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姐 彭云 美国 定居 烈士

彭云:作为烈士江姐的儿子,却定居美国,他为何不回国?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5 08:00:03 浏览4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1949年8月27日,江竹筠遇难前夕,用竹签子蘸着棉花灰兑水调成的“墨汁”,给谭竹安写了一封信,江姐在信中动容的说道: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

江姐是《红岩》中的英雄,也是中华民族的女英雄,解放战争时期,在与反动派斗争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而信中的“云儿”便是江姐的独子彭云,可以看出,江姐对儿子充满了期许。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彭云在新中国成立后去了美国留学,这一走就是数十年,之后他不仅定居美国,还成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教授,他仿佛违背了母亲的遗愿。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彭云为何不回国呢?

面对国内各界人士的质疑,社会舆论逐渐导向了负面情绪中,众说纷纭,于是记者纷纷前往彭云住处对其进行采访,对于记者们各式的追问,他表现的很淡定,但他做出的回答却让人出乎意料。

“得遇良人”,少年成名

少年时的彭云和千千万万生于革命年代的孩子一样是不幸的,彭云的父亲彭咏梧和母亲江姐江竹筠因为革命需要相识结成“俩夫妻”,而后真相恋,生下了彭云。江姐被叛徒出卖被捕后遭受了反动派的严刑逼问,承受了诸多非人的折磨,但她从未屈服,顽强地守护着党的秘密。

展开全文

在江姐和彭云的父亲彭咏梧双双牺牲后,年仅岁余的彭云送到了彭咏梧原配夫人谭正伦的手中,此时,谭正伦与彭咏梧已经有了一个孩子,但谭正伦是一位心胸宽广、有大格局的母亲,带领两个孩子一次次躲避掉了特务搜查。解放后,虽然政府给予的补助并不丰厚,但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她仍将彭云视如己出,照料得十分仔细。为了彭云能够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养母谭正伦付出了很多。

中学时代的彭云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由于小说《红岩》在全国各地名声大噪,彭云作为江姐的孩子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关注,他所在的学校也因为有“烈士遗孤”的存在而变得十分特殊,大量的优秀教师进入,上级领导十分重视学校的学习环境,当同学们知道了他的真实身份之后也对他十分崇敬,下课后大批同学会将走廊围的水泄不通只为一睹“烈士之子”的尊容,几经折腾,终于脱身。

渐渐地地,日子不似从前艰难,彭云始终铭记母亲在遗愿中让他好好学习、建设祖国的信念。于是,彭云的少年时代在奋力求学的道路中结束了。

青年壮志、出国深造

彭云不仅遗传了母亲江姐的姣好容貌更有着父母的优秀基因,他不仅十分聪慧而且对待学业相当认真,1965年,时年19岁的彭云一举高中成为四川省理科状元,他进入了哈尔滨军工大学深造,也就是现在的中华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再后来他又考上了国内一所知名大学的研究生。

恢复高考后,因为出色的成绩,彭云考取了留学公费生,他欣然离开了生活20多年的祖国踏上了前往大西洋彼岸美国的求学之路,这一去就是数十年,在美国,他完成了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学习,并成为了美国马里兰大学的计算机系终身教授。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的计算机领域还在探索阶段,国内的教学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而彭云更喜欢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美式教研,美国作为科研强国很显然更能够满足彭云对于计算机研究的需要。因此,本来不打算在美国长期定居的彭云便因为学术研究在异国他乡留下来了。这一留比他计划中的时间还要长。

暮年沉稳、坚定答疑

彭云母亲江姐在英勇就义前,曾在狱中用筷子磨成的笔写下了一封托孤遗书,她写道,她决定把幼小的孩子交给谭正伦,她希望她的孩子“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事业奋斗到底”。正是因为江姐的殷切期望,后人才对彭云定居美国这一表现议论纷纷,甚至是恶意揣测。

面对为何不学成归国的这一疑问,彭云指淡淡地道出了一句话,“我自己老了”,这个出乎意料的回答让大家震惊了,但仔细想来又是合乎情理的,彭云先生数十载潜心学问,想要做出一定的成果再归国,但如今他想要的成果还没有做出来,人已不似从前信心十足,朝气蓬勃。接着,彭云说道,“我虽然人在国外,但我的心还是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我为人正派,我认为我只要不做坏事,没做对不起国家的事,我想我母亲也不会责怪我”。先生的这一坚定回答获得了大家的认可,在彭云先生的心中,做学问是他挚爱一生的事情,待在美国也只是为了认认真真的钻研自己的学问。

彭云先生虽未身在中国但爱国之心未必比别人少分毫,他一直保留着自己的中国国籍,一直踏踏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学问,心中惦念着祖国,关注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虽与祖国相隔万里之遥,但对祖国的敬爱之心从未远去。我们无法否认他的爱国情怀。

彭云先生作为革命烈士的后代没有久居国内,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母亲的遗愿她只完成了一半。”他成为了一个谦逊有礼的人,而对于未能投身建设祖国始终心怀遗憾。他把这另一半心愿的实现寄托在了自己的儿子彭壮壮的身上。想必,让子承父愿,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仰代代相传是才彭云先生对于记者提问最好的回答,也是对母亲江姐遗愿的回应。

正是有了一位位革命烈士的顽强拼搏,才让一个千疮百孔、饱受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于黑暗中找到了前往光明的道路,才让百年后的我们有了幸福的生活,用片面的眼光去批判前人的决定既不科学也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