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解析及相关拓展(二)
祝贵春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主雅重门族。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帝以其女为夫人。魏旧制:王国舍人①皆应娶八族及清修之门。咸阳王禧娶隶户为之,帝深责之,因下诏为其聘室:“前者所纳,可为妾媵。咸阳王禧,可聘故颍川太守陇西李辅女。”时赵郡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风。众议以薛氏为河东茂族。帝曰:“薛氏,蜀也。岂可入郡姓!”直阁薛宗起执戟在殿下,出次对曰:“臣之先人,汉末仕蜀,二世复归河东,今六世相袭,非蜀人也。伏以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今不预郡姓,何以生为!”乃碎戟于地。帝徐曰:“然则朕甲、卿乙乎?”乃入郡姓,仍曰:“卿非‘宗起’,乃‘起宗’也!”帝与群臣论选调曰:“近世高卑出身,各有常分;此果如何?”李冲对曰:“未审上古已来,张官列位,为膏粱子弟乎,为致治乎?”帝曰:“欲为治耳。”冲曰:“然则陛下今日何为专取门品,不拔才能乎?”帝曰:“苟有过人之才,不患不知。然君子之门,借使无当世之用,要自德行纯笃,朕故用之。”冲曰:“傅说、吕望,岂可以门地得之!”帝曰:“非常之人,旷世乃有一二耳。”秘书令李彪曰:“陛下若专取门地,不审鲁之三卿②,孰若四科③?”著作佐郎韩显宗曰:“陛下岂可以贵袭贵,以贱袭贱!”帝曰:“必有高明卓然者,朕亦不拘此制。”顷之,刘昶入朝,帝谓昶曰:“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何者?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若有其人,可起家为三公。正恐贤才难得,不可止为一人浑我典制也。”(节选自《资治通鉴·齐纪六》)
[注]①王国舍人:指诸王嫔妃。②三卿:春秋时期鲁国三位卿大夫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③四科:原为儒家评定人物的分类,指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此处指四科的代表人物。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B.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C.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D.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
答案解析:D(清浊同流,混齐一等,君子小人,名品无别,此殊为不可。我今八族以上士人,品第有九;九品之外,小人之官复有七等。最快捷的做题方法是比较四句中相同的地方标注上,将句子变短,再比较断的不同的地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展开全文
A.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含义相同。
B.伏,在此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孔雀东南飞》中“伏惟启阿母”的“伏”相同。
C.膏粱,此指富贵之家,与《红楼梦》中“寄言纨袴与膏粱”的“膏粱”含义相近。
D.起家,此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白手起家”中的“起家”含义不同。
答案解析:A( “含义相同”错,《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意思是“旁边,这里指水边”;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帝因为咸阳王禧违背魏国已有的制度聘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不仅对其深加责备,还下诏书为他聘娶陇西人李辅的女儿为妻室。
B.魏帝认为薛氏属于蜀地不应该入郡姓,但在薛宗起据理力争、碎戟于地甚至以死相逼下,不仅同意薛氏入郡姓,还对薛宗起赞赏有加。
C.李冲认为自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就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应该选取有才能的人充任,而不应该像魏帝那样只凭门第选取显贵人家子弟。
D.魏帝虽然表示可以打破常规选用出身低微的旷世之才,但仍然不废弃以门第选人的制度,因为他认为君子之门出来的人德行纯粹笃厚。
答案解析:B( 并没有“赞赏有加”)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亲,莫非清望。(4分)
(2)或言唯能是寄,不必拘门,朕以为不尔。(4分)
答案解析:(1)陇西人李冲凭着才学见识被任用,是当朝显贵的重臣,他联姻缔结的亲戚,没有不是有清誉的望族。(4分。“见任” “当朝贵重”“清望”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有人说,把重任托付给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受门第拘泥,我认为不是这样。(4分。“唯能是寄” “不必”“拘门”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文中薛宗起和李彪在应答魏帝时,采用的说理方法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薛宗起:类比论证;李彪:对比论证。(3分。答对一处得1分,答对两处得3分;如答“薛宗起:归谬法;李彪:假设论证”亦可)解析:题干中明确要求答“采用的说理方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论述方法,学生容易理解错或者忽略了这个重点,只关注应答的语言特点。
文言文复习建议:注重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翻译时要做到联系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做到“一一对译,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强化审题意识,抓住题干中关键词,答案组织要有针对性。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魏主(北魏孝文帝)很看重门第家族。陇西人李冲凭着才学见识被任用,是当朝显贵的重臣,他联姻缔结的亲戚,没有不是有清誉的望族。魏帝选了他的女儿做夫人。北魏旧有的制度:王国的诸嫔妃都应娶自八大姓及有清望的门第人家的女儿。咸阳王元禧娶隶户人家的女儿做嫔妃,魏帝严厉地责备了他,于是下诏令替他重新聘娶妻室,说:“以前纳娶的,可以改做小妾。咸阳王元禧,可以聘娶前颍川太守陇西人李辅的女儿。”当时,赵郡李姓诸门中,人物尤其多,都有美盛的家风。众人议论,认为薛氏是河东兴盛的家族。魏帝说:“薛氏,是蜀地人。怎么能入郡姓!”当时直阁薛宗起正在殿下拿着长戟,出列回答说:“我的祖先,汉朝末年在蜀地做官,两代以后又还归河东,如今已经六代相沿袭,不是蜀地人了。我斗胆问一句,陛下是黄帝后代,受封到北方,难道也可以说是胡人吗?现在如果不认我们为郡姓,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把手中的戟摔碎在地上。魏帝慢悠悠地说:“既然这样,那么我排列在甲,你排列在乙了?”于是,把薛姓列为郡姓,接着说:“你不是‘宗起’,而是‘起宗’了!”魏帝与群臣谈论选拔调派官员的事,他说:“近世以来,出身高低贵贱,各有固定名分;这种做法究竟如何?”李冲回答:“不知道上古以来,陈设官爵名位,是为了富贵人家的子弟呢,还是为了把政事处理好呢?”魏帝说:“想把政事处理好罢了。”李冲说:“既然这样,那么陛下为什么专门选取显贵人家的子弟,而不选拔真正有才能的人呢?”魏帝说:“如果真有过人的才能,就不担心在上位的人不知道。然而君子的门下,即使没有当代合用的人才,德行总是纯粹笃厚,所以我任用他们。”李冲说:“傅说、吕望,怎能凭门阀地位来选拔!”魏帝说:“这种不平常的人才,从古以来才有一两个罢了。”秘书令李彪说:“陛下如果专门根据门阀地位来选拔官吏,不知道鲁国的三卿与孔门四科的弟子相比,谁更优秀些?”著作佐郎韩显宗说:“陛下怎能以显贵的承袭显贵的地位,以卑贱的承袭卑贱的地位!”魏帝说:“如果真有高明卓越的,我也不拘泥这一制度。”一会儿,刘昶来到朝中,魏帝对他说:“有人说,把重任托付给有才能的人,不一定受门第拘泥,我认为不是这样。为什么呢?因为清浊同流,混杂在一起,士人和庶人,爵位品级没有差别,这实在是不可以的。我们现在八族以上的士人,品第有九种;九品之外,出身低贱而做官者又分为七等。如果有特异人才,可以授予官职做到三公。我正担心贤才难得,但也不可以仅为一个人而乱了我的典章制度。”
【拓展一】要读读《资治通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书,而是专为宋朝皇帝打造的“治国教科书”。记录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6个王朝的兴衰交替。如果说《史记》让我们得以一窥历史人物的风云事迹,那么《资治通鉴》就是帮助我们洞悉人性,看透人心的“处世宝典”。在处世性情上,当看到千年王朝的兴替,再回头审视自己走过的路,我们会变得更加豁达。在做事决策上,当一页页翻过千万人的生死,命运沉浮,我们会变得更有远见和魄力。在做人格局上,当俯瞰1362年的历史棋局,我们会学会更理性的看待人性,站在更高的角度,看待功、名、利、禄。
它讲人性,比如吴起能干、肯干、善干,为楚国开辟一片天,却因一个人一个陷阱一句话落得悲惨下场,为什么?人性是有惯性的,你得先知道人性的底层逻辑,才能管住自己、防小人。
它讲权谋,如商鞅一路逃到秦国,他是怎么说服秦王相信自己,如何制定灭六国的战略,如何赢得第一仗?
高手看概率,各种场面见得多了,直觉就准了,知道什么时间做什么事,赢的概率会更大。一个人可以不屠龙,但不能不磨剑。无论是对工作还是生活,都要时刻准备着,等待下一个机遇的到来。
【拓展二】
以记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于2021年首次成为全国卷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文本类型,打破了过去考查以写人为主的纪传体的固化模式。现在好多训练模拟卷也在进行这方面的考查,我们应该有所了解。以事件为中心的叙事特点是纪事本末体的关键属性;相较以往的考查,纪事本末体在阅读认知过程方面的考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关注叙事特点。
1、叙事结构
纪事本末体类高考文言文在“因事命篇”原则的统摄下呈现两种叙事结构:
(1)以事件为主线,次第叙述。如2021年全国甲卷《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通过叙写契丹大举入寇、君臣避战与主战的商议、寇准力促御驾亲征、侵宋的契丹军队屡遭宋军痛击、契丹主动派人议和、皇上派遣曹利用谈判、最终与契丹成约结盟等一系列具有因果链条的具体事件,完整地写出了纪事主线——“契丹盟好”的来龙去脉。
(2)围绕同一专题,分段呈现。在同一文本空间,节选与标题相关的几个历史段落,段落之间的事与事彼此独立,又统一在同一标题之下。相比纪传体,纪事本末体的此类选文虽叙事有所隔断,但因专题确定、事件精练,就更能突显观点,如2021年全国乙卷和新高考I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选取《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中的多个段落呈现,诸如“遍封宗子”的利弊、讨论制止偷盗、裴矩谏诤唐太宗的不当行为等历史事件,这些事件不彼此交叉、不直接关联,又都围绕纪事主题——“君臣论治”展开。新高考I卷在叙事的基础上,还插入“臣光曰”的史论,构成了叙议结合的结构,既使选文文意首尾完整,又使段落拼贴有较深的意蕴。
2、叙事技巧
(1)时间标识叙事
事目之间大致按年月顺序编次,以反映事件发生的先后以至历史进程的脉络,这是纪事本末体史书编纂上的基本形式。
(2)冲突推进对话
《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却不以时间轴来编次材料,四个主要的历史事件没有直接关联,这又该如何推进故事情节?既节省叙述笔墨又使话题集中的对话是叙述简洁的主要手法。由于叙述语体所要叙述的主要是事件,事件由人物的矛盾冲突或各种经历构成,因此在对话中引入冲突,是推进叙事进程的常用手法。
(3)逻辑贯通叙事
《宋史纪事本末·契丹盟好》中,“闰月”部分交代宋朝与契丹谈判盟好的军事优势,如果没有宋军对所犯之敌的迎头痛击,就没有“是时”部分所述的契丹主动派人议和;有了契丹主动示弱议和,才有“冬十月”部分所述的皇上派人到契丹谈判并最终成约结盟的结果。这些诸多事迹在单线因果链条的推动下,构成了一个起因、经过、结果具备的完整事件。
3、理解阐释
(1)文本内部的关联
文本内部关系即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关系,包括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如2021年新高考Ⅱ卷“祖逖北伐”中第14题考查“边境之间,稍得休息”的具体原因,这是一道文本内容之间具有因果关系的考题,结合原文给定的信息推导:先关联具有因果关系的句群,后文“边境之间,稍得休息”是果,前文“逖练兵积谷……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是因;再进一步切分“因”所关涉的“边境”双方—— 祖逖与后赵王勒;最后分条阐述“边境”双方的具体作为。
(2)不同文本的关联
比较分析多个文本主要在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与使用等的关系时,考生需要在不同文本的相关信息之间建立联系,如《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第14题:“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题干中“他这样说的目的”隐含了三个信息:一是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所设定的读者是后世君主;二是《资治通鉴》的主要作用在于“资治”,也就是告诫后世君主以史为鉴;三是“这样说”指以“表动影随”的比喻来说明国君正直圣明与否对臣子有很大的影响。前两个是《资治通鉴》的信息,第三个是《通鉴纪事本末》的信息,考生只有将这两部分所隐含的信息有效关联,才能使答案的表达严密。
4、推断探究
借助语言运用规律或凭借语境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综合利用信息解决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高考文言文考查只停留在“推断”层面,尚未实际进入“探究”层面。
5、借鉴统编教材备考
统编教材注重从推断探究的角度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提示”中要求学生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和《鸿门宴》时,“从材料安排、叙事技巧、描写方法等方面作些比较分析”;再比如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以《屈原列传》或《苏武传》为例,并适当拓展阅读其他史传名篇,探究史传文学的叙事艺术”。
统编教材注重从鉴赏评价的角度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的“单元学习任务”中要求学生“根据《答司马谏议书》,推断司马光来信的基本观点”,并在推断的基础上进一步辩论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二人谁的观点更有道理”;再比如借鉴“太史公曰”的人物点评写法,“揣摩《苏武传中班固对苏武的认识与评价,尝试以班固的视角,写一则人物短评”。
6、借鉴高考题型备考
各省高考的创新题型和历年高考的文本选择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画 松
元 稹
张璪①画古松,往往得神骨。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②寒月。
流传③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④。
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霄质:指松树高凌云霄烟霞的气质。
补注:璪zǎo补充注释:①翠帚:形容松树枝叶之颜色与形状。② 枯龙:形容松树枝干如龙之躯干,松树之皮如龙之鳞。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句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世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答案解析:D(最后两句是说诗人因为仰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再去深山欣赏一下真物)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三、四句写出张操抓住了松枝的“奇态”,凸显出松树的神韵。②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九、十句指出平庸的画师格调不高,修养不够,难以画出松树的气质。③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最后两句传达出画师应善于观察体悟,从生活中获取创作的灵感。(6分。每点3分,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到诗文内涵的理解能力。逐层分析,不难找出答案。
古诗文复习提醒:读懂诗歌文本是关键,平常要加强诗歌教学的感悟翻译训练,加强鉴赏理解的思维训练,拓宽鉴赏的角度。
【解读】
元稹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时,看到张璪的松石壁画,联想到世俗画家的画艺后,有感而发,写下了此诗。
开篇触感而发,直接赞颂张璪的绘画艺术,“往往得神骨”,是说他能画出松树的精神和筋骨。神骨,画艺中的美学范畴,包含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这是画法中最重要的两法,也是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美学准则。
“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二句,意为翠叶如扫帚一样在春风中摇荡;枯枝如龙髯在寒夜里摆动,好像在敲击着月亮。“翠帚”即是苍翠之枝叶, “枯龙”即是干枯的树枝。诗人将画中之松描写的栩栩如生,化静为动,也足见张璪“得神骨”的高超绘画艺术。
诗人夸赞张璪绘画艺术的同时,也不忘拿平庸的画师作对比。“流传画师辈”四句,描写一般画师技法低庸,松树的“奇屈之态”全都没有表达出来。细小的松枝,缺少潇洒的气韵;粗直的树干,徒然高高地耸立在画面上。
“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二句由对所绘景物特点转到画家素养的评价上。心,是指画家思想境界、艺术修养等;质,是指所绘景物的自然神质。埃尘与烟霄相对,高下已分。才领悟到画家思想境界和艺术修养平庸低下,就难以描状出烟霞凌霄的自然美景。言外之意就是:画家得有很高的境界修养,才能画出有自然气韵的景物。
诗人最后直接表态:与其看那种劣拙的画,还不如到淅阳山上去观看那儿的真松,以此收束全文。虚实间表达出一般画师松画的平庸低劣,同时也表明要想画出自然神质,就得到生活实际去观察体验。
全诗借张璪松画的画艺来表达自己对绘画的主张:抓住事物特征,绘出事物神骨;提高思想境界,加强艺术素养;出深入生活,善于观察体悟。可见诗人有着深厚的绘画理论和独特的鉴赏水平。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里仁》中告诫人们要学会以他人为镜,贤则学之、不贤则反躬自省的句子是“ , ”。
(2)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用“ , ?”两句呼吁当权者要不拘一格降人才。
(3)“山”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传统意象,诗人常借这一意象寄托遁世归隐或激越豪迈的情怀,如“ , ”。
参考答案:(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未必人间无好汉 谁与宽些尺度
(3)示例一:少无适俗韵 性本爱丘山(陶潜《归园田居》)示例二: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陆游《书愤》)(6分。每空1分,错字、漏字该句不得分)
理解性默写复习提醒:要重视对古诗文的理解,不能死记硬背,要注重审题,分析试题情境的限定。注意要求的是诗文还是诗词,是不是只是古诗,是意象还是只指含的词语。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邮票的内容可谓_①_,如自然风光、文化艺术、历史地理、人物动物等,而生肖作为其主题是从1980年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已经完整发行了三轮生肖邮票,今年春节期间发行的是第四轮的第八套。一枚枚生肖邮票,讲述时代的变迁,② 文化的底蕴,早已成为民众记忆与年俗文化的一部分。
生肖邮票备受关注,与其投资价值与升值空间有关,更源于其蕴含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比如“癸卯寄福”,依据兔伴嫦娥、遥踞月宫的传说,采用了卵兔传书的新颖构想,以“传书”寓意“寄福”。艺术欣赏与审美喜好往往百人百味,美好寓意与文化归属感或许才是更多人成为其“铁粉”的心理动因。
方寸之间乾坤大。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在内容上看,既有细节演变也有一脉相承,能够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一人一属相,一岁一生肖。_③_是生肖邮票_④_是其它带有生肖元素的礼品,这些增添新春仪式感的物件承载的,都是辞旧迎新、春回大地的浓浓年味,是时间向前、生活向上的幸福光影。
18.根据下面要求,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词语。(3分)(1)在①处填写一个成语: (2)在②处从“沉积”与“沉淀”中选一词填写: (3)在③④处填写一组关联词语:
参考答案:(1)包罗万象 (2)沉淀 (3)无论 还(3分。每空1分) 这道题提醒我们,在复习中要加大成语、一般词语、关连词等基础知识的储备,要增强语境意识,能够准确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填写适应的词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从内容上看,既有一脉相承也有细节演变,能够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B.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在内容上看,既有一脉相承也有细节演变,能够反应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C.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从内容上看,既有细节演变也有一脉相承,能够反应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D.走过40多年历程的生肖邮票在内容上,既有细节演变也有一脉相承,能够反映出所处时代的特征。
答案解析:A( “在内容上看”结构混乱,“细节演变”和“一脉相承”语序不当,B、C选项中“反应”搭配不当)
这种类型的病句题,可首先比较四句话的不同,在反复比较中结合病句知识点排除错误选项。
20.今年我国发行了癸卯年特种邮票两枚,一枚是材料中的“癸卯寄福”,另一枚是右图的“同圆共生”。请写出右图的构图要素(汉字、英文、数字除外)及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4分)
答案解析:邮票由三只首尾相接的奔兔、内含“玉兔捣药” 图案的圆月和吉祥云纹组成。圆形奔兔和圆月寓意生生不息、团圆美满,“玉兔捣药”图案和吉祥云纹寓意平安健康、纳福致祥。(4分。构图要素2分,寓意2分)
这种图文转换题,考查学生的阅读、观察、分析、概括、表达等能力,描述构图要素时要注意按一定顺序,不要顾此失彼;阐释寓意,要注意联系社会生活对图画内容做合理想象。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继“社交恐惧症”“热度排斥症”之后,一种新型“病症”——“文字讨好症”冲上了热搜,①_:有人认为“这是刚需”,有人认为“被戳中了”,还有人感觉“被冒犯到了”。
所谓“文字讨好症”,指的是人们在线上用文字聊天时,会习惯性地添加一些语气词或者特定符号对语言进行“软萌化”,以达到讨好的目的。比如“好的”会说成“好嘞”“好哒”“好滴”等;“收到”说成“收到啦”“收到哈”“收到了哟”等。某网站曾以“语言通货膨胀”来形容这一现象,但该词并没有流行起来。
文字讨好,“症”从何来?在疫情的大背景之下,网络成为了人们社交的主要阵地之一。网络虽然便利了人们的交往,却阻隔了情绪的传达。因此,为了弥补这一缺失,可爱的语气词和表情包成为了传达我们情感的工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② ,而是为了避免歧义和误会。与其因词不达意引发矛盾,花更多时间解释,不如多打几个字或加上各种辅助修饰,好让对方明白自己的真实意思——这是许多“文字讨好症患者”的心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答案解析:①并且引发了不少争议 ②“文字讨好症”的初衷并不是讨好(4分。每处2分,意思对不超字数即可)
语句补写题要注意瞻前顾后,理清层次,结合语境,形成关键词意识。
22.“语言通货膨胀”和“文字讨好症”是针对同一现象的两种不同的命名,为什么后者成为了信息时代的网络“热词”?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解析:①后者更符合大众语言风格,“通货膨胀”是书面语,“讨好症”更口语化;②后者更贴近网络语言环境,“文字”适合网络交流,“症”字更符合网络受众特点;③后者更具有语言表现力,同为比喻,“讨好症”更生动形象;④后者更具有话题热度,“讨好症”容易引发网络争议,比“通货膨胀”更具有话题热度。(6分。每点2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不同词语、句子表达效果的掌握,此类题型在复习中涉及过。相近词语一般是从语体色彩、感情色彩、适用对象及搭配、词义的轻重或范围大小、修辞特点等方面加以辨析。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八十多年前,革命志士方志敏曾在《可爱的中国》中坚定地说:“中国一定有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现在,先辈梦想已成现实,中华盛世如其所愿。据近期一项对新时代青年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关键词有:中国式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故事、乡村振兴、太空出差、和谐共生、新赛道、烟火气、国潮热、卡脖子。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给方志敏写一封信,呈现你对新时代中国形象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成为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符合书信基本格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统一以“潍生”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