬陡峭的山去执行任务时,他总是背着最重的装备,走着最长的路,几次下来,脚上都会磨出许多血泡。

战友们也劝他不要背这么多,要为身体考虑,但是每次杜富国都会笑着说:没事。

随着排雷经验的增加,杜富国的在处理起各类扫雷工作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从业三年,累计处置险情20多次,从未发生过一起处理过程中爆炸的事故。

杜富国不仅善于处理危险也从不惧怕危险,在排雷任务中,杜富国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让我来。

他会主动把危险繁杂的任务揽到自己身上,当新人士兵遇到任何困难,只要叫杜富国的名字他就会上前帮忙解决。

此外,他还会主动担负起教导新人的任务,手把手地教他们如何用探雷针,如何把几十种探雷方法运用在实战中。

就这样,仅用不到三年的时间,杜富国就成了大家心中最可靠的战友和最值得尊敬的前辈。

但毕竟扫雷是一个危险系数极高的行业,即使杜富国再小心谨慎,危险还是如影随形。

杜国富的性格就是做什么事都要冲在最前面,这也是为什么他能在部队里被这么多人敬佩的原因。

也是这一不畏危险勇于牺牲的精神,让他在战友面对危险时,能义无反顾地舍身救人,而他自己落得个双臂缺失、双目失明。

那是2018年深秋,彼时的杜富国刚刚在老家结完婚,就迫不及待地回到部队开始培训新人扫雷的工作。

那天,杜富国带着几个新兵到一片场地里进行实战练习,按理说,这片土地已经经过排查,安全系数是相当高的,这也是为什么杜富国选择带着新人来此地演练的原因。

但是,让人没想到的是,新人艾岩却出师不利,在实战过程中遇到了一个加重型的地雷。这个地雷威力极大且十分不稳定,稍有不慎就会发生爆炸。

看到这一情况的杜富国马上变得警惕起来,他轻手轻脚来到队友身边,让他撤走,自己来处理这个这个危险的东西。

然而,就在艾岩撤走的瞬间,地雷因为受到轻微的震动引线断裂。

杜富国凭借着多年的从军经验,反应异常迅速,他马上将艾岩拉到自己的身后,把直面爆炸的危险留给自己。

就这样,随着巨大的爆炸声响起,杜富国的双臂瞬间被炸飞,眼睛也受到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据身边战友的回忆,当时的杜富国几乎可以用血肉模糊来形容,护目镜和防护服都被炸得粉碎,漫天都是衣服中的棉絮。

队友以最快的速度将杜富国送往医院,虽然保住了他的性命,但依旧挽回不了他的双臂和双目。

苏醒后的杜富国一时间没办法接受自己残疾的现实,一度变得意志消沉,想到自己未来不能再在自己热爱的军队里工作,甚至不能完成一次军礼,他就异常痛苦。

他的战友们心里也是说不出的难受,想到杜富国一双灵巧的手就这么消失了,他那双爱笑的眼睛再也看不见了,战友们都忍不住红了眼眶。

或许是为了安慰战友们自责悲痛的情绪,杜富国努力让自己坚强起来。

虽然杜富国暂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依旧需要进行持续的治疗,此后他大大小小经历了十多次的手术,但他都咬牙挺了过来,不曾流过一滴泪喊过一次苦。

最终,凭借着他坚不可摧的毅力,他熬过了术后麻药退散的痛苦,熬过了最难以忍受的复健过程,同时,杜富国也让自己的心灵走出了病痛的阴霾。

他开始接受自己的残疾,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仍然是一个正常人,只是换了一种生活方式罢了。

2018年11月18号,杜富国被授予一等功一次。得知这一消息时,杜国富在病床上艰难地向众人行了一个军礼。

自此,他成为了新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活着享有一等功的军人战士,这也是国家和军队对他所做贡献的高度肯定。

如今的杜富国已经三十一岁了,作为活着的一等功获得者,他可以享有国家的终身供养,以及在全国各地疗养的机会,他的子女也会在同等条件下被优先录取为公务员。

但杜国富并没有因此而选择在家中休养,而是不停地找机会回到自己热爱的军营里去,正如之前他提交的扫雷申请书里写的,那里才是他人生发光发热发挥价值的地方。

虽然如今的杜富国没有办法再进行扫雷工作,但他丰富的扫雷经验依旧十分珍贵,最终他被任命为军队里的扫雷顾问,为今后的扫雷工作提供宝贵的意见。

重新回到军营的杜富国还担任起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播音员,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激励着战友们继续砥砺前行。

杜国富的前三十年,经历了常人这辈子都难以想象的艰难与痛楚,他曾是一名强壮锐利的扫雷士兵,一个本该无限挥洒热血的青年将士,却在最美好的年华里失去了双臂和看世界的权利。

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人生,挣扎一番后依旧选择拾起信念重新出发,他的经历也在鼓舞着更多的人走出黑暗。

同时,杜富国也向我们展示了和平时代下危险的一面,原来我们现在享受的社会安定岁月静好生活的代价是他们义无反顾去承受的。

当我们享受城市里车水马龙的繁华和万家灯火的温馨时,他们正在寂静的森林与危险正面作战。

三年前为扫雷而残疾的杜富国如是,前年在中印边境牺牲的四名士兵战士亦如是。

他们也有牵挂的家人朋友,都是家里的顶梁柱般的存在,却可以为了人民祖国选择舍小家为大家。

也许我们偶尔厌倦生活的乏味,抱怨人生没有乐趣,但只要看过他们生活的样子,哪怕只是听过只言片语,我们都会不由的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安宁。

我们习惯地如白开水般的生活正是他们的求之不得。

他们的经历或许正应了那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