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洋 出海口 大洋 近在咫尺 获取

我国要如何获取近在咫尺的印度洋出海口,成为拥有两大洋的国家?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6 02:58:03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国是太平洋沿线国家,拥有漫长的海岸线。但是我国的西南地区直线距离印度洋只有短短600公里,正是这数百公里我国的边境线在西南丛林止步不前,与印度洋隔绝开来。如果我国拥有印度洋出海口,将成为拥有两大洋的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将不用绕过马六甲海峡直达我国腹地。

距离我国西南最近的就是缅甸的沿海地区,但是缅甸北部高山峻岭,崎岖不平,分布着广泛的热带雨林,古人认为这里是瘴疠之地,瘴气不开,古代中原人难以适应这样的环境,纵观中国历史,距离打通印度洋通道最近的一次,就是元朝。

一、元朝佂缅战争

元朝时期曾发动佂缅的战争,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四月,由于派往缅甸的使者久无回信,据缅甸历史记载,元朝的使者被缅王杀害。云南省官员上书元世祖忽必烈认为缅甸国王没有归附之心,向忽必烈提出讨伐缅甸的建议。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月,云南大理路蒙古千户忽都依靠精湛的箭术,以弱胜强,带领七百名元军战胜了拥有战象八百头,战马万匹的四五万缅军,击退了进犯干额地区的缅甸军队。同年十月,云南诸路宣慰使都元帅纳速剌丁率领3840名元军进攻缅甸,一直打到了缅甸的江头城,招降各寨土民三万五千二百户,“以天热还师”,元缅之间的第一次战争宣告结束。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征讨缅甸,是为第二次佂缅。元军一路长驱直入,直至攻破江头城,史载:“击杀(缅军)万余人,别令都元帅袁世安以兵守其地,积粮饷以给军士,遣使持舆地图奏上。”

元军攻下太公城后,当时的缅甸国王那罗梯诃波帝害怕元军会继续南下进攻缅甸首都蒲甘,于是逃到了缅甸南部港口勃生,后来又躲到了卑谬附近的莱甲。当他得知元军没有继续南下进攻蒲甘后,便派遣官员至太公城同元军谈判。经过谈判,缅甸宣布向元朝称臣纳贡,元军撤退,至此,第二次元缅战争结束。

《元史》记载:“先是,世祖既定缅地,以其处云南极边,就立其酋长为帅,令三年一入贡。至是来贡,故立官府。”从此后缅甸的朝贡情况来看,也大体如此。缅甸向元朝遣使朝贡的次数,基本符合三年一贡的规定,元缅之间“三年一贡”的形成,标志着中缅宗藩关系的正式确立。

展开全文

二、明朝时期缅北领土的丧失

明政府继承元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通过在西南边境设置的“三宣六慰”,这些边隅之地的机构具有较大的自主独立性,是与云南境内土司类似的管辖体系。对中南半岛的大片地区施加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甚至曾有效控制了今天缅甸中北部的大片土地。

公元1531年,缅甸东吁王朝建立,开始从滨海之地向北方扩张。数年内将伊洛瓦底江下游三角洲地区这一区域平定,统一了缅甸中南部的广大地区。莽应龙继位东吁国王后,1553年起进兵上缅甸(北方缅甸三宣尉司直辖区域)。两年之后(明嘉靖三十四年),莽应龙的军队首先攻占了阿瓦王朝所在的伊洛瓦底江中游地区,正式发起了向明王朝西南宣尉体系的挑战

面对缅军的入侵,孟养土司思个一面积极准备抵抗,一面向明王朝的地方政权告急。而当时的云南巡抚王凝将本来已经在腾冲一带蓄势待发的云南地方军撤回,不准边将救援孟养。尽管孟养土司随后利用地势大败敌军,但是对明朝政府已经大失所望。

三年之后,缅军再次进攻孟养,“思个以无援败,将走腾越(腾冲),中途为其下断执,送瑞体”,“不屈遇害”。于是,缅甸 “尽并孟养地”。至此,孟密、木邦、孟养等大片土地都沦于东吁王朝统治之下,明朝缅甸之地丧失殆尽。

在随后的三十年时间中,尽管明朝相继派出与邓子龙等大将轮番出击反击,但是缅甸方面却始终保持着对孟养、木邦等地的绝对控制,并逐渐对其内部进行了清洗与殖民,最终将之占领实际化。

经过这场战争,明王朝丧失了对孟养和木邦两宣慰司的统治,其范围相当于今缅甸八莫、 开泰以北,那伽山脉以东直到掸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些主要是由掸族、佤族、克钦族 (景颇族)居住的地区,最终沦为了缅甸异族的领土,只留下今天果敢、佤邦等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土地。

三、清朝佂缅战争

乾隆《会典》有载:

凡四夷朝贡之国,东日朝鲜,东南日琉球、苏禄,南日安南、逞罗,西南日西洋、缅甸、南掌,皆遣陪臣为使,奉表纳贡来朝。

在清政府眼里,缅甸就是藩属国,是要奉表纳贡的。这源于自古以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思想。周朝实行分封制,把天下九州分给诸侯,周王居于天下之中号称天子。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清朝时期,所以清王朝有着“天下一家”的藩属思想,在中原王朝统治以外的地方,都是蛮夷之地,在边境地区的国家和部落只要是名义上认可清王朝统治中国的正统地位,就可以通过朝贡体系与清王朝交往,并且保持边疆的和平与稳定。但是缅甸的史书却不这么认为,有清一代,缅甸根本不承认清朝的天朝上国,也不认可自己的藩属国地位。它与清朝的交往,似乎表述为平等的国与国更为准确。

在缅甸的贡榜王朝连续多年持续骚扰大清西南边境后,1762年冬清军开始自卫反击,两者先后进行了四次规模较大的战事。

此时的大清正处于康乾盛世,大清八旗军刚刚结束了对准噶尔的战争,平定了新疆。可以说是清军战斗力爆表的时期,此时的缅甸处于贡榜王朝统治时期,也是缅甸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令人惊讶的是,清军直到最后都没能降服缅甸,最后换来的也不过是缅甸名义上的臣服。

第一次战事,清兵主动出击,但苦于缅兵游动作战,接连吃败,损失惨重,云贵总督刘藻自刎身亡。

第二次战事,清大军出击,与缅兵交战在新街、陇川等地,战事极为艰难,清军损失较重,但屡屡以大捷上报。乾隆查实后震怒,赐死云贵总督杨应琚。

第三次战事,新任云贵总督明瑞入云,以旗兵为主力,想以绝对优势灭掉缅甸。但明瑞轻敌,且不了解当地情况,加之乾隆在大的战略上指挥失当,这次的战果可想而知。明瑞的军队被缅军包围,他自己力战后自缢而死。

第四次战事,乾隆放下天子面子,本打算联合暹罗国(古泰国)共同出击。不料,暹罗国京都已被缅军攻陷,自顾不暇。最终,乾隆派傅恒率兵出征。傅恒誓师出征,号称5万人,实际上只有不到3万人。清军长驱直入,发动大规模进攻,不过这在缅兵的深壕、木栅面前,效果并不明显。双方最后打得精疲力尽,最终停战,互赠礼物。这次战事清政府投入了900多万两银子,同样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所以,在经历了摩擦、矛盾、冲突之后,在1788年,也就是清缅战争结束的18年后,缅甸迫于周边暹罗等国的压力,主动改善了与清朝的关系,进行了“进表”“朝贡”“册封”等朝贡程序,开始向清朝奉表纳贡。此事才告一段落。

四、我国国土为何没有推进到印度洋

大国征伐小国,似乎轻而易举,其实并不然,历史上匈奴长期扰边,中原王朝头疼万分,一直没有有效的办法,要不然最后也不会和亲了。至于攻打缅甸,除了上述逻辑之外,按照乾隆时期舒赫德及鄂宁的话说,主要有五难:一是办马难。二是办粮难。三是行军难。四是转运难。五是气候难。这“五难”决定了清朝对缅甸的战事无法取得绝对胜利。

西南地区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历史上中原王朝的威胁主要是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南方山地民族几乎构不成对中原王朝的威胁,加之西南是崇山峻岭和原始丛林,古代生产力低下,西南开发较晚,中原王朝并未建立有效统治,明朝时期贵州才纳入封建王朝直接统治,直到近代,在西南边陲的很多少数民族依然采用土司制度进行管理,也就是虽然名义上归属中原王朝统治,但实际上都是羁縻而已。

至于明朝初期,虽然曾在缅甸和越南都建立过一定程度的统治秩序,但实际上这些地区都是难以长期维持有效管理和统治的,一旦这些地区出现统一的政权,中原王朝最后都会选择放弃。对朝鲜,对越南都是如此,对缅甸同样如此。原因很简单,对一个稳定的王朝来说,军事行动需要算经济账,得不偿失的战争最后都会选择承认现实。

最重要的是,中国在农业时代,始终是一个农业国,虽然沿海地区长期存在大量对外贸易和海洋贸易活动,但在国家层面上,并不重视对外贸易和海洋贸易,所以,也不存在以国家力量来寻求控制通往印度洋的动力。

五、缅北的历史和现状

缅甸北部与我国交界的缅北地区,由于历史上曾经归属我国管理的缘故,很多土司和部落对缅甸的归属感并不强烈,事实上自19世纪末以来,这里就一直动荡不休,如今虽然名义上归属缅甸联邦,但许多少数民族聚居区事实上形成大大小小的独立王国,他们和缅甸联邦的亲疏向背,在多数时候仿佛并不影响整个缅甸大局,但在某些特定的历史时刻,却足以成为压倒政治天平的最后一根稻草。

缅甸联邦面积676580平方公里,人口约5900万(2009年),其中60%为缅族,主要居住在原称“缅甸本土”的7个省,而西北、东北和北部山区的7个邦,则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其中仅被列入法定少数民族的就多达134个,较大的有掸族(占人口10%,中国称傣族)、克伦族(7%)、孟族、钦族、克耶族(原称克伦尼族,如今一部分克耶人仍沿用旧称)、克钦族(中国称景颇族)、若开族、阿卡族、佤族、果敢族(土生缅甸汉族)等等。

由于历史原因,7个邦的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曾长期处于相对独立的土邦主统治下,这些民族对缅甸国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极差,几乎没有国家概念,有些还跨境居住,如最大的邦掸邦,其民族掸族是泰国的主体民族,若开族分布在缅甸、印度和孟加拉三国,克耶族和克伦族都是跨缅、泰两国居住,而佤族、克钦族则在中、缅、泰、印都有分布。

英国侵略者早在民国时期就以“麦克马洪”线为依据,将掸邦高原划入缅甸。目前,中缅边界存在四个特区,四个特区控制着大约80%的中缅边界。1989年,缅共分崩离析,所辖根据地成立了四个互不相属的特区,即今天的缅北四大特区。缅甸掸邦四大特区都是从当年缅甸共产党的几个军区演变出来的。

第一特区果敢,军队是民族民主同盟军,目前果敢已被缅甸军政府实际控制;第二特区佤邦,军队是佤邦联合军;第三特区实为克钦邦第一特区,即原缅共人民军101军区,是缅共中最晚组建的一个军区,成员基本上的克钦族,有时会称为缅甸掸邦第三特区或缅甸克钦邦第三特区;第四特区位于小孟拉,领导高层是中国海南的知青,军队名称是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

半个世纪以来,少数民族武装(简称“民地武”)问题一直是缅甸政府的一块心病。缅甸的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其中又以面积最大的两个少数民族邦掸邦和克钦邦(通称缅北)为甚。自1948年缅甸独立以来,缅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先后组建了数十支大大小小的反政府武装。直到现代,缅甸的民地武问题依然是无解的难题,在若开邦境内,成立于2009年的若开军目前控制了若开邦60%以上的领土,有100多个营,每个营有300人,若开军的作战部队规模超过3万人。

我们从地图上看,我国从陆地上通往印度洋,在西藏方面有着喜马拉雅山的阻隔,目前我们开辟了两条路,一条路是从新疆到巴基斯坦进入印度洋;另一条路是通过缅甸进入印度洋的孟加拉湾。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着手投资建设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近年来,我国在缅甸投资建设了皎漂港,中缅石油管道随之建成,极大缓解了我国的能源安全。除了瓜达尔港和皎漂港之外,我国还成功地在印度洋沿线布局了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非洲吉布提港、以及埃及苏伊士运河南大门苏伊士港等港口,这些港口成为了中国打破所谓“马六甲困局”和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支撑点,为中国和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