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动员
作为智慧国防动员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戎光科技始终致力于为“护民之盾”装上“智慧大脑” 。为了让大家能更了解国防动员相关知识,特地策划了“国防动员基本内容知多少”系列的推文,今天为大家讲讲——《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国防动员是长期、复杂的国家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从世界范围看,国防动员大致萌芽于原始社会后期,从奴隶社会后期逐渐形成,至资本主义社会初期才发展为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防动员,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后国防动员走向成熟。
前面两期主要介绍了新时代的国防动员是什么、做什么,今天咱一块来了解下国防动员的产生与发展。
萌芽阶段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氏族和部落的上层人士越来越多的占有公共剩余产品,使得普通氏族成员成为他们的附庸、奴隶。一些部落首领产生了谋求“共主”地位的私欲,部落之间的争斗也逐渐转变为争霸性、掠夺性战争。在频繁的战争中,大批俘虏沦为胜利者的奴隶。社会开始分裂成奴隶和奴隶主,奴隶制国家逐渐形成。
奴隶社会初期,奴隶主阶级建立起专门的武装组织和暴力机构用于维护自身的统治。最初的武装组织是一支由脱离生产劳动的上层贵族成员组成的、数量有限的王室卫队。为了进行战争,最高统治者“王”像夏启讨伐有扈氏那样,临时征集一定数量的本族成员,组成以王室卫队为骨干力量的作战部队投入战场,完成任务后又被解散回到原处,作战器械也回收存入国库。其实这就是国防动员实践活动的萌芽。
到了奴隶社会中期,中国、古埃及、巴比伦、亚述等国家均相继建立了常备军,同时出现了可供战时动员的后备兵员和作战物资储备及其动员系统。在西周后期,周王朝为保障国家常备军的平时消费和战时扩充需要,在政治地位不同的“国人”和“庶人”中,分别实行“什一使自赋”的军赋制度和“九一而助”的劳役制度,为军队提供兵员和作战物资保障。这是历史早期用于满足常备军作战需要的国防动员手段。
形成阶段
奴隶社会后期,天下大乱,诸侯相争,战争频繁,连绵不断的战事对动力动员的发展影响很大。各诸侯国为解决兵源问题,实行“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把生产组织与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将应服兵役的农民预先编入军队,平时在家从事农耕,战时根据需要征召入伍,战后卸甲归田。同时期的古代希腊、罗马、马其顿都建立了与战争相适应的动员体制,制定了与战争相适应的兵役制度和后备兵员储备制度。
展开全文
进入封建社会后,世界各地战争频发,规模不断扩大,对兵员的需求增多,动员活动也有了进一步的变化。中国古代的秦、汉时期采用郡县征兵制。西汉初年规定,男子满20岁即由官府登记造册,23岁起服役2年,而后转为后备兵员,到56岁免役。隋唐时期则盛行府兵制,在各地设置军府,挑选当地农民充当府兵,免除租税负担。到了宋代,朝廷出来掌握作为中央军的禁兵和地方州府的厢兵外,还分别在边境地区和中原各处组建了蕃兵和乡兵,作为可供动员补充的后备力量。明朝前期发展为“卫所制”,在各地设立卫、所,由他们管理军士。军士之家列为军户,世代服兵役。他们中的少数人在常备军中服现役,多数人集中屯田并定期接受军事训练,战时作为主要的动员对象。欧洲从5世纪进入封建社会后,盛行骑士制度,后备兵员制度也得到一定的发展。如8世纪初英格兰的“国民军”、“义勇骑兵”和“志愿兵”,以及后来威廉统治期间的“全民兵役制”。这个阶段,世界各国在动员对象、范围和规模等方面,均有了很大的发展。
到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具有现代意义的国防动员才初步形成。近代欧洲是最早确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地区,也是战争频发的重点地区,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系列战争中,国防动员获得了重大发展。1793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明确提出了“动员”的概念,并制定了动员法令,开启了近代国防动员的先河。1798年法国政府颁布的《征兵法》,首次提出了“预备役”的概念。1814年普鲁士颁布的《军事法》进一步区分常备军和后备军,并将后备军的训练、储备和动员制度化。俄国于1812年创建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民兵组织--民团。
发展阶段
国防动员的全面发展是在20世纪,尤其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两次世界大战,为国防动员走向成熟提供了客观条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开始,到1918年9月结束,长达4年多。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于1931年、结束于1945年,持续14年之久。间隔不长的两次世界大战,完全改变了以往战争样式。一是战争规模空前扩大,兵力、武器装备和各种作战物资的投入及消耗巨大,交战双方均付出了高昂代价。二是作战样式朝着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方向发展,表现为海陆空及电磁空间的立体作战,战场空间明显扩大。三是先进武器更新换代越来越快,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以及战后各国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重要影响。如一战中飞机、坦克、潜艇、鱼雷、毒气等的使用,二战中火箭炮、弹道火箭、原子弹和雷达的使用等。四是战争持续时间长,出现了战争初期和中期、后期的阶段划分。
两次世界大战的这些特点,促使国防动员在规模、范围、方式和领导体制等方面发生了重大变化,获得了全面发展。这一阶段的国防动员,呈现出鲜明的特征:
01、国防动员的规模空前扩大,人力、物力、财力动员量高于以往任何战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例,参战各国动员的总兵力达1.1亿,约有三分之二是被动员征召的后备役部队和后备兵员。
02、国防动员的范围进一步扩展,“综合动员”成为国防动员的重要表现形式。二战期间,工业、农业、商业、财政金融、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等经济部门,进一步被纳入战时轨道,成为统筹安排和集中使用的经济力量,满足战争物质需要,使得整个动员日趋完备。
03、国防动员呈现出持续性的特征。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持久性,临战前的一次性动员已无法满足战场需求,必须在整个战争期间连续多批次实施人力、物力动员。
04、国防动员体制不断完善,逐渐形成动员实施的组织保证和计划、法规依据。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国分别设立了国防动员的专门机构,大都制定了武装力量动员和国民经济动员的计划,并陆续颁布了各种动员法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经过70多年的国际经济、政治的发展,针对一系列局部战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技术性高等特点,国防动员实践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又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