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部历史影剧《中国远征军》,撕开了人们脑中历史的一角,戴安澜英勇身姿越发清晰。
戴安澜,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安徽省无为(金属芜湖市)人。虽出身低微,但父亲戴端甫不甘儿子一世无为。戴安澜六岁时,便被父亲送往私塾读书。在此期间,戴安澜刻苦好学,192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陶行知先生创办的安徽公学高中部。
饱读诗书的戴安澜时刻关注国事,深知祖国艰难的处境,痛心不已,立志报效祖国,毅然决然地就上了从军的道路。从军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国国民党及中华民国政府兴办各个军事学校,戴安澜随及报考“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后改名国民革命军黄埔军官学校)”。
但因身体原因与黄埔一期失之交臂。但他并没有心灰意冷,寒窗苦读的十年教会了他坚持的宝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1925年,年仅21岁的戴安澜考入黄埔第三期。
《名人传记》中戴藩篱(戴安澜之女)讲述道:“父亲曾给我们讲起过他在部队的经历,他说:‘我不是生来就是这么胆大不怕死的,我原来胆子也很小,怕黑,怕死人,可是在军队里你不得不自己面对,霸王硬上弓,上着上着也就习惯了。’ ”
展开全文
1938年,台儿庄战役中,戴安澜因地制宜。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大胜多场战役。此时的他已是经历过北伐、古北口抗战等多个重大战役的“老团长”,并已任为第25师73旅旅长。
此后,徐州会战、长沙保卫战、昆仑关战役等大大小小数次战役都有戴安澜的身影,而他凭借自己过人的才智与勇气,大败日军,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戴安澜”三个字一度使得日军闻风丧胆。
1939年12月28日,由于昆仑山的地势复杂,久攻不下,戴安澜更是不怕牺牲,顽强进攻,与战士们组成一支敢死队,用手榴弹塞进日军据点的抢眼。在无数战士拼死攻出的血路下,昆仑关攻下!
1941年,这个与日军作战,次次大胜的抗日英雄戴安澜亲率第五军二零零师,作为先锋部队入缅作战。
这次的远征入缅在戴安澜看来,是一场十分仓促的作战。不富裕的部队供给与当地老百姓的仇视态度无疑增加了这次征军的难度。
就在这举步艰难的环境下,东瓜保卫战时,戴安澜向蒋介石立下军令状“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国外之举,戴某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定挫败凶焰,固守东瓜。”豪情壮志,可见一斑!
往后的每一次作战,戴安澜均立下遗嘱,抱着战死沙场的决心,誓死坚守到底,打出国威!
1942年5月18日,经过数次突围的二零零师早已不堪重负,在一次撤回突击中,日军用机关枪、步枪和炮火轮番轰炸,二零零师伤亡惨重,刀枪血雨中,戴安澜胸部与腹部各中一弹。重伤的戴安澜仍坚持指挥,终于成功突围。残余的部队带着重伤的师长,向祖国的方向走去。5月26日下午,师长戴安澜拼着最后一口气向战士们指出一条回国的路后,不幸伤重去世。
“人我之际要看得平,平则不忮;功名之际要看得淡,淡则不求;生死之际要看得破,破则不惧;人能不忮、不求、不惧,则无往而非乐境而生气盎然”戴安澜用他豪壮的一生来教导我们钢铁是这样炼成的。
“黄埔之英,民族之魂”戴安澜当之无愧!
参考资料:《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忆抗日爱国将领戴安澜》、《戴安澜列传》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无风却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