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宏刚
清初著名文学家蒲松龄(1640年——1715年)的文言文短篇《野狗》只有200多字,是他的小说集《聊斋志异》里篇幅最短的小说。
跟蒲松龄的大多数小说一样,《野狗》采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向读者展现了一个离奇曲折,又充满了骇人听闻的故事,对当时真实的社会现状进行了强烈的讽刺。
《野狗》主要讲述了
“于七起义”
时,遭到了清军的镇压,许多义士被杀死,尸体堆积如山,到处一片惨绝人寰的景象。一个名叫李化龙的庄稼人为了躲避战乱,逃到了深山老林里。
因为山里缺乏食物,很难存活下去。某天夜里,李化龙又从山中逃回村里,正好遇到大批清军从他们村经过,他担心招来杀身之祸,就索性躲藏进死人堆里佯装死人。
清军走过后,李化龙准备从尸体堆里爬出来,却看到一只“狗头人身”的怪物,正在尸体堆里挨个吸食死人的脑浆,看到此情此景,李化龙害怕极了,只能又一次躺下装死。
令李化龙没有想到的是,“野狗”享用完他旁边的尸体后,把下一个目标瞄准了他。在求生本能的驱使下,李化龙从身边摸起一块石头,大喝一声跳起来,对准狗牙狠狠砸去,野狗惨叫一声,捂着狗嘴逃跑了,他自我拯救成功了。
展开全文
顺治元年(1644年)4月初,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进入山海关,到同年10月,只用了半年时间,就以势如破竹之势消灭了明朝。明朝灭亡后,民间掀起了
“反清复明”
的活动,其中,山东境内恢复明王朝的决心最大,山东栖霞人士于七,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抗清志士。他外公是大名鼎鼎的抗倭英雄戚继光,父亲于进表是明朝军官,促使他的基因里流着嫉恶如仇的气质,在抗清名将郑成功的感召下,他也加入了“反清复明”的队伍,很快成为一方领袖,率军誓死抵抗清军。
于七的顽强斗争,给清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清军对其恨之入骨,但苦于抓不住于七,就对于七家乡山东栖霞的老百姓展开了血腥报复,导致此地一片狼藉,到处是尸体如山的悲惨景象。
蒲松龄是山东淄博人士,距离于七家乡山东栖霞不算远,通过耳闻目染,他经历了战乱的残酷,就写作了这篇200余字的文言文小说,从侧面为后人还原了当时的惨象。
实际上,狗头人身的“野狗”,是对穷凶极恶的清朝官吏的象征。
清军自1644年入关、占领中原后,为了维护和强化他们的统治,不惜用“文字狱”来打击明朝的文人士大夫,故意制莫须有的造罪名让他们屈服。对普通老百姓的控制更是变本加厉,人们生不如死,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些人虽然已经去世了,但因为受到牵连,会被挖开坟墓,开棺辱尸。清朝官吏不但让活人不好过,连死人也不放过,可以说,他们把丧尽天良的坏事干尽了。
然而,由于“文字狱”盛行,文人们担心引火上身,不能直接进行鞭挞,唯有采取曲折迂回的方式来抨击封建统治者。
就像蒲松龄一样,通过“狐仙鬼怪”曲折离奇的故事,来对清廷官吏进行嬉笑怒骂,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真实的文本资料和历史细节,这正是蒲松龄的伟大之处,他因此进入了中国古代小说大师的行列,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坛也有很大影响力。
蒲松龄出生在书香门第,他在小时候是名副其实的神童,对古人的诗词歌赋具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在19岁,他就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秀才。随后,他向“科举考试”的更高层次迈进,准备再次金榜题名,以便光宗耀祖。然而,连续赶考了44年,他竟然连举人的身份也没有考上,这个现实极大地打击了他对生活的热情。
总体说来,蒲松龄没有考取功名的主要原因有两个。
其一,
蒲松龄
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文人,做什么都是实事求是,不喜欢委曲求全。
在明清之际,“八股文”很流行,是科举考试的必考项目,当其他考生都在研究怎样依靠“八股文”来获得高分时,蒲松龄对其并没有上心,最终,每次参加科举考试,他都栽倒在了八股文的写作上。
其二,到蒲松龄这一代,他们家已经衰落,日子越来越拮据。而当时的清廷
比较腐败,
他
没有银子去贿赂考官,
导致他屡次名落孙山
当蒲松龄在65岁时看清了当时相当黑暗的社会现实,就决定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主动选择了深居简出的生活,专心致志创作小说,以文学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情怀和人格理想。到他去世时,他专职写作已有10年,共留下近500篇文言文短篇小说,被收录在《聊斋志异》里,代表了我国古代作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