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一个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宫殿,属于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建筑,早已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每年进入紫禁城游玩的游客多达千万人次。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游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的宫殿里,却长期驻扎着一支特殊的部队——国旗护卫队。
早在1982年12月28日,武警北京总队第6支队11中队5班正式进驻天安门,开始担负天安门广场的升降国旗任务和国旗哨位守卫任务。
一开始他们都挤住在劳动文化宫一间不足10平米的平房内,后来营区才搬到故宫午门前东朝房,居住条件有所改善。
5班的到来,使得我国有了第一套比较规范的升降旗仪式,由1人擎旗,2人护旗,正步前进,改变了过去5年来北京卫戍区部队的两名战士1人引路、1人扛旗的这种不严谨的升旗模式。
而专门负责升、降旗的5班也被外界誉为“天安门国旗班”。
后来随着《国旗法》的颁布,为了让升旗仪式更加庄严隆重,国旗护卫班的编制进一步扩大,于1991年5月1日起,升级为“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并在当天执行了第一场新编制下的升旗任务。
至此,天安门的升降旗队伍实现了从班级到连级的跨越式升格转变,一直延续到2017年的最后一天,才正式完成了历史使命。
展开全文
因为从2018年元旦开始,担负升降旗任务的国旗护卫队番号永久取消,国旗护卫和礼炮鸣放任务就彻底移交给了解放军三军仪仗队。
某种程度上说,三军仪仗队接管国旗护卫队的升降旗任务也算是一种“回归”,毕竟在国旗护卫班执行天安门升旗任务之前的1977年底至1982年12月,就是由北京卫戍区的战士们负责执行,三军仪仗队又隶属于北京卫戍区。
值得注意的是,国旗护卫队的番号取消归取消,并不意味着国旗护卫队的战士们也一并给裁撤了,而是成编制地并入了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序列。
不得不说,这是很罕见的改革。
要知道在军改后,已经明确了武警部队的根本职能属性不变,不列入解放军序列的初衷不变,但是武警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和礼炮部队却打破了常规,成为了唯一的例外,被列入了解放军北京卫戍区三军仪仗队的编制。
国旗护卫队和礼炮部队之所以没有像武警黄金部队、武警森林部队等部队被撤销番号后,人员全部退役转制,则是考虑到了过渡传承的影响。
毕竟三军仪仗队此前没有执行过天安门广场的升降旗任务和国旗护卫任务,如果把国旗护卫队的官兵都给撤了,仪仗队能否完美地执行好任务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所以,把原来的国旗护卫队官兵编入到三军仪仗队的编制,一方面有助于做好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执行国旗护卫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指导训练更多仪仗队战士加入到神圣的国旗护卫的行列中去。
我们从表面上看,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都是执行礼仪性质的任务部队,那么两者又有什么区别呢?
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的编制不同。
国旗护卫队的全称为武警北京市总队天安门警卫支队六中队,从头衔上看,国旗护卫队属于武警部队的一员;而三军仪仗队的全称为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从头衔上看,三军仪仗队属于解放军编制。
武警部队和解放军是完全不同的、互不隶属的武装力量,所以,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从根上就有着“跨界”的差别。
如果再缩小一步,国旗护卫队隶属于武警北京市总队管辖,而三军仪仗队则隶属于解放军北京卫戍区管辖,卫戍区是全国各大省级军区中与新疆军区和西藏军区仅有的三个具有战争权限的一线作战部队。
第二: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的任务不同。
国旗护卫队日常工作就是承担每天的天安门广场升旗、降旗任务,工作地点就在天安门广场附近。
而三军仪仗队的日常工作则是迎送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军队高级将领来华时的重大国事司礼任务,与国旗护卫队的日常性相比,三军仪仗队的任务有随机性的特点,并非每天都有任务。
第三: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的接待规格不同。
国旗护卫队每天在执行升降旗任务时,人数规模通常为36人,但在每个月的1日,以及遇到五一假和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时,还会有62人组成的武警军乐团队员一起执行任务。
三军仪仗队就不同了,他们出任务是根据外国贵宾的级别而定,比如外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来访接待,规格最高,出动151人组成的仪仗队;如果是外军的防长或总长等高级将领,则会出动127人组成的仪仗队;如果是外军的某个军种部队的司令来访,则会出动101人组成的仪仗队。
第四:国旗护卫队和三军仪仗队的职级不同。
国旗护卫队属于武警中队的编制,其级别就有点类似于解放军中的连级编制,国旗护卫队的中队长是正连级的上尉,比如国旗护卫队最后一任中队长杜林在转隶卫戍区仪仗大队国旗护卫队中队长时,仍旧是正连级。
三军仪仗队就不同了,国旗护卫队既然能并入到仪仗队,那么仪仗队的级别肯定会更高。单从名称上看仪仗队,它叫解放军仪仗大队,看似是营级的规模,实际上却高配师级编制,三军仪仗队的大队长都是大校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