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老街巷小景 绘图:陶浒
一
西安旧事公众号上线运行6个年头,每年推出原创文字20万字左右,目前已正在筹备出版60余万字《西安旧事》第一卷(上下册)。由此可见,西安旧事是一座文化富矿,是非常值得挖掘,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通过多年来走街串巷,增加了对脚下这座城市的了解,尤其是一些失落已久的民间记忆,让我眼中的城市生活更加鲜活。我所居住的地方历史久远,在唐朝属于永兴坊,清朝是满城核心,是八旗镶红堆房营房。1911年10月22日,陕西新军联合哥老会响应武昌起义,举兵反正,一把大火将满城化为废墟。
1928年,西安市政府正式将原“满城”划为新市区,拓荒卖地,进行开发。是年秋,开拓修建了泥拌碎石路----尚仁路(后更名为中正路),即今解放路。并把现在与解放路相交的东、西一至八路以“崇”字起头称为“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路。这些地名,浸润着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价值,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通过挖掘发现,民国时期隐蔽战线工作者熊向晖先生,与我居住的地方颇有渊源。熊向晖,中共情报工作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被毛泽东誉为“一个人能顶几个师”。以其超人的机智、果敢、坚韧,赢得胡宗南赏识,巧妙地送出国民党“闪击延安”、“西安军事会议”等诸多重要情报,为挫败国民党反共阴谋、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保卫中共延安党中央等屡建奇功。
熊向晖(1919年4月-2005年9月9日)
展开全文
1938年5月初,胡宗南送他到陆军军官学校第七分校学习,成为黄埔第十五期生,并代表全体毕业生致辞。从学校学习期满,被委派为胡宗南的机要秘书。就任胡宗南机要秘书后,他急于与党联系,就跑到平民坊去找其学姐黄葳,而黄葳的丈夫欧阳钦,1937年起,任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长、宣传部长、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西北局调查研究局副局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副秘书长、秘书长。
平民坊位于尚勤路东,崇悌路(东二路)崇忠路(东三路)之间,时称平民一所(西),平民二所(东)。民国地图上标识为“平民住所”,中间夹着操场(巷)。平民一所、二所各建面对面的十二个规格一致的院落,安置着陕西难民,操场及以南均为外省籍人,为图方便,许多院落将后墙拆掉,方便从操场进出,这些均为黄葳、欧阳钦夫妇(一个上海人,一个湖南人)蛰伏和紧急情况下的快速疏散提供了便利。
熊向晖在《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一书中写到:“尽管董(必武)老嘱咐我不要急于找党,我还是忍不住。接受胡宗南的委派后,我于1939年4月初到平民坊找了清华老大姐黄葳。(当时)我不知道她在西安做什么,但我知道她是位可信可敬的共产党员。她答应帮我同党联系,以后没有下文。再找,她已搬走(新中国成立后才知道,她当时在中共陕西省委工作,不久迁往云阳)。
一段老城区里的红色记忆就此水落石出。
欧阳钦(1900-1978) 黄葳(1915-2002)
二
西安之所以被称之为古城,不仅仅因为有钟鼓楼、大雁塔、古城墙、碑林等历史遗迹,民间的建筑遗存也默默的维系着古城之“古”。
北院门已经开放的高家大院,是高岳崧故居。高岳崧祖籍江苏镇江,清同治十年,子嗣喜中榜眼,得御赐“榜眼及第”牌匾。从崇祯十四年到清同治十年,高家本族七代为官,此院主体是明崇祯年间建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兴隆巷高培支旧居,人称“高家大院”。高培支(1881—1960 年),著名剧作家、教育家,于 1912 年创立西安易俗社,曾 4 次担任易俗社社长,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率先将易俗社上交国家。高家大院是高培支先生生前的旧居,建于清代中叶,保留了古朴、传统的民居建筑风格。
这只是其一,该建筑前身是清代翰林李寅的宅邸。李善荣与妻子殷氏婚后多年屡生不育,晚年得子李寅。家人对李寅宠爱有加,但却严苛教育,幼读《论语》“略能上口,即晓大义”。年稍长,便不屑为章句记诵之学,与当时皓首穷经、热心科第的腐儒迥然相异。
在关中书院求学时,与刘古愚、柏景伟等结交朋友,相互砥砺。同治庚午(1870)李寅中举,辛未(1871)成进士。光绪八年(1882),李寅之子李岳瑞中举,光绪九年(1883)成进士,先授翰林院编修,后改任工部员外郎,又任总理衙门章京,受到光绪皇帝重用。
高培支旧居
据相关记载,李善容生前只是“敕授修职郎、县丞衔”,后以子孙故而封赠翰林院编修等荣衔。因此,民间有“三代翰林”之说。无论李家大院,或高家大院,承载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故事,被人们津津乐道。李家“二代进士、三代翰林”更为西安城留下了一个不朽的传奇。
李家人拱卫的奎星阁,巍然屹立在柏树林街西侧,与西安城墙上的魁星楼咫尺相对。二楼百米相望,在全国亦是罕见景观!有谁知道,历代学子顶礼膜拜的奎星阁下,也是一波三折故事多多。从古至今,无论魁星点斗、军需官置地建房、李家神医妙手回春等,均为奎星庇佑,从而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还有长安学巷曹仲谦旧居。曹先生从西安碑林管理委员会主任干事到第二任馆长,主持了碑林藏石的保护工作。几年前,关于碑林欲移动《开成石经》以及移动其他石碑类文物,曾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可曾知道,抗战时期,曹仲谦先生为防止日本军机轰炸碑林藏石,曾雇工将碑林石碑用麦草泥封护,并均用麻袋包扎,计有《石台孝经》、《开成石经》及其他珍贵碑石四百余石,就地埋藏。碑林有今天,不能忘记曹仲谦先生。
府学巷狄家大院里,有“不愧一生”(匾额)的人生褒奖;有其后人狄重理参加革命,与范明将军一同护送十世班禅额尔德尼去北京商谈和平解放西藏事宜,又护送他返回青海塔尔寺的故事。
曹家大院 狄家大院
东木头市窦家大院,是窦自强先生在渭北乡村解救爱国将领杨虎城后,在西安城书写的一段难忘历程。开通巷任阁臣旧居,是“二虎守长安”中,担任由李虎臣亲自指挥的预备支队“策卫队”二支队队长的任阁臣先生旧居,他为保卫西安出生入死,组织参加了大大小小数十次战斗,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东木头市李家大院,记载了一代陕商矢志不渝,拓展商路,从而立足西安的励志故事。开通巷张家大院,是有着“张百万”称号的陕商,用智慧和手艺赢得“风筝大王”的轶事。还有东木头市高家、鸡市拐郗家等院落,都是星罗棋布在西安城,为“古”增色,默默无闻的砝码,不应该被人们忘记。
上图为李家,下图为窦家大院
三
今年春,我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卡尔顿学院网站,找到一批反映20世纪30年代西安城的照片。其中尚仁路的照片让我看到了彼时尚仁路、民乐园、国民市场、西京招待所等处市井风貌、风土人情,令人耳目一新。
尤其在西京招待所一组照片中,不仅看到了抗战时期联合大学西迁、看到了石油地质专家孙健初、美国陆军四星上将约瑟夫·史迪威。我们这一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对中国抗战知之甚少,知道克莱尔·李·陈纳德,而不知史迪威。
直到有一天,我看了电视剧《远征 远征》后,才和在西京招待所里留下影像的史迪威将军画上等号。约瑟夫·史迪威(1883年3月19日—1946年10月12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就是在这次,他途经西安,入住西京招待所,而留下历史影像。
1937年,史迪威在西京招待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尤其是1945年1月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修建了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为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美援物资支持国内抗战,做出巨大贡献。
综合上述,可以看出,挖掘西安旧事,能够重温历史,开拓视野,增长见识,因此乐在其中。
最后请热爱西安的朋友们关注《西安旧事》,同时与我一起期待《西安旧事》第一卷新书的正式出版,谢谢大家。
蒋介石夫妇与中国远征军指挥官约瑟夫·W·史迪威中将合影
关注《西安旧事》,倾听故事里的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