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出手了。
据环球网报道,G20外长会期间,阿根廷外长当着英国外长的面,宣布终止“福拉多里-邓肯协议”,重启马尔维纳斯群岛主权的谈判。
英国外交大臣随即给出答复,表示福克兰群岛(英方对马岛的称呼)是英国领土,这可是岛民们自己决定。言下之意就是,岛民都不愿意跟着你们混,还折腾个什么劲?
这话倒也不假,从1832年实际控制马岛开始,英国已经统治马岛近两个世纪了,岛上的居民大多是英国后裔,难免会偏心——2013年那场全民公投中,超过99%的岛民支持以海外属地的形式留在英国。
至于那份“福拉多里-邓肯协议”,是英国和阿根廷在2016年就马岛问题签订的,包括一些经贸方面的合作,对于两国存在争议的马岛主权,则不具有任何约束力。
说起来,这份协议的签署过程也是充满了戏剧性。根据时任英方代表邓肯的回忆录,谈判那天晚上,他正和英国驻阿根廷大使肯特一起会见阿根廷时任副外长福拉多里,为了缓和气氛,大家就边喝酒边聊,大致敲定了协议大纲。
展开全文
结果第二天早上醒来,福拉多里已经忘了前一天晚上说了什么,赶忙打电话问肯特。后者“贴心”地提示他,协议已经在赶来的路上了。
因为这事,福拉多里没少被朝野内外批评。反对党说这份协议“丧权辱国”,以前阿根廷坚决不同意英国在马岛附近海域勘探资源,也不允许第三国飞机前往马岛,坚持了这么久,却被福拉多里喝顿酒就给推翻了。
尽管后来福拉多里否认了邓肯回忆录中的描述,但他在谈判当晚喝酒已经成了刻板印象,还接受了司法部门的调查,这份协议也被打上了“醉酒协议”的标签。
阿根廷想推翻这份协议,就免不了会涉及到1982年的马岛战争,这场战争彻底葬送了阿根廷的大国地位,也给当时的落魄贵族英国重添了几分日不落帝国的荣光。
那么问题来了,四十年前的阿根廷尚且如此,如今的阿根廷还有底牌在马岛博弈中逆风翻盘吗?要知道,二战结束后,阿根廷的海军力量一度在全球排第五,总吨位峰值达到了14.8万吨,是当之无愧的军事大国。
又因为英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元气大伤,阿根廷的民族主义思想迅速崛起,收复马岛就被提上了日程。
本来呢,英国也有把马岛归还给阿根廷的打算,毕竟在和平年代,马岛的战略地位大幅下降,维持殖民统治的成本也很高。
可到了上世纪70年代,马岛周边突然发现了油田,储量堪比英北海油田,英国一下子就反悔了,说坚决不放弃福克兰群岛。
阿根廷这个时候的光景也不好过,军政府和文官政府随时切换,通胀率和失业率不断走高,国内矛盾愈演愈烈。
趁着军队实力还没被严重削弱,时任阿根廷军政府领导人加尔铁里决心主动出击,武力夺回马岛。靠着本土作战的优势,只用了一个凌晨,阿根廷军队就赶走了驻扎在岛上的英军,宣布收复马岛。
但加尔铁里低估了撒切尔夫人的决心,她在战斗爆发后第一时间就宣布两国断交,随后集合了英国65%的海军兵力、上百艘战舰和几百架战机,浩浩荡荡地杀去了马岛,沿途还有众多民用船只保驾护航,颇有点敦刻尔克大撤退那味。
在帝国海军强大的武力威慑下,阿根廷这一仗打得极其艰难,但也拼尽全力击沉了英国的“谢菲尔德”号驱逐舰,也算挽回了点颜面。
结果不出意料,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阿根廷完败。当然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国临阵倒戈,在撒切尔的游说下,中止了对阿根廷的武器出口。
加尔铁里军政府也因战败倒台,继任者是民选总统梅内姆。为了防止军方再次过度干政,梅内姆宣布大幅裁军,阿根廷总兵力从战前的17.5万减少到7.2万,军费占政府开支的比例也从18.2%下降到9.6%,砍了近一半。
那些被军方掌控的军工企业也被大规模私有化,再加上经费问题导致的维修不足,阿根廷的军队实力一天比一天拉胯,到现在也就只能在阅兵仪式上表演个节目了。
不过,英国也好不到哪里去。用一位美国将领的话说,英国已经退出世界一流武装力量的行列,勉强算个二流吧。
这要是没谈拢再打起来,卧龙和凤雏的对决,还真不知道鹿死谁手。